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鲁人版 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 鲁人版 高二语文必修第四册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8 13:0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阜盛(pù) 角色(jué)  簇拥(cù)   联袂(mèi)
B.竹箸(zhù) 亲昵(nì) 拂尘(fú) 存殁(mò)
C.漱盂(sòu ) 枭雄(xiāo) 杜撰(zhuàn) 栈道(zhàn)
D.牲醴(lǐ) 喘息(chuǎn) 暖昧(ài) 诊断(zhēn)
解析:选B。A项,“阜”读“fù”。C项,“漱”读“shù”。D项,“诊”读“zhěn”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粹 精络 精疲力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B.赠予 授予 予人口实 同甘共苦,祸福予共
C.即将 立即 若即若离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D.挥毫 毫发 毫无二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解析:选D。A项,精络—经络。B项,祸福予共—祸福与共。C项,一言即出—一言既出。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方永刚既是“知者”,________是一个“行者”。他通过脚踏实地地________党的创新理论,使得党的创新理论的威力通过传播者知行统一的人格魅力更好地________出来。
A.也 躬身 体现      B.更 躬行 发挥
C.更 躬身 体现 D.也 躬行 发挥
解析:选B。第一个横线处应是递进关系。躬行:是亲自去实行,符合语境。“发挥”跟句中“威力”一词搭配恰当。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解析:选A。A.不足为训:指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用在此处恰当。B.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此处主语不是春雨,应使用“不期而至”。C.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本句中用以形容自然景色。为典型的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与原句中“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相矛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会计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中专生、大专生、本科生,毕业后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B.林小云在学校有“心算第一人”的美誉,有人说这是训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她的速算能力其实可以从家庭遗传的角度得以解释。
C.如果想刻画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发现并感受语言的差异。
D.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解析:选D。A句式杂糅,删去“如要从事会计类职业”或“才能上岗”。B“可以”与“得以”重复,保留一个。C“刻画”与“特征”不搭配,“很好地”修饰“发现”不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与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解析:选B。信息来源于第二段,剧作的灵魂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
7.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解析:选C。戏剧性是戏剧的基本特征,但不能用来阐述戏剧更需要激情,不合题干要求。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解析:选A。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去 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学书于沈尹华,昭釐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③佐制者,为昭釐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釐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 ①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宥,通“囿”,局限。②荆威王: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谢,细人也 细:仔细
B.将奋於说 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除路 除: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 殊:极,根本
解析:选A。细:渺小,卑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因藏怒以待之 以其无礼于晋
B.文学之士不得进 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 善莫大焉
D.其皆甚有所宥邪 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选D。A项,连词,“而”;连词,“因为”。B项,助词,“的”;代词,“他”。C项,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语气副词,“大概”。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
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选B。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的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解析:选A。“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从“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少主”当指秦惠王的后代。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重点掌握“虽”“劳”“弊”。(2)掌握“若”“岂”。(3)“夫人有所宥者”是特殊句式,掌握关键词“固”。
答案:(1)像这样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勤劳、辛劳),耳朵和眼睛(因会客频繁)即使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关键词“虽”“劳”“弊”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邻居像这样阴险的,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关键词“若”“岂”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王。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您的继承人。”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而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所说的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像这些花费心思,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和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是什么。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釐很嫉恨这件事。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并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釐对楚威王说:“国人都说: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釐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是太难了吗?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棵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这个人不高兴地说:“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14.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8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前四句是对边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边塞环境的荒凉苦寒的特点。诗歌最后两句“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抒发诗人赴塞离家之苦,“苍苍”和“别”都用来修饰“路”,不难推知“别路”指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回答时注意从“雨雪”“天寒”等词语揣摩环境。对“别路”的理解重在“别”字上。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旗彩坏”“鼓声低”并不是因为“天寒”“地暗”,而实际是戍卒的心理感受。“天寒”“地暗”直接点明边塞的恶劣环境,“旗彩坏”“鼓声低”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戍卒在恶劣环境中的所见所闻,表现他们远在边塞特有的感受和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5.补写下列名篇中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长桥卧波,________?复道行空,________?(《阿房宫赋》)
(2)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3)富贵不知乐业,________。
(《红楼梦》)
(4)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1)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2)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
(3)贫穷难耐凄凉
(4)气吞万里如虎
五、(12分)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选C。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两句分别与⑤①两句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两句放⑤①两句后,排除B项。
17.(2011年高考浙江卷)请看以下图文材料,根据要求答题。(4分)
由于人类不必要的装饰需要,全球象牙贸易恣意蔓延,100多万只大象因此失去了生命。
(1)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句放在画面上方的广告宣传语,形成一则完整的公益广告。要求:鲜明地表达广告主旨,有号召力;不超过15字。(2分)
(2)从这则公益广告的图文特点出发,简要评价它的创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注意是写公益广告语,所以应写得简洁有力,同时还要有公益的作用,旗帜鲜明地告诉人们要怎么去做。
答案:(示例)购买就等于杀戮,对象牙制品说“不”!
