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书写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通过多种方法阅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义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2.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与敬佩之情。
3.明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的道理,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开国大典的图)
师:孩子们,看这幅图,这是 1949年 10月 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课件展示:一组英雄的照片。(配乐))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组英雄照片,你们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谁来说一下。
(预设)
生 1: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
生 2: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生 3:狼牙山上的五壮士......
师:大家说的真好,邱少云、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同样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课件展示:李大钊的肖像画。)
师:今天,我们就和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起去回忆革命先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让我们走进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
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
1、学生自由读文
师:老师相信课前你们一定有了充分的预习,现中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听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读完之后,小组交流合作,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生: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师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学习第一部分(被捕前)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请同学们默读 2-7自然段,文中说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峻,局势的严峻表现在那几件事上 (预设)
生 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生 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
生 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生 4:父亲早出晚归
生 5:父亲这次含糊的回答我
师: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峻。
师: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展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生:读父亲说的话
师:看老师标红的“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思考:这是什么句子
学生齐读 8-18自然段
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生:4月 6日。
师:果然怎么解释
生:在意料之中。
生: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
师:这一天发生了什么?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
生 1:不要放走一个!
生 2:你认识他吗
生 3:哼!你不认识 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师: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
生:一拥而入,
生:挤满了这间小屋,
生: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生: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
师: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凶残。
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动作来表现敌人的凶残。
师:面对敌人的凶残,“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生:我的心剧烈的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
(展示: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学生读句子:语气要平稳,
师:这句话表现了父亲怎样?
生:从这句话中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生:不慌不忙。板书:不慌不忙
师:“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
板书:临危不惧
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
3、学习第三部分(法庭上)师: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 19-29自然段。
生:在法庭上。
师: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板书:平静慈祥
师: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生: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生: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
师: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展示: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读句子。
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沉着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 在原句上划出。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是亲人化悲痛为力量。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4、学习最后一部分(被害后)
师: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学生读,四位学生分别读最后四段。
师: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
师: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如何
生 1:舅老爷哭着回来,
生 2:“我”昏倒在床上,
生 3: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师: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被害的日子。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
生:4月 28日。师:课文中两次出现了 4月 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第一自然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板书:1927年 4月 28日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开头
生:倒叙回忆的手法。
师:这篇课文写于 1943年,板书:1943年
师:那正是父亲遇难十六周年,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
生:首尾照应。
师: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它能使文章更加紧凑,更有感染力。在本课中,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板书:忘不了
三、总结升华,传统教育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眼中的李大钊是一位什么样的革命者?
生回答
四、拓展延伸
李大钊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他,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自己写,随后分享)
五、情感升华
孩子们,看看你胸前的红领巾,你们可曾想过?它是国旗的一角,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正是这些革命先烈,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怕牺牲,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配乐)
六、布置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守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临危不惧
法庭上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4月 28日 忘不了
1943 倒叙 1927
《十六年前的回忆》随堂练习
一、课文除第一自然段,其他部分是按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害后这几件事。
二、赏析、理解以下句子
1、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3、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三、拓展延伸
李大钊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他,你想说点什么呢?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
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抓住坚决、常、轻易、哪能这些语言的关键词,抓住不慌不忙、惯有、严峻这些人物神态的关键词,采用换词(句)法点拨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去与文本对话,使阅读教学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
总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仅仅是平等的、互动的,还应该抓住关键的,化热点与难点为焦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行焦点访谈。
4.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编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且富有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