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三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第二轮专题复习(答案不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初三语文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 第二轮专题复习(答案不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11:1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文言文
第二轮专题训练
第1篇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止有剩骨 止: ;(2)缀行甚远 缀: ;(3)投以骨 以: ;
(4)一狼仍从 从: ;(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 ;驱: ;如故: ;
(6)屠大窘 窘: ;(7)顾野有麦场 顾: ;
(8)场主积薪其中 积薪: ;(9)苫蔽成丘 苫蔽: ;
(10)弛担持刀 弛 ; (11)眈眈相向 眈眈: ;
(12)少时,一狼径去 少时: ;径 ;去: ;
(13)其一犬坐于前 犬: ;(14)目似瞑,意暇甚 瞑: ;暇: ;
(16)屠暴起 暴: ;(17)又数刀毙之 毙 ;(18)一狼洞其中 洞: ;
(19)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入: ;隧: ;
(20)止露尻尾 止: ; 尻 ;(21)乃悟前狼假寐 乃: ;假寐: ;
(22)盖以诱敌 盖: ; (2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黠 ;顷刻 ;
(2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变诈 ; 几何: ;止: ; 耳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 ;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 ;河干: ;山门:
圮 ;于: ;并: ;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阅: ;求: ;竟: ;以为: 。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棹: ;曳: ;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帐: ;尔辈: ;究: ;物理: ;
是: ;木杮: ;湮: ;颠: ;众服为确论: ;
(5)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河兵: ;失石: ;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啮: ;坎穴: ;
(7)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已: ;遂: ;溯流: ;
(8)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
3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 ;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 ;
5.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 ;
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
三、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人物 寻找方法 理由及结果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答: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答: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第3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何?”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方七百里 方: ; (2)年且九十 且 ;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 ;迂: ;
(4)聚室而谋 聚室而谋: ; 室: ;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 ; 毕力: ; 平: ; 险: ;
(6)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 ; 阴: ;
(7)杂然相许 杂然相许: ;杂然: ; 许: ;
(8)其妻献疑曰 献疑: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 ;
(10)且焉置土石何? 且: ; 焉: ; 置: ;
(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 ; 率: ;荷: ;
(1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 ;箕畚: ;
(13)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孀妻: ; 遗男: ;
始: ; 龀: ;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 ; 节: ; 反: ;
(15)甚矣,汝之不惠。. 甚: ; 惠: ;
(16)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毛: ; 其: ;
(17)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长息: ;固: ; 彻: ;
(18)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 ;弱子: ;
(19)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虽: ;穷匮: ;
(20)何苦而不平。 苦: ;(21)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应: ;
(22)惧其不已也。帝感其诚 。 惧: ;已: ;帝感其诚: ;
(23)一厝朔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朔: ; 陇: ; 断: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 ;
(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 ;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 ;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 ;
(5)“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 ;
(6)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译: ;
三、课文分析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答: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章最后以天神搬走大山的结局有什么作用
答:
(3)“其妻献疑”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答:不相同。“其妻”处于关心才“献疑”,而且提出提也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智叟对愚 公的移山是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也嘲笑愚公,力劝愚公停止挖山。
(4)文章主要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文中愚公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
答:文章主要用了 和 的表现手法。愚公是个 的人。
(5)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哪些精神营养?
答: 。
文中开头写山高的目的是为了 ;
写“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是为了 ;
写“帝感其诚”是为了 。
(7)文章读后感:
读后感一: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的老人象形。愚 公移山所表现出的伟大气魄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使我们坚信: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终 会获得成功。
读后感二:愚公移山非一人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也不忽 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共进,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第4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为】: ;【缘】: 。
(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鲜美】: ;【落英】: ;【缤纷】: ;
【异】: ;【复】: ;【穷】: 。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仿佛】: ;【舍】: ;【才】: 。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
【阡陌】: ;【交通】: ;【悉】: ;
【黄发】: ;【垂髫】: 。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乃】: ;【具】: ;
(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要】: ;【咸】: ;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率】: ;【妻子】: ;【邑人】: ;
【绝境】: ;【遂】: ;【间隔】: ;
【乃】: ;【无论】: ;【为】: ;
【叹惋】: ;【延】: ;【语】: ;【不足】: 。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既】: ;【扶】: ;【向】: ;
【志】: ;【及】: ;【诣】: ;
【遣】: ;【志】: 。
(9)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欣然】: ;【规】: ;【未果】: ;
【寻】: ;【问津】: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 。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 。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 。
三、课文分析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句子是: ;
(2)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句子是: ;
; 。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

(4)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是: 。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 、 、 。
(6)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
答:本文以渔人 的行踪为线索。具体为 桃花源→ 桃花源→做客(寻访)桃花源→ 桃花源→ 桃花源。
(7)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南阳高尚人士刘子骥,最终也未寻桃花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一是增添神秘色彩;二十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向往而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
(8)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
(9)渔人的回答,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以及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生活而叹惋。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对那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和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与批判。
第5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重点字词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西】: ;【篁竹】: ;【乐】: 。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伐】: ;【下】: ;【尤】: ;【冽】: 。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以为】: ;【近】: ;【以】: ;
【坻】: ; 【屿】: ;【嵁】: 。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蔓】: ;【蒙】: ;【络】: ;
【参差】: ;【披拂】: 。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可】: ;【许】: ;【空】: ;
【无所依】: ; 【佁然】: ;【俶尔】: ;
【翕忽】: 。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西南】: ;【斗折】: ;【蛇行】: ;
【明灭可见】: ;【犬牙】: ;【差互】: 。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环合】: ;【寂寥】: ;【凄】: ;
【寒】: ;【悄怆】: ;【邃】: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以】: ;【过】: ;【居】: ;
【乃】: ;【之】: ;【去】: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 。
(2)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 。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译: 。
(5)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 。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
