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纶巾(lún) 樯橹(qiánɡ)
酹江月(lèi) 舞榭歌台(xiè)
B.草芥(jiè) 剽掠(piāo)
锱铢(zī) 妃嫔媵嫱(yìnɡ)
C.仓庾(yǔ) 囷囷(qūn)
雉堞(dié) 庸人自扰(yōu)
D.缅怀(miǎn) 荒诞(dàn)
溯流(shuò) 硕大无比(shuò)
解析:选B。A.“纶”应读“ɡuān”;C.“扰”应读“rǎo”;D.“溯”应读“sù”。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廊腰慢回 金戈铁马 故国神游 抱薪救火
B.日削月割 钩心斗角 鼎铛玉石 锱铢必较
C.楚人一炬 不遐自哀 瓮中之鳖 情有独钟
D.慷慨陈词 枉废心机 名垂青史 无动于衷
解析:选B。A.慢—缦;C.遐—暇;D.废—费。
3.(2011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提出 产生 适合 B.提出 引发 合适
C.提醒 产生 合适 D.提醒 引发 适合
解析:选C。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提醒”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提出”无此意。“引发”意为“引起,触发”与“疲劳感”不搭配。“合适”一般作形容词,“适合”一般作动词,结合语境应该用“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的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
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
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解析:选D。本题考查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运用的能力。A.“纵令”有两个意思:①即使。②放任;任凭。B.“浓重”有三个意思:①指烟雾、气味、露水以及雾气等很浓很重。②强烈,鲜明。③深厚。C.投桃报李:投,投入,送给。报,回赠,得到。意思是他送给我桃,我以李子给予回赠。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暗含有投入少,回赠多之意。D.求全责备: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该项中说班长求全责备自己,适用对象错。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解析:选B。A.语序不当,“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应改为“保障并切实改善民生”,“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提到“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前。C.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或“靠的”。D.“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景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6.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选B。原文说“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因而“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错。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选A。西方古代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选C。“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文中无据,可参考D项。
三、(12分,每小题3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飨,置壁焉。公子受飨反壁。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较量,抵抗
B.及齐,齐桓公妻之 妻:为……娶妻
C.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蚕妾:养蚕的小妾
D.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不蕃:不能繁盛
解析:选C。蚕妾:养蚕的女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从者以为不可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C.将行,谋于桑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解析:选C。C.介词,在;介词,从。A.都是语助词。B.都是“认为”。D.都表并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重耳遭受磨难的一组是( )
①晋人伐诸蒲城 ②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③浴,薄而观之 ④乃馈盘飨,置壁焉 ⑤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⑥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解析:选D。②是受到了礼遇,④是僖负羁给重耳的厚遇,⑥是他不同寻常的一件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流亡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依靠君父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如果同自己国家对抗较量,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
B.重耳在齐国受到了很好的优待,于是有点满足。说明他是一个随遇而安、不图上进的贵族子弟。