(2)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画面构成要素,尤其是小象拟人化的语言,然后由物及人展开联想,思考小象语言的深层含义。
答案:①人格化的表现方式使整则公益广告打动人心,小象的话以孩子的口吻说出,不仅能引起人们的同情,还能促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②构图简洁,图片与文字搭配巧妙,能激发人们的联想——它们的未来将通向何方?
18.下面一段文字有四处重复累赘,请予删除(只填序号)。要求:删除后应简明连贯、不损害原意。(4分)
天空微微发亮,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为马拉松赛热身。慢跑,拉伸韧带,一举一动都显示出专业素养。但空气中已经透露出一丝的紧张。
应当删除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参加2011年重庆马拉松赛的运动员已陆续赶到比赛的起点南滨公园”,已交代了比赛的时间、地点、人员、起点等信息,①中的“重庆的”、④中的“2011年重庆”、⑤中的“在起点处,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显然赘余;再则,⑤中的“正在进行准备”与上句中的“热身”语意重复,后文中的“慢跑,拉伸韧带”是“热身”的具体内容;“比赛还没有开始”自然是“尚在安排之中”,故⑦与⑥重复,保留⑥,删去⑦,更能突现赛前空气的紧张。
答案:①④⑤⑦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节选)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做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甩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1927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和樊宰底,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袋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的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
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19.作者为什么从上海跑到巴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感觉到社会出了毛病
②旧礼教专制扼杀同胞亲人
③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救自己的路
20.你认为文中写到的哪些事情对巴金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过影响?请分点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童年的旧家庭生活;(2)祖国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3)巴黎的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4)樊宰底的“自传”和在信中给他的鼓励。
21.文章第五段写道:“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作者是在怎样的气氛下和什么样的心情中开始写小说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氛:社会上紧张而动乱,屋内寂寞而冷清。心情:痛苦、寂寞而又充满热情。
22.作者在文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哪些感受?请结合自传的文体特点,说说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心感受:对旧家庭的厌恶,对“下等人”的同情,对祖国的思念和忧虑,独自在巴黎的痛苦和寂寞,对写作的渴望和热情。自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者在追述往事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因而往往具有特别的真实感与亲切感。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是一条向上的路,身为行者的我们一次次地登临。
登临是一种追求,登临是一种超越,登临是一种高度,登临是一种境界……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因为登临,我们有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因为登临,我们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请以“登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登临,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考试中若遇到含义难辨的作文题,而材料又没有明确指示时,不妨按照字面意思去解读。只要写作时注意赋予其精神意义或社会意义,适当联系自己就可以了。
以本题为例,“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也可是怀想历史,反思现实。由此,两种“登临”的含义就明确了:实,可写登高望远,游目览胜,关注自然与个人的关系构建;虚,可写望远致思,抒怀写志,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云变迁。再联系材料所述内容,可知本题写作重点在于“登临”的意义。
2.按动词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要点立意。登临何处何时?目见何景何物?生发何感何思?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例文】
登 临
登临,为极目远眺,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不畏浮云遮望眼”从而天下之胜景尽收眼底,人的胸怀也随着眼光的广远而广阔。
登临,是站在“天下”的高度上更清醒、更客观地审视一切、把握一切、包容一切,获得升华。
古人爱用汉唐二朝做文章。的确,汉朝前期的统治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秦的灭亡。他们深刻反思,以“无为而治”之道与民休息;汉武帝分派使者联系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丰富了中原文化,打开了商路贸易,这是因为他们可以“登临”天下,拥有广远的视野,最终获得自我发展。同样,唐文化以其独特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在此海纳百川。相反,清朝的统治者虽以“天下”自居,却不能站在“天下”的高度去看世界,他们以为自己就是天下,心胸狭窄,也使自己错失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会。
登临,不仅意味着自身登上高度,可以更客观地审视一切,包容一切,还意味着在身处高处的同时,精神依然随之提升,以极大的包容性与广阔的视角审视自我,审视灵魂。
人们常用一句话去形容德国:“她,要么考问世界要么拷打世界。”当德国考问世界时,她是伟大的,费尔巴哈可以打破精神的禁锢,挣脱人性本身矮小的枷锁,站在自然的高度上阐释唯物主义;康德可以仰望星空,俯首大地,站在前人精神文化的高度上摒弃理性的冷峻、感性的单纯,从而以极大的包容度向世人宣布最冷静而富有人性的理性意义;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墓前双膝跪地时,他用广阔的胸怀承认了祖国的错误,肩负了历史的责任。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一个德国!勃兰特正因有德国惯有的“登临”胸怀,才获得了世人的原谅。反观希特勒,只顾自我利欲,纳粹兴兵,法西斯猖獗,最终还是惨死地下室。因为他没有广远的视野和广阔的胸怀,终遭唾弃。
登临是一种高度,是一种境界,人在“登临”的同时所获得的胸怀让人们可以包容更多更精彩的风景。牛顿因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获得如此大的成就,而我们的登临,必将有更深远的意义。
【点评】 审题准确、选材新颖、内涵丰富、紧扣题旨行文、又能适时展示思想的高度和行文的文采,应该是比较成功的考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