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2 07:3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 Ⅰ 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微博上曾爆料,在可可西里保护区有越野车追逐藏羚羊的事件发生。当初人们将藏羚羊的栖息地建成藏羚羊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属于(  )
A.易地保护 B.就地保护
C.恢复生态环境 D.防止滩涂被破坏
2.面对“新冠”病毒英国政府采取了群体免疫政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的感染对人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若病毒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人的寄生关系
C.在存活的人群体中对病毒的抗性基因频率有所下降
D.人和病毒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3.“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在水稻田中养鱼。下面是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抽样检测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该生态系统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D.“稻鱼共生系统”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又能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4.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传递信息的是( )
A.雌蛾分泌性激素 B.工蜂跳8字舞
C.蟑螂昼伏夜出 D.鸟类的鸣叫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顶级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D.分解者﹑消费者总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正确处理人、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下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应将各地濒危野生物种都迁移到自然保护区并加以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B.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来分析,洞庭湖湿地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质等直接价值
C.常有人将市场上买来的动物放归自然环境,这种“放生”行为一定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温室效应可能导致南极地区的部分海冰融化,从而导致南极企鹅的栖息地越来越少
7.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j、k、1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4条食物链,d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8
)
B.狼同化的能量可表示为c=f+i+m
C.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c/a×106kJ
D.d和m的总和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占其能量的10%-20%
8.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衍的基本单位
B.群落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
D.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9.“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燕子表达的分别是哪一类信息( )
A.生物信息 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D.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
10.下列关于硝化细菌和根瘤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都与豆科植物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C.都能进行生物固氮,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氮素
D.都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11.下表是某城市公园内的部分湿生植物及其在生态修复中的作用。已知湿生植物可通过通气组织将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气运输至根部,进而释放到根际土壤或水体中,该过程有助于去除水体污染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 适应水深/cm 主要生态修复作用
芦苇 30~60 有助于硫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去除
睡莲 <30 根吸收水中的铅、汞及苯酚有害物质
黑藻 90~250 对某些金属有吸收作用
A.芦苇有助于去除石油类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B.表中湿生植物在同一区域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湿生植物根部释放的氧气可被微生物用来分解有机物
D.湿生植物可以净化水质、修复水体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2.下列叙述与图示模型不相符的是( )
A.①表示迁入率,②表示迁出率,X表示种群密度
B.①表示空间和资源充裕,②表示引入某种动物的天敌,X表示该动物的环境容纳量
C.①表示土壤腐殖质增多,②表示长期干旱,X表示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①表示复杂的食物网,②表示人类活动,X表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3.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果酒制作时,葡萄汁要装满发酵瓶,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发酵
B.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C.果醋制作过程中打开发酵瓶是因为果酒产生果醋时会生成二氧化碳
D.变酸的果酒表面形成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繁殖形成的
14.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据此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反映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会减少
D.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型
15.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B.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C.为加速群落演替,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形成有积极作用
D.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16.下图是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b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
B.某群落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群落为增长型
C.影响c处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质(波长)
D.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7.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受灾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B.没有外力干扰,顶极群落将永远保持原状
C.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D.阳光不会影响水生浮游植物的垂直分布
18.“稻—萍—蟹”立体生态农业,是把稻田与浮萍、河蟹有机结合起来。河蟹可捕食杂草、水生昆虫,并能提高土壤含氧量和肥力;浮萍覆盖水面能抑制杂草生长。该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水稻、河蟹的“双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该模式通过调整种间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河蟹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中所含的能量流入水稻,促进了水稻的生长
D.与普通稻田相比,“稻—萍一蟹”立体生态农业不容易发生病虫害
19.下图中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Y1和Y2分别表示甲和乙的量,甲、乙之间相互影响,表中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甲 乙
A 液泡含水量 细胞吸水能力
B 被捕食者数量 捕食者数量
C 血浆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含量
D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 甲状腺激素含量
A.A B.B C.C D.D
20.种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其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C.使用性引诱剂捕杀害虫目的是控制种群的年龄组成
D.调查某种草原鼠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21.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蚤属于第二、三营养级,鲶鱼占有四个营养级
B.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鲶鱼个体中所含的能量最少
C.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水蚤传递给鲶鱼
D.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蚊子幼虫与划蝽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22.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E1、E2代表两种能量形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Ⅰ和Ⅳ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成分