C.尽管大夫叔詹认为重耳是上天所赞助的人,路过郑国应该受到礼遇,郑文公还是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D.楚成王认为重耳志向远大、生活俭朴,言辞文雅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晋国将来要靠他去振兴,所以没有听从子玉的劝告。
解析:选B。“不图上进”在文中没有依据。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2)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
(3)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
参考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遭受危难的时候,晋国军队到蒲城去讨伐他。 蒲城人打算抵抗,重耳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所属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拥护就同君父较量起来, 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逃到了狄国。 同他一块儿出逃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和司空季子。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还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但随行的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想去别的地方,便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桑树上,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把女奴杀了,对重耳说:“你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吧,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走吧,怀恋妻子和安于现状,会毁坏你的功名。”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长得连在一起,想看看他的裸体。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近了去看他的肋骨。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的随从人员,都可以担当治国的大任。如果让他们辅佐公子,公子一定能回到晋国当国君。回到晋国当国君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中称霸而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公恐怕就是头一个。你为什么不趁早向他表示自己对他与曹君不同呢?”于是僖负羁就给重耳送去了一盘饭,在饭中藏了一块宝玉。重耳接受了饭食,将宝玉退还了。
到了宋国,宋襄公送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人是赶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晋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郑文公没有听从叔詹的劝告。
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呢?”楚成王说:“尽管如此,总得拿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较量一番。”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志向远大而生活俭朴,言辞文雅而合乎礼仪。他的随从态度恭敬而待人宽厚,忠诚而尽力。现在晋惠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外的人都憎恨他。我听说姓姬的一族中,唐叔的一支是衰落得最迟的,恐怕要靠晋公子来振兴吧?上天要让他兴盛,谁又能废除他呢?违背天意,必定会遭大祸。”于是楚成王就派人把重耳送去了秦国。
14.(2011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由“半有无”可知是细雨。
答案:濛濛细雨
(2)解析: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以形成下句;苏诗第三句承接第一句,为最后一句蓄势。
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濛濛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解析:刘诗用虚实结合,浓淡配置,描绘出了“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用疾风、骤雨、雷电构成的是壮美景观。
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________,早生华发,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
(3)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可房宫赋》)?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答案:(1)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2)战不善 弊在赂秦
(3)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12分)
