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残羹冷炙( ) 针灸( )
(2)冠冕堂皇( ) 勇冠三军( )
(3)吝啬( ) 蔷薇( )
(4)毛(茅)厕( ) 厕所( )
(5)孱头( ) 孱弱( )
(6)蹩进( ) 躄腿( )
提示:这里列举的都是多音字或形近字,不注意,容易误读。
答案:(1)zhì jiǔ (2)ɡuān ɡuàn (3)sè qiánɡ (4)si cè (5)càn chán (6)bié bì
2.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鲁迅认为,对中外文化遗产_______,_______,是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昏蛋。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当然更是废物。
鲁迅主张,对中外文化遗产,“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拿来之后,我们要或_______,或_______,或_______。因为没有拿来的,_______,没有拿来的,_______。而为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学习一篇课文,特别是重要的课文,对文章的基本观点,一定要有清晰的了解,并能熟记在心。本题概括了《拿来主义》一文的基本内容。
答案: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接受一切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大吸剩下的鸦片 使用 存放?
毁灭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沉着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 )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了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提示:这是一道关联词语填空题,做这种练习题,主要是有助于训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贯,使文章思路畅通。本题出自课文,切忌照搬照抄,简单从事,务必学会分析,探求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目:(1)要求对常见的关联词语及其所表示的关系非常熟悉,(2)要求对所提供的语段或语句前后意义上的关系进行认真分析。第一空前说是太阳,后说不是太阳,前后语意转折。第二空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倒装句,唯有这样才可与上下文自然衔接。“中国也不是”紧承了上句的“尼采究竟不是太阳”“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与下句形成转折。第三、四空是对“化为魂灵”的补充说明。第五空前说“化为魂灵”,后说“子孙还在”,前后转折。第六空是从“子孙还在”推出结论。第七空前文是从正面讲道理,下面则是进一步从反面讲道理,意思是“如果不这样,那么……”,句中有文言虚字“则”呼应,所以不宜用“如果”。
答案:然而 虽然 或 或 但 所以 要不然
4.研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
看见鱼翅①,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②,只要有养料③,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④,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⑤;看见鸦片⑥,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⑦,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⑧,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⑨。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鱼翅:_______。萝卜白菜:_______。
吃掉:_______。宴大宾:_______。
鸦片:_______。送到药房里去:_______。
病:_______。出售存膏,售完即止:_______。
(2)下列对这个句子的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阐述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B.作者的基本观点是:看见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看见鸦片,送到药房去,以供治病之用。
C.作者反对的观点是:右的倾向,“抛在路上”“摔在毛厕里”,对西方文化全盘否定;“左”的倾向,“宴大宾”“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顶礼膜拜,崇洋媚外。
D.这个句子作者采用比喻的方法说明的道理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反对崇洋媚外,又反对厚古薄今。
提示:(1)比喻说理是本文的特点,有的用明喻,比喻义一见就明,但多数是借喻,要读者根据文意自行琢磨,本题列出的便属此类情况。
答案:“鱼翅”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萝卜白菜”喻中国文化。“吃掉”喻消化吸收,洋为中用。“宴大宾”把西方文化当作“山珍海味”捧上天。“鸦片”喻外国文化中含有毒素但尚可利用的部分。“送到药房里去”喻加工处理,化害为利。“病”喻接受一切,大吸鸦片的崇洋媚洋思想。“出售存膏,售完即止”,借代虚假的广告,这里指用妖言惑众的办法把外国文化吹得神乎其神。
提示:(2)这是一个长句。对这种复杂的长句要能把握它的基本意思,同时还能分析它内含的丰富意义。C项中左与右弄反了。
答案:C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下面是毛泽东的一篇文章,选自《新民主主义论》,请与鲁迅的《拿来主义》对照阅读,完成5~9题。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5.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
它的三个分论点依次是: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
6.毛泽东在论述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个比喻是_______。它要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
7.毛泽东对中国非无产阶级文化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8.第三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把本文和《拿来主义》对照,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毛泽东和鲁迅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还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案:
5.提示:本题是测试捕捉文章中心句(议论文则为“论点”)的能力,本文全文的中心句在文章末尾,各段的中心句在段首。
答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
6.提示:这是分析文章比喻说理的方法。
答案: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但是又不能“全盘西化”,形式主义地生吞活剥地吸收