(8)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 。
(9)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 。
三、课文分析
(1)请根据文章脉络,结合提示,用四字短语概述各段内容。(大意对即可)
答: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
(2)作者初闻小石潭水声时心情是“ ”,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 ”而离去之前的感受是“ , ”。小石潭水清鱼乐、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旅游胜地,而柳宗元却说“不可久居”。请结合你对柳宗元的了解谈一谈看法?
答: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①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②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
③欣赏到自然的景色的幽静美丽,但是只能在小石潭记中体会那种凄苦,因为我们的人生际遇并不相同。
(4)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答: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5)作者初发现小石潭时,先写“心乐之”,久坐潭上,又感觉“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答:不矛盾。先写“乐”是初见小石潭时的心情,“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借游历山水寄托自己被贬谪的抑郁情怀,乍见小石潭的乐,是一种暂时的解脱;小石潭环境优美秀丽而遭人遗弃和冷落,加上小石潭凄清的环境,自然勾起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联想,悲伤苦闷之情和幽清的环境相契合,以致最后不得不离开。
(6)作者离开小石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答:小石潭源头的“不可知其源”与“明灭可见”使作者联想到前途的渺茫,潭的寂静又勾起了他遭贬的苦闷寂寞,因而游兴大失。
第6篇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奇巧人】: ;【径】: ;【为】: ;
【因】: ;【象】: 。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尝】: ;【贻】: ;【盖】: 。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奇】: ;【许】: ;【箬篷】: ;
【徐】: ;【兴】: ;【糁】: 。
(4)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 ;【髯】: ;【语】: ;
【比】: ;【绝类】: ;【矫】: ;
【属】: ;【诎】: ;【历历】: 。
(5)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舟子】: ;【衡】: ;【视端容寂】: ;【若】: 。
(6)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 ;【若】: ;【了了】: ;【篆章】: 。
(7)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 ;【曾不盈寸】: ;【曾】: ;
【盖】: ;【简】: ;【修狭】: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 。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译: 。
(3)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 。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译: 。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 。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译: 。
课文理解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
(2)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
(5)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6)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答: 。
(7)“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答: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8)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答: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第7篇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 ;【祗】: ;【辱】: ;
【奴隶】: ;【骈死】: ;【槽枥】: ;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 ;【或】: ;【食马者】: ;【食】: 。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 ;【食】: ;【才】: ;
【见】: ;【且】: ;【安】: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 ;【食】: ;【策】: ;
【临】: ;【其】: ;【其】: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译: 。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 。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 。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 。
三、根据内容填空
(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
(6)本文的主旨是: 。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 。
(8)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 , 。”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9)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
四、课文理解
(1)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
(2)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答: 。
(3)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揭示了 。
表达了 。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了 。
(5)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答: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6)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_____; 今义:力量大;势力大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原意为:客人,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更:是日更定矣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 不更颠乎(《河中石兽》) ;
白:上下一白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
4.其他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__________; (2)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__________;
(3)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______; (4)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 客此:_________; (6)莫说相公痴 莫:______________;
5.句子翻译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译: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
6.文意理解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
(2)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
(3)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19云南省卷)
答: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
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
(6)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答:
(7)《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答:
第9篇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 故: ;苟得: ; (2)死亦我所恶 恶: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 ;
(4)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何不用也: ;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心: ;(6)贤者能勿丧耳 丧: ;
(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蹴: ;
(8)乞人不屑也 不屑: ;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
(10)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 ;何加: ;
(11)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 ; (1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 与 ;
(1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 (1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
三、课文分析
(1)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
答: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孟子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通过哪三个取舍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答: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优厚的俸禄)的取舍。
(4) 试分析“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个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不义行为的鄙视,对停止不义行为的希望。
(5)作者在文中赞美和批评的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答:赞美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7)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答:示例: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干扰着我们。“舍生取义”告诫我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见利忘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高尚的追求与信仰,要把民族大义放在最前面,要有为正义事业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第10篇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唐雎不辱使命 辱: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 ;
(3)安陵君其许寡人 许: ; (4)大王加惠 加惠: ;
(5)秦王不说 说: ; (7)故不错意也 错意: ;错: ;
(8)请广于君 广: ;(9)岂直五百里哉 岂直: ;
(10)秦王怫然怒 怫然: ; (11)伏尸百万 伏尸: ;
(1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布衣: ;免: ; 冠: ; 徒: ;跣: ;
(13)以头抢地尔 抢: ; (14)非士之怒也 士: ;
(15)仓鹰击于殿上 仓: ; (16)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 ; 祲: ;
(1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必: ;缟素: ;
(18)挺剑而起 挺: ;(17)秦王色挠,长跪而谢 色挠: ;
(19)寡人谕矣 谕: ; (20)徒以有先生也 徒: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译: 。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 。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 。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译: 。
(5)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译: 。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译: 。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 。
(8)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译: 。
三、文章理解
(1)出文中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是怎样的人?