1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人横线处。(3分)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⑥②为总说(由“固然”到“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④是总结性文字(“总之”)。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17.下面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请仔细观察,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对它进行介绍,要求语言准确,简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徽标中的五环是奥运五环,代表着奥运会;左上方的英文字母是“伦敦”的英文写法,代表着举办城市;整个画面又组成了2012的数字形象,代表举办年份。据此进行概括。
答案:会徽以举办年份“2012”的数字变体作为主体,表示举办地点的“LonDon”和奥运会五环标志分别嵌在第一个“2”和“0”中。几何图形激励全世界的年轻人参加体育运动,体现了奥运意义。
18.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4分)
(示例1) 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
(示例2) 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
(1)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所给出的两个例句在句式上并没有特殊要求,这一点要注意。因此我们在按要求拆字组句时可灵活选用句式,但拆字要合理,描写语言要优美,修辞方法可自由选择。
答案:(示例)(1)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啊,你本不是灾害,人类应该好好思考你出生的原因了。
(2)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鸟语在心
方柏令
浅草告诉我,春天来了;我告诉自己,春天离我们依然遥远。
当柔和的春风把一缕阳光吹入窗子时,我才惊觉院墙边的迎春花已经开了,金黄色的小花像一群蝴蝶,停落在翠绿的叶子间。田野上的桃花、梨花、杏花该含苞了吧?过不多久,便会是遍地的姹紫嫣红。
在江南,桃花和梨花随处可见,杏花却极少见,或者是压根就没有。倒是去年在延边,看到过一路的杏花,白色的,粉雕玉琢,亭亭玉立,非常可人。“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前,我总以为杏花是红色的,也一直迷惘,古人为什么定要把杏花与烟雨江南牵扯在一起?好长一段时间,眼前常浮现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这总是让我联想到“红酥手,黄縢酒”,看到一丝淡淡的惆怅如江南烟雨般漫散在文字间,美丽而又凄迷。
我以为,写出这样的句子,凭的不只是才情和一时的意兴,定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东西缠绕着诗人。这些都离我远去了。杏花也好,诗意也罢,都不属于我。任遍地的花朵开得多么娇艳,也与我无关。我心中的那朵花已经凋零了,凋零在那年早春的一个艳阳天。
若说春天还有与我有关的植物,便是杨柳。岸边的柳枝一夜之间绽出了许多细细嫩嫩的碎叶,像碧玉穿成的珠帘,疏疏密密地在晨风中轻轻摇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诗一度让我倾倒。现在,让我动容的已不是柳枝的柔美,或是拂动的优雅从容,而是它总使我想起“家人折断门前柳”“任它离恨一条条”之类的感叹。
与我有关的还有鸟雀。
春天是属于鸟雀的,所以,它们一大早就张开美妙的歌喉,欢快地敲打着窗棂,试图把我从冬的冰封中唤醒。我在鸟儿急切的呼唤中睁开双眼,看到面前的世界依然一片萧瑟。于是,我闭上眼睛,细细倾听鸟儿的歌声,回忆着已经逝去的春天。
芸芸众生里,鸟儿是最自由自在的。蓝天白云,绿树花丛,想来便来,想去便去,聚聚散散,从无俗世的牵绊。鸟儿也是最有感情的。从去年仲夏前庭的无花果熟了时,它们便一直陪伴着我,在我的窗前为我歌唱,在枝丫间、草坪上停停落落为我起舞,任秋风萧瑟、冬寒凛冽从不间断。我告诉我的鸟儿,我在看,我在听。我想这些鸟儿也是寂寞的,除了我,还有谁听得懂它们的心声,看得懂它们的舞姿?鸟儿一定也知道我的寂寞,清风明月,朝露晨雾,唯有它们愿意为我歌唱,愿意为我舞蹈。寂寞的鸟陪着寂寞的人,于是,我的季节有了些许生机,而这些鸟也就永远停落在我的生命里。
除了这些鸟,停落在我心里的还有一对燕子。
十年前的那个冬天,我的旧居飞来了一对燕子。农村里传说好人家才会有燕子做窝,全家顿时喜气洋洋。我那时常到阳台上听呢喃燕语,欣赏它们轻盈的身姿;燕子从不顾忌我的存在,双双对对在我的头顶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说着甜言蜜语。那个冬天,燕子使苍白的世界变得丰盈绮丽。冬去春来,燕子北飞,留下了一只空寂的燕窝,还有孤单的我。于是,我停留在冰雪的季节里,小心地呵护着燕窝。每当秋风起的时候,我总是翘首北望,期盼着燕子归来。但直到六年前换新居,燕窝虽在,燕子却一去不回。
十年旧梦,那只燕窝该已掉落为泥,我的冬天也已停满鸟雀,但我的心里依然飞翔着那对燕子。
又是春天,春天属于鸟雀,春天的鸟雀不再属于我。鸟雀也该离开了,春天的森林、花丛、田野才是它们自由的天地。聚散无常,我虽未悟透季节变幻的真谛,但在如禅的鸟语中,也已能从容地对待孤独和喧哗。谁说燕子一去不复返,我知道它们北飞时的几度回首。如同这些鸟儿,也许将不再回来,但鸟语在心,又何必再叹四季轮回!
院子里的无花果已经抽出了新叶,再过五个月,果实就会成熟了。(《散文月刊》)
19.文章开头先说“浅草告诉我,春天来了”,但是后来又说“春天离我依然遥远”。这样的表述矛盾吗?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句话前后看起来好像自相矛盾,但是联系到后文中作者感情的变化,可以感觉到:后一个“春天”不是自然界的春天。尤其是“我心中的那朵花已经凋零了,凋零在那年早春的一个艳阳天”这一句,给了许多的暗示。
答案:浅草告诉的“春天”,是指自然界的春天。如一些“迎春花”“金黄色的小花”都已经开了。而“春天离我依然遥远”的“春天”是指作者的内心。作者心中的那朵花已经凋零在一个早春的艳阳天。
20.请赏析“这总是让我联想到‘红酥手,黄縢酒’,看到一丝淡淡的惆怅如江南烟雨般漫散在文字间,美丽而又凄迷”这句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对一个句子的鉴赏要把握好鉴赏的角度。本题把握两点:一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一是为何说“美丽而又凄迷”。正因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句子具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联想使这春天更加的美丽迷人。