B.生态系统中同一层营养级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C.E1表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Ⅰ、Ⅱ、Ⅲ、Ⅳ之间循环利用
23.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或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很多,无论是沾蘸法还是浸泡法都要处理插条的基部
B.在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探究中,可利用吸虫器采集土壤样品中的所有小动物
C.在设计制作生态缸时,生态缸是密闭的,通风与否对探究结果影响不大
D.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很重要,进行预实验能减少因偶然因素干扰而造成的实验误差
24.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25.《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湾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K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着环境条件的环境而改变
B.“数罟不入湾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古代时的“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鱼塘中不同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26.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B.AB段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减少和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
C.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
D.图示过程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27.绿藻A是某种单细胞绿藻,能够合成物质W。某小组为探究氮营养缺乏对绿藻A增殖及物质W累计的影响,将等量的绿藻A分别接种在氮营养缺乏(实验组)和氮营养正常(对照组)的两瓶培养液中,并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强下培养。定时取样并检测细胞浓度和物质W的含量,结果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知,在氮营养正常培养液的瓶中,绿藻A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先将少量绿藻放在氮营养正常的培养液培养,等到细胞浓度最高时集中收集,再放在氮营养缺乏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获得更多的W
C.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氮营养缺乏程度对物质W积累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因变量是培养基中的氮营养浓度
D.与在光照条件下相比,若要使绿藻A在黑暗条件下增殖,需要为其提供纤维素作为营养物质
28.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
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6
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
29.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冲洗葡萄时不能次数过多,否则果酒的制作会失败
B.制作果酒要关闭充气口、打开排气口,制作果醋时充气口和排气口都要打开
C.图2中的装置中排气口弯曲可防止被空气中的杂菌污染
D.根据图1可知,利用葡萄制作果醋时,必须先进行酒精发酵然后再进行果醋发酵
30.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果醋历史悠久。果酒进一步发酵可获得果醋,二者都具有一定的保健养生功效。下列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叙述错误的是(  )
A.制作果酒、果醋的菌种在结构上最大的差异是有无成形细胞核
B.醋酸菌在氧气充足与缺乏时都可生成醋酸,但利用的原料不同
C.用葡萄酒制作葡萄醋时,需将发酵的温度适当提高
D.果汁发酵后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
第II卷(非选择题)
31.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图甲中表格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摇匀,目的是_________。
(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个中方格的血球计数板(计数室体积为1mm×1mm×0.1mm)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有酵母菌为48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_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_________后再计数。
(5)为了使计数的数值精确,计数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一种大分子染料),则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6)操作规范,计数正确,得到了图乙的曲线结果,则曲线________代表装置A的结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某农场为防治鼠害做了一些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并以体重作为划分田鼠年龄的标准,体重≤40 g的为幼龄鼠,体重≥90 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坐标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1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10
数量(只) 32 57 102 72 61 71 79 68 102 112 85 95 31
(1)甲组研究人员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
(2)甲组认为若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个体,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控制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时所采取的减少食物来源、毁灭巢穴和养殖天敌等措施的目的是__________。
(3)乙组图示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____。
33.米醋是众多种类的醋中营养价值较高的一种,制作米醋的主要流程: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回答下列问题:
(1)“蒸熟拌曲”阶段中拌入的“酒曲”中含有酵母菌,从呼吸作用类型看,该微生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型生物。
(2)“入坛发酵”阶段总是先“来水”后“来酒”原因是_____________。该现象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该阶段虽未经灭菌,但在___________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生长繁殖,绝大多数其他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3)“加水醋化”阶段中需要的发酵条件为________。
34.某海水立体养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 表示营养级。
(1)鞭毛藻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 M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kJ/(m2 a)。由 M 到 N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 “不能”)在 M 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3)如图为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简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碳元素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乙流向丙,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甲的作用__________。
②城市污水在流经人工湿地之前往往需要经过稀释,其需要稀释的原因可能________。
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生物答案
1—5. BCACB 6—10.DCBBD 11—15.ADDDD
16—20.BBCAB 21—25.BCADA 26—30.ABDDB
(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B→A→C (2分)
(3) 2.4×106 (2分) (4)适当稀释 (5)不被
(6) ① A组提供的营养物质更多(2分)
(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稳定型 出生率和死亡率
(2) 捕杀体重大于90 g的田鼠,会导致该区域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易恢复(2分) 降低环境容纳量(2分)
(3) 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2分) 更大
(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兼性厌氧
(2) 酵母菌在发酵前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在发酵后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分) 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2分)
C6H12O6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分)
缺氧、呈酸性
(3)温度设置为30-35℃,通入无菌空气 (2分)
34.(共1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2488 6.3 不能
生物不能利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和捕食关系不可逆转。(2分)
(3)含碳有机物 将城市污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城市污水的浓度过高,会导致湿地生物由于渗透失水而死亡(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