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达标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武传》达标训练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3 22: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数通使相窥观。(  )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4)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
提示:这里列出的都是多音多义字,汉字读音与意义有密切关系,或因声求义,或由义求声,是掌握多音多义字的基本方法。(1)①shù,数目;②shǔ,数落;③shuò,屡次,数见不鲜。(2)①xíng,行动、行为;②háng,行列、行阵、行辈。(3)①yí,遗留、遗漏;②wèi,赠送。(4)①méi,没有;②mò,沉没、陷没。
答案:(1)shuò (2)háng (3)wèi (4)mò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A.稍迁至栘中厩监。(  )
B.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
D.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E.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
F.独有女弟二人。(  )
提示:这里列出的是古今同形异义词,极容易用今义释古义,从而造成误解,这是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案:A项,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B项,相当,古义:相互抵押;今义:副词,“很、十分、极”。C项,币,古义:泛指礼物;今义:专指钱币。D项,论,古义:判罪;今义:议论、评论。E项,当,古义:判刑;今义:应当。F项,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很容易误解为“女和弟”。
3.分别指出下列句子中“因”“以”“为”“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
(1)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C.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2)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B.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C.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D.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A.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B.何以汝为见?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皆为陛下所成就。
(4)A.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B.陵见其至诚。
C.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D.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提示:(1)A项,于是,连词;B项,趁,介词;C项,经由、通过,介词;D项,于是,连词。(2)A项,因,介词;B项,把,介词;C项,于、在,介词;D项,于、在,介词(介词“以”后的宾语如果是表时间的词语,其意义同“于”,可译为“在、从”)。(3)A项,替、给,介词;B项,起前置宾语的作用,助词;C项,替、给,介词;D项,被,介词。(4)A项,他,代词,用作动词“给”的宾语(动词“给”带双宾词“其”“衣食”)。B项,他,代词,用作“至诚”的主语(动词“见”带主谓结构作宾语);C项,他的,代词,用作名词“节”的定语;D项,他的,代词,用作名词“背”的定语。
答案:(1)AD (2)CD (3)AC (4)CD
4.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情况。
(1)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2)惠等哭,舆归营。
(3)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4)空以身膏草野。
(5)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6)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提示:这是一道词类活用知识题,要求熟练地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对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这便是所谓化知识为能力。
答案:(1)动词“止”使动用法。
(2)名词“舆”用作动词。
(3)形容词“壮”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4)形容词“膏”(肥沃)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5)动词“斗”使动用法。
(6)名词“杖”用作动词。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
(2)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
(5)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  )
提示:解读语句的时候,如果用字的原本的意义无法进行解释,就可以考虑这个字可能是通假用法。例如(6)中的“以”,无论作介词还是作连词,都无法解释,所以当作通假字“已”解,这是虚字的通假。通假的用法有习惯,约定俗成,对常见的通假用法,必须牢记。
答案:(1)畔,通“叛”。
(2)旃,通“毡”。
(3)去,通“弆”。
(4)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
(5)以,通“已”。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原文,完成6~7题。
6.细细品读课文,给每段文字加上一个小标题。
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3)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4)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答案:
6.提示:这是一道概括能力训练题。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参考答案:全文10段,可依次概括如下:单于示好,出使匈奴;缑王谋反,副使阴助;祸殃汉使,欲死明志;引剑自刺,壮节惊敌;卫律逼降,严辞呵斥;北海牧羊,矢志不渝;李陵劝降,剖露忠肝;李陵哭别,敬称义士;汉匈和亲,请还苏武;九死一生,终归汉朝。
7.提示:翻译除了语言通顺之外,主要之点在于译文要与原意相符,因此,对句中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不能有丝毫含糊。例如(1)句中的“数”“辈”“相当”;(2)句中的“见”“乃”“重”“负”。(3)句中的“女”“畔”“亲”“汝为见”。(4)句中的“俱”“具”“让”等。
答案:略(参看“课文剖析”)
(二)下面文字出自《苏武传》,选入课文时被删去,写的是苏武归汉之时,李陵送别的情景,阅读后完成8~11题。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①所载,丹青②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③,令汉且贳④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⑤,此陵宿昔⑥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⑦。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注:①竹帛:古代以竹片或帛绸记事,此代指史籍。②丹:朱砂。青:青艧(huò)。都是绘画所用的颜色。此指绘画。③驽怯:无能和胆怯。④贳(shì):赦免。⑤曹柯之盟:《史记·刺客列传》载,春秋时,曹沬鲁将,与齐作战,三战三败,鲁庄公割地求和,但仍用曹沬为将。后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邑(时为齐邑,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曹沬持匕首胁迫齐桓公,齐桓公只得归还鲁地。李陵引此以自比,表示要立功赎罪。⑥宿昔:从前、往常。⑦隤(tuí):毁,败坏。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令汉且贳陵罪:
(2)庶几乎曹柯之盟。
(3)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4)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
9.把李陵歌唱的诗用现代白话文译成一首散文诗。
10.试根据这段文字分析李陵内心的思想感情。
11.这段文字怎样表现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答案:
8.提示:“收”“诀”见课文;“庶几”“族”在以前的课文中多次出现。“令”要结合上下句的关系进行分析。
答案:(1)假令,表假设关系的连词。(2)大概、差不多。(3)拘捕族灭。(4)通“诀”,告别。
9.提示:这道题与一般的翻译题不同,要求译成散文诗,因此要押韵,适当注意节奏的整齐。
参考答案:我万里迢迢横渡过沙漠,替皇上率领军队奋击匈奴。身陷重围呀,弓箭用尽,刀剑摧折,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终于全军覆灭,名声败露。老母已被朝廷杀死,我即使想要报效皇上,可哪里能找到我的归宿?