答案: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惆怅”的面积之大,浸入人心之深。说它“美丽而又凄迷”,是因为作者由杏花联想到了陆游和唐琬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爱情美丽,结局忧伤。
21.在文中,与作者有关的景物有哪些?作者面对这些景物的时候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请简要地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散文形散神不散,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一共谈到了四种景物“杏花”“杨柳”“鸟雀”“燕子”,作者在文中又非常明确地表达出和自己有关的景物是后三个。目标确定后,再提取每部分议论或者抒情的句子,进一步筛选整合即可。
答案:有关景物∶杨柳、鸟雀、一对燕子∶作者的心情∶杨柳∶不再在意柳枝的柔美、拂动的优雅从容,而是充满离恨之类的感叹。鸟雀∶使寂寞的心情有了伴侣,感受到了些许生机。一对燕子∶从容地对待孤独和喧哗,不再叹四季轮回。
22.结合全文,请分析概括出“鸟语在心”有哪些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全文都是围绕“鸟语在心”来写的,内涵丰富,重点应在鸟雀和一对燕子的部分。从这些段落里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些所谓的“鸟语”对作者的影响,和作者内心的改变。
答案:①一些自由、生机永远停落在寂寞的生命里;②是指“孤单的我”在冰雪的季节里,翘首北望的一份期盼;③心里明白了四季轮回,人生聚散无常,懂得了生命的自由,而能从容地对待孤独和喧哗。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他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的精彩。物如此,人亦然。
请以“各有各的精彩”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审题
①题眼:“精彩”。什么“精彩”?植物、动物、风景、人(生活、学业、事业、才学、人品、为人处世)、社会制度……为什么说这算是一种“精彩”?美丽(优美),优点(长处、优势),优秀(不凡、出众),成功(成就、辉煌),价值(有贡献、有意义、有作用)……
②“各有各的”:暗示要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而且要进行事物间的比较。
2.立意
①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精彩?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的人生是精彩的;像蜗牛一样脚踏实地的人生也是精彩的,丑陋的人有品格上的精彩,失败的人有精神上的精彩……
②为什么各有各的精彩?性格不同、才能不同(天生我材必有用)、追求不同(梦想不同)、境遇不同……
③如何做到各有各的精彩?保持个性、扬长避短、冲破束缚不断创新、找准位置、提高个人修养……
【例文】
各有各的精彩
若为鸿鹄,直上云霄固然是精彩的,但为家燕,同样也有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精彩;若是牡丹,万花园里独争妍固然是精彩的,但为冬梅,一剪寒梅独自开也同样精彩。人亦是如此,只要尽己所能,只要对自己所为之事充满爱,浓妆或是淡抹,总是各有各的精彩。
精彩可以是惊天动地,也可以是润物无声。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往往是“大”的教育:谈理想,必须志向高远;谈目标,必须成栋梁之材。远大的志向固然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动力,固然代表着精彩的未来对我们的召唤,但也别忘了,尽力干身边每一件小事,承担每一点小的责任,同样也有万分精彩。我们欣赏拿破仑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英雄豪情,却也同样为“微尘”们无声息却有大作为的行为所感动。可见,英雄一统江山是精彩的,平凡的每一个人的每次微小善行也可以很精彩。爱风流人物的战旗飘展,也爱彼此脸上的善意笑颜,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精彩可以是锋芒毕露,也可以是朴实无华。如果空中只有电闪雷鸣则太惊心,只有和风细雨又太无奇。同样,如果生活中只有针尖麦芒就太揪心,只有温声细语又太平淡了。不同的风格,不仅是不同的人所拥有的不同标尺,更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兴奋剂”,各有各的精彩,才能动容人心。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其犀利文字令人大呼痛快,但沈从文用散着泥土清新的文字,同样也感动了万千读者。不同风格之所以共同精彩,是因为大千世界,本就有性情各异的众人,只有将自己的真性情淋漓尽显,豪放或是婉约,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精彩可以是心怀天下,也可以是淡泊超脱。同样的十字路口,选择不同方向,就是选择不同生活。功过是非,总留待后人评说,人生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活出自己的态度,自己的本色,不留悔恨,那便是精彩的。你可以怀一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真正造福天下,那是精彩;你可以用一种“心远地自偏”的情怀,在自然之中展现你的才华,实现你的追求,忘我而快乐,这也是精彩。只要有魄力,有实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家燕不必羡鸿鹄,冬梅不必仿牡丹,世界之大,各施所能,我们各有各的精彩。
【点评】 该文观点鲜明、集中,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结构层次清晰,表达流畅,语言优美,感染力强,且善于运用考场作文常用的写作技巧,一下子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