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09:53: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因其做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此时杜甫将家搬到鄜州避难,经历了夫妻异地分离,幼儿饿死等人生不幸。
肃宗即位,杜甫只身前往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逃出虎口,直奔凤翔,任左拾遗。
因受房琯案牵连,758年,杜甫被贬华州司功参军。759年,关中大旱,杜甫痛心时政,弃官离开。
几经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资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草堂,有了暂时的栖身之所,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yǐ)杖/自叹息。
俄顷(qǐnɡ)/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这里形容风猛烈。
三重茅:多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 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为:做 对面:当面。
呼不得:喝止不住。 倚仗:拄着拐杖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一会儿。 风定:风停。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衾:被子。 恶卧:睡像不好。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绝:断,这里指停止。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如何。彻:到。
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是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历经安史之乱后,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安:哪里,哪儿。 广厦:宽敞的房屋。 大庇:广泛地遮蔽。 寒士:贫寒的士人。 俱:都。 安:安稳。 突兀:高耸的样子。
足:满足,心甘。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子,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
4、写诗人推已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1、从正面和侧面描写风的猛烈,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听觉方面表现出风的气势威力之大。
卷(“卷”和“吹”、“刮”相比较):形象又有力度,视觉上写出风力的强劲、猛烈无情,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
三重:多重,写风的猛烈和茅屋破坏严重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赏析。
用“飞”“渡”“洒”“挂罥” “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刻画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动态场面,表现出诗人的痛惜和焦急之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无奈之情,也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状况,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悲惨遭遇。
“老无力”显示诗人疲惫衰老的状态。天真淘气的“抱茅”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的辛酸和悲苦。“盗贼”并非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而是表现诗人惜茅的激愤之情。这样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群童抱茅而跑之事。
4、“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老“表现了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疲惫衰老。
5、“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在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老天的无情毁屋,顽童抱茅而去,自己老迈年高,生活贫困,一事无成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叹息:愤懑、无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6、作用:(1)描绘天色昏暗、大雨将至的景象。
(2)渲染昏暗阴冷、压抑苦闷的氛围。
(3)烘托诗人暗淡凄惨的心境。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国忧民做铺垫。
7、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被子寒冷坚硬、破烂陈旧,反映了诗人困苦凄凉的生活状态。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秋雨连绵、密集,屋内漏雨严重,表现了诗人生活凄凉艰苦。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0、诗人难以入睡,由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想到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写出了诗人对艰难处境和不幸遭遇的感慨无奈,心情沉重悲苦,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平息、人民安居乐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长夜:一语双关,既指因屋漏觉得黑夜漫长,又指战乱造成的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间漫长。
何由彻:反问式的感叹,表明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明的急切心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居广厦、安居乐业,表现了诗人由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3、全诗主旨所在,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
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诗眼“破”的理解。
秋风“破”屋、群童“破”相
丧乱“破”家、理想“破”灭
作者叙述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和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