答:秦王是一个 的人。
唐雎是一个 的人。
(2)文章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不畏强暴的精神。
(3)找出文中描写秦王情感变化的词,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致: ;假借: ;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逾约: ;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以是: ;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益: ; 既加冠: ;硕师: ;
(5)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 ; 叩问: ;
(6)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填: ; 稍: ; 辞色: ;
(7)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左右: ;援: ; 质: ;
(8)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叱咄: ; 至: ;
(9)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复: ; 俟: ;
(10)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负箧曳屣: ;负: ;屣: ;
(11)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穷冬: ;穷: ; 皲裂: ;
(1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支: ;汤: ;
(1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逆旅: ; 食: ;
(14)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绮: ; 绣: ;
(15)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缨: ;腰: ;
(16)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臭: ; 烨然: ;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缊: ; 敝: ; 慕艳: ;
(18)犹幸预君子之列 预: ; 君子: ;
(19)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宠光: ; 缀: ;
(20)日侍坐备顾问: ;
(21)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廪稍: ;遗 ;馁 ;
(22)流辈甚称其贤 流辈: ; 生以乡人子谒余 谒: ;
(23)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辩: ;言和而色夷: ;
(24)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
(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
(6)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
(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
(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
(9)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10)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译:
三、文章理解
1.(统编课后习题)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困难:无书;无师。克服办法: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从第1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答: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3.文中提到在太学学习的优越条件,其用意是什么?
答:示例:用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和作者自己学习条件的艰苦形成对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和志趣的高尚,从对比中得出结论,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取决于主观努力,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并且在对比中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4.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表现?
答:示例:①学习要勤奋刻苦;②对老师要有礼貌,要虚心求教;③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第12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重点字词解释
(1)齐师伐我 伐: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 ;间: ;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远谋: ;
(3)何以战 何以战: ;以: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 ;专: ;必以分人专: ;
(5)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 ; 从: ;
(6)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 ; 玉帛: ;加: ; 信: ;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孚: ; 福: ;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 察: ; 情: ;
(9)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忠: ; 属: ; 可以: ;从: ;
(10)公将鼓之 鼓之: ; 齐师败绩 败绩: ; 公将驰之 驰: ;
(1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辙: ; 轼: ;
(12)既克,公问其故 既: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 ;再: ;
(13)彼竭我盈,故克之 竭: ; 盈: ;
(1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 ; 惧: ; 伏: ;
(1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辙: ; 靡: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
(8)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
三、文章理解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用原文句子回答)
2. 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 何以战 ”(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 政治上取信于民 (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从文中相关的论述看,《曹刿论战》中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
变式设问: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统编课后习题)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抓住战争与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与辙乱旗靡之时。
4.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5.(统编课后习题)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答: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而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鲁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7.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次战争,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似乎答非所问,曹刿却说“可以一战”,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答:示例:鲁国能以弱胜强,不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民心。鲁庄公也知道自己国家的军力弱,未必能战胜齐国,他先寄希望于贵族近臣的效力,然后又寄希望于神灵的庇佑,最后说出执法公平。而曹刿正是从最后一点看出鲁庄公能得人心,所以说“可以一战”,决定帮助他。
8.【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把握好作战时机,战争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9.【人物形象】鲁庄公: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性格急躁、遇事鲁莽。
曹刿: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善于进谏;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冷静睿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
第1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重点字词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修: ; 昳丽: ;
(2)朝服衣冠,窥镜 服: ; 窥镜: ;
(3)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 旦日: ; 明日: ;
(4)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孰: ;弗如远甚: ;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我: ; 私: ;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宫妇: ; 左右: ;莫: ;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
(8)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闻: ;
(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 时时: ;间: ;期年: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译:
三、文章理解
1.邹忌为什么能够做到不盲目听取妻、妾、客的赞美之词?