7.提示:这是信息筛选题,要求对第二段的要点进行归纳和筛选。解答时,应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再提炼作者的观点。第1、2句是第一层,是全段的总提。“在这点上……宗教教义”是第二层,论述文化上的统一战线。“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区别开来”是第三层,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最后是第四层,论述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作者的基本观点包含在第二、三、四层之中。
参考答案:(1)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不能在思想上建立统一战线。
(2)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3)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尊重是为了发展,为了前进。
8.提示:这是对句子作用的鉴赏分析题。这段文字一般都认为好懂,它论述了革命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但这个关系具体来说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的?这就必须通过捕捉文章中的重要语句,通过分析它们的作用,才能深入理解。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分两层或两个句群论述了革命文化与人民大众的关系。“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是第一个句群的中心句,说明了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的重要性;而“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则是第二个句群的中心句,说明了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的依赖性。
9.提示:这是比较阅读鉴赏题,比较点题中已有说明,要求抓住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有:(1)两人都主张要尊重历史,对文化遗产必须继承。(2)两人都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复古主义。(3)两人都主张继承是为了创新。不同之处有:新文化应当是什么样的文化,鲁迅对此未有明确论述。(具体内容从略。)
二、语言运用
10.(2006江苏高考)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台湾省某中学生旅行团所作的解说词,表述有不妥之处。请推敲一下,提出3点修改意见。
①先生们,女士们:欢迎大家第一次来中山陵游览!②今天我为大家导游,感到很荣幸。③中山陵是孙中山先生长眠之处,④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心中的圣地。⑤苍松翠柏环抱着它,⑥霞光丽日辉映着它,⑦青山绿水依傍着它。⑧去年连战先生曾来这里拜谒,⑨表达了对中山先生的缅怀敬仰之情,⑩现在,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登上台阶,故地重游,瞻仰中山先生的陵寝,重温先生的教诲吧!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称呼、语序和用词是否恰当,这是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病。
答案:①处应改为“朋友们”或“同学们”。⑦处与⑥处对调,或⑥处与⑤处对调。⑩处删去“故地重游”,或将其改换为合适的词语。
三、写作训练
11.“拿来主义”是一个包容性很大的命题,它的基本精神,不仅适用于文化,也适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领域,不仅适用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也适用于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单位与单位之间,而且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想一想,自己学习、生活、工作,有哪一样不是“拿来”的,问题在于是不是自觉地“拿”,是不是会“拿”、巧“拿”。请你对这个问题细细思考一下,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下面的题目可供参考:(1)我在“拿来”中成长。(2)拒绝“拿来”的症结在哪里?(3)“拿来”也要现代化。(4)话说“拿来”的技巧。(5)“送”与“拿”的辩证法。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06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杨 柳①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抑。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2.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13.“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14.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15.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答案:
12.提示:这道题从形式上看,是对作者观点的评价题,但实际上是一道写作鉴赏题。内容出自文章第五段,作者先肯定“向上原是好的”,然后笔锋一转,引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意。一般人认为的好,为自己的观点作了反衬,所以不存在矛盾的问题。
参考答案: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13.提示:末尾的这个句子是文章的揭旨句,解读这个句子的含意,先要根据文意分析春天的神意是什么,然后再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为什么只有垂杨表现了春天的神意?作者认为春的神意,一是和平美丽,二是无私奉献,让所有的树“都凭仗春的力”向上。为什么只有垂杨最能象征春的神意呢?别的树都凭借春的力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了根本,而垂杨下垂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别的树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而杨树“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它符合春的精神。
参考答案:“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同一个意思,蕴涵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14.提示:这是一道写作技巧鉴赏题,解题时需要知道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各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人称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15.提示:本题第一问要求概括文章主题,概括主题的基本格式是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深入揭示作者写作本文的旨意。第二问是写作技巧鉴赏题,分析行文特点就是分析文章在安排结构顺序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第一段先写别人说我喜欢杨柳,但反过来又说自己说不清为什么喜欢;第二段写自己其实对花木并没有什么爱好,尤其是对那些名贵的花木更不觉得有什么可赞美之处;第三段又承上反过来说,如果要选美一种植物,那就要赞美杨柳,文章至此才转入正题,集中笔墨叙写杨柳的可贵之处。文章如此写来,几反几复,曲折有致。
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此问答案参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