10.提示:对于此题,首先把握正确观点,既不能因李陵是叛徒而简单地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李陵情辞恳切而将其当成英雄歌颂。其次要从文本实际出发,分析文中所反映的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不宜简单处理。
参考答案:李陵置酒相送,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其情感十分复杂。一是对苏武气节之仰慕:称其“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一是申明降时“曲线报国”之心志:宿昔不忘,欲效“曹柯之盟”(曹刿劫齐桓公)。一是表示而今对汉廷之失望:“为世大戮”,“尚复何顾”。一是明确已绝日后归汉之意念:声名已无颜归乡。李陵自剖心迹十分真实,容易引起人们对这位降将的同情。
11.提示:这是一道写作技巧分析题,要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从局部看,这里写的是李陵,对于苏武不着一字,但从整体来看,这是苏武的传记,文中一切内容都是为表现苏武这个人物服务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段文字的匠心所在。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叙写苏、李诀别,只记李陵之言,无一言正面写苏武,却以李陵的敬和悔烘托、凸现了苏武的气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苏武传》叙事之峻洁高妙正见于此。
二、语言运用
12.有哪些成语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之。
提示:掌握成语的出处,既可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又可帮助学习文言文,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两篇课文涉及的成语很多,例如: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肉袒负荆、刎颈之交、先公后私、苏武牧羊、羝乳而归、啮雪咽旃、雁足传书、肝脑涂地、人生朝露等。
答案:略
13.苏武的事迹,在古代诗词中常用作忠贞报国、守节不屈的典故,下面略举几例。试从《苏武传》中找出与下面诗句相关的文字。
(1)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李白《苏武》)
(2)向并门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携李卿。(屈大均《紫萸香慢·送雁》)
(3)肠断帝乡遥望日,节旄零落汉家臣。(陈羽《读苏属国传》)
(4)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鲍融《赠远》)
提示:这是一道课外拓展题,既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1)“归心绝”原文:羝乳乃得归。
(2)“正海上手携李卿”原文: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3)“节旄零落”原文: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4)“雁足传书信”原文: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三、写作训练
14.生与死只有一念之差,成功与失败只有一念之差,理智与糊涂只有一念之差,得到与失去只有一念之差,快乐与痛苦只有一念之差。苏武彪炳青史,李陵含羞千秋,也是一念之差。人生有太多的一念之差,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可要留神,如果这一念出了差错,就可能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对此可不能掉以轻心啊!你有什么感想呢?请把它写出来。
提示:这是一篇读后感的写作,应当从“人生道路的选择”这个角度引申发挥。参考的题目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选择好你的人生;紧要关头见高低。
答案:略
回顾·展望
(2005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丙吉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①,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陋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②,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白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注:①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②刺取:刺探。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于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丙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观察问题十分细致,长于以小见大。他见到牛近行即喘息吐舌,进而联想到气候可能出现异常,将产生不利影响,他的下属对此十分佩服。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大夫猝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2)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
答案:
15.提示:A项,其,他们的,代词。B项,之,前一个相当于“的”,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后一个,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C项,因,于是,连词。D项,以,用、把,介词。
答案:B
16.提示:A项,前句讲的是“后人”,不是讲丙吉,后句是表明丙吉“知大体”。B项,前句讲的是“公府”,不是讲丙吉,后句掾史责丙吉“不知大体”。C项,前句讲丙吉“为人宽厚”,后句讲丙吉“知大体”。
答案:D
17.提示:C项,“主动要求去探听”不合原意,原意是车夫外出,见边郡发来紧急军书,于是主动前去“公车”府打听。
答案:C
18.提示:(1)句的关键词语是:猝遽、谴让、见。(2)句的关键词语是:方、用、暑、节。
参考答案:(1)御史大夫仓促间不能知道详情,因而受到责备;而丙吉被认为能为边务与职守忧虑,是车夫的功劳。
(2)正当春天还不应当很热,害怕牛行走不远却因暑热而喘息,这意味着气候不合节令,担心会有所伤害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