答:因为邹忌能清醒地认识到妻子认为他美是偏爱他;妾怕他,就敷衍他;客有求于他,就奉承他他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2.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齐国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劝谏君王的忠臣;②齐威王能够接受和采纳群臣的劝谏和意见。
3.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答: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威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
4.(统编课后习题)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答:除了邹忌高超的说话艺术与技巧,还因为纳谏者齐威王有宽广开阔的胸襟,能虚心听取邹忌的意见,察纳雅言、知错能改、重贤而又明理。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答:邹忌成功的原因:①邹忌设喻巧妙,态度诚恳;②齐王从谏如流,能虚心接受意见。启示:劝说别人的时候要委婉一些,要诚恳,不要刺激别人,要顾及别人的尊严。
6.【中心概括】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合理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7.【人物形象】
邹忌:能根据个人经历明辨是非,不被人言所蒙蔽,并能从中悟出道理。讽谏方法得当,条理清晰。
齐威王:虚心纳谏,政治清明,赏罚分明。
第14篇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尝: ;之: ;怅恨: ;
(2)苟富贵,无相忘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苟: ;若: ;太息: ;
(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闾: ; 適: ; 屯: ;
(4)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次: ; 当行: ; 屯长: ;
(5)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会: ; 度: ; 失期: ;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亡: ; 举大计: ; 等: ;
(7)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 ;使: ;
(8)今或闻无罪 楚人怜之 或 : ;怜: ;
(9)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诚: ; 唱: ;
(10)卜者知其指意……陈胜、吴广喜,念鬼 指: ; 念: ;
(17)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 ; 书: ; 王: ;
(18)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 ; 固以怪之矣 固: ; 以: ; 怪: ;
(19)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间: ;次: ;篝: ;
(20)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语: ; 指目: ;
(21)忿恚尉,令辱之……尉果笞广 忿恚: ; 辱: ; 笞: ;
(2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剑挺: ; 并: ;
(23)藉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藉: ; 宁: ;
(24)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为坛而盟 欲: ; 盟: ;
(25)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徇: ;
(26)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行收兵: ; 比: ;
(27)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 坚: ; 锐: ;
(28)复立楚国之社稷 社稷: ; 社: ; 稷: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译: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译: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译:
(6)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译:
(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译: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
(9)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译:
(10)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译: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重点字词解释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 ;秋: ;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内: ; 外: ;
(3)盖追先帝之殊遇 追: ; 殊遇: ;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光: ;恢弘: ;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妄自菲薄: ;引喻: ;失义: ;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 ;罚: ;臧: ;否: ;异同: ;
(7)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 ; 志虑忠纯: ;
(8)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拔: ; 遗: ;
(9)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 愚: ; 咨: ;
(10)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必能使行阵和睦 淑: ;均: ;行阵: ;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
(1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布衣: ;躬: ;闻达: ;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卑鄙: ;猥: ;枉屈: ;
(14)遂许先帝以驱驰 遂: ; 驱驰: ;:
(15)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夙夜: ; 效: ;
(16)深入不毛……当奖率三军 不毛: ; 奖: ;
(17)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驽钝: ; 攘除: ;
(18)至于斟酌损益 斟酌: ;损: ; 益: ;
(1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 ;以告先帝之灵 告: ;
(20)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兴德之言: ;慢: ;
(21)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诹: ; 雅言: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
(2)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译: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
(7)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译:
(8)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译:
(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
(10)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译:
(1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
(1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译:
三、文章理解
1.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亲贤远佞最重要,因为亲贤远佞使西汉能够兴盛;亲佞远贤则直接导致了东汉的衰败。
2.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了哪几件事?有什么用意?
答:主要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受托三件事。用意: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先帝创业艰辛,用来警示后主,以真情实感来勉励后主,加强劝说的说服力。
3.细读课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积极献言,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
答: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源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所以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
5.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中心概括】《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核心建议),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定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7.【人物形象】诸葛亮:忠君爱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人善任、高风亮节、公正公平、赏罚分明。
8.【写作特色】(1)议论、叙事、抒情自然融合。全文以议论为主,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又叙述了自己的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的经过和“受命以来”的职责,处处可见其知恩图报的品格。(2)语言质朴、率真、恳切、精练。
PAGE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