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 (52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2.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的抗衡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3. 下表为太平天国的出版和宣传机构(部分)及其职能。由此可知,太平天国出版和宣传机构的成立 ( )
机构名称 职能
诏书衙 撰写诏旨、谕告、编书,填写兵册、家册
镌刻衙 刊刻诏旨、谕告、书籍及饮印戳记
刷书衙 印刷诏旨、谕告、书籍
删书衙 删改孔孟和诸子百家之书
宣诏衙 收发、分送各种文书
A.以毁灭儒家文化为主要目标 B.旨在宣传洪秀全的宗教思想
C.推动了中国舆论宣传近代化 D.有助于其思想和政策的宣传
4.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由此可推知( )
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 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
5. “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由此推知五四运动( )
A.使各界团体对社会改造趋于一致 B.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导致当时中国社会秩序大乱 D.广泛深入地动员了人民群众
6. 丹麦作家何铭生认为:“在1937年初之前,‘城市战’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这年秋天在上海进行的战役改变了这一切。”这次战役( )
A.使东北三省逐步沦陷 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
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7. 1945年8月,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年。1950年2月,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表明( )
A.新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外交核心
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
8. 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9.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概念的正确解读,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发展中若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解负令——伯里克利改革时期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的法令
B.陪审法庭——梭伦改革时期创立以受理公民投诉的最高法院
C.公民大会——伯里克利时期创立的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
D.五百人会议——伯里克利时期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10.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重新分配议席和更改选举资格。这说明英国民主制的特点是( )
A.吸收借鉴,注重国情 B.继承传统,议会至上
C.适时而变,和平渐进 D.权力下移,平等自由
11. 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
A.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B.近代德国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12.备受世人推崇的《美国1787年宪法》解决了邦联的弊病,但在宪法正文中根本没有出现slave(奴隶、苦工)这个词。以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宪法违背了民主的精神 B.当时黑人自我意识尚未觉醒
C.美国宪法并未实践人民主权 D.体现原则与妥协的宪政精神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东、西方间的关系这一角度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的最后一步。”对这一观点的解释最合理的是,马歇尔计划( )
A.通过经济援助造成欧洲事实上分裂
B.直接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出现
C.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具体运用
D.具有控制西欧拉拢东欧的双重企图
14. 1970年上映的电影《滑铁卢战役》由意大利人投资,苏联人执导,演员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主要拍摄地在苏联乌克兰地区,动用了万余名苏联红军做群众演员。这说明( )
A.全球化合作趋势的加强 B.两大阵营在某些领域有合作
C.欧美文艺界推崇拿破仑 D.戈尔巴乔夫改革使局势失控
15. 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16. 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梦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 )
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 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
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 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17. 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18.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19.下图分别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线路图。与隋朝相比,元朝大运河( )
A.沟通了五大水系 B.以新修运河为主体
C.大大缩短了航程 D.压制了海运的发展
20.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21.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称:“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 “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材料集中表明宋代( )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22.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 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 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23.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4.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25. 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 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
26.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第Ⅱ卷 非选择题(48分)
27. (26分)中俄(苏)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对两国发展和世界局势都有显著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更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经过双方20多年不懈努力,中俄建立起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充分照顾对方利益和关切,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当前,中俄都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两国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是两国人民共同心愿。我们双方要登高望远,统筹谋划两国关系发展。普京总统讲过:“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我们两国共同发展,将给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我们两国要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以实际行动坚定支持对方维护本国核心利益,坚定支持对方发展复兴,坚定支持对方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定支持对方办好自己的事情。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二:2013年10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如下图)
梅德韦杰夫表示,俄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保持密切合作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俄中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俄方愿与中方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及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战略沟通与协调,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历史上,中苏两国人民曾经是盟友,也曾共同打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请用二战中的相关史实对此加以说明。(6分)
根据材料归纳概括当前中俄两国建立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何特点?(8分)
(3)根据两则材料归纳指出:为什么“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稳定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一个强大成功的俄罗斯”?(8分)
(4)从俄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吸取哪些教训?(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10分)
遂宁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B D A D D A D B C A D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B A B D B C D C C D C D B
27. (26分)
(1)中苏美英等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夹击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尽快胜利起了重要辅助作用。(其他符合题意的史实也可,答题逻辑:史实+说明,史实1分,说明2分,列举两例,6分)
(2)特点:充分照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8分)
(3)原因:①中国的繁荣稳定增长不是地区发展的威胁,俄中的新型合作关系,有利于俄罗斯借力于“中国潜力”,为俄地区的“经济崛起”创造更大的机遇;
②中俄两国的共同发展,将给中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符合中俄双方利益和两国人民共同心愿;
③中俄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相似的压力与挑战,俄中两国的互信与合作、稳定与繁荣会更有助于两国在务实互利的基础上以真正的伙伴关系开展行动,为解决多极化全球化带来的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提供更稳妥的方案与智慧。(有利于更好地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
④中俄两国的共同发展和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支持,将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面力量的引导,这符合国际社会的需求,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四个逻辑维度点,8分)
(4)教训:要直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不断调整深化改革;要求真务实,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走符合自身的国情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要正确处理人民与国家的关系,各部门统筹发展,全面协调推进等。(两点4分)
28. (22分)
(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形成南稻北麦的格局特点(稻、麦等为主要粮食)。(3点6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3点6分)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2分×5=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