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简阳市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11: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在对应的题号涂黑答案。主观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史学史上,《左传》首次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叙述春秋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几十个诸侯国255年间的历史。这使《左传》全面地超越了过去史官片段的记言、记事作品,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从而导致了中国古典史学的正式诞生。
其一,《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而面对搜集来的丰富庞杂而又记载各异的史料,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辨识,以辨明史料的源流、真伪和价值等,然后以丰富而可信的史料为依据,编次、加工成完整连贯的历史叙事。《左传》作者对大量官方和民间史料的收集、辨识、取舍与编次,使《左传》具有了史料学的基本内涵。
其二,《左传》作者力求用适当的史书编纂体例与方法,来全方位地叙述历史。《左传》在编纂体例上采用了《春秋》的编年体,对编年体例进行了重大的突破:它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局,孕育了纪事本末体的雏形;它完整地叙述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言论等,孕育了纪传体的雏形;它又以“君子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论,首创中国史书的史论体裁。《左传》在编纂体例和方法上所进行的突破、尝试和创新,使其具有了历史编纂学的基本内涵。
其三,《左传》作者为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历史,也为了自己的著述能被广泛接受并传之久远,于是采取了“以文叙事”的方式,以优美的文辞、一定的文学手法叙述历史,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学的丰富内涵。
其四,《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左传》不止一次地借他人之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民,神之主也”,肯定人是历史的主体,强调人事的决定性作用,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史观。在古今之变的问题上,《左传》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左传》进步的史观与史识,使其具有了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左传》以叙事的方式全方位地认知历史,使它具有了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历史理论等丰富的史学内涵。它在历史叙事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中国史书的编年体例,到《左传》基本发展成熟;后世的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在《左传》中孕育了雏形。《左传》创立了中国历史文学的第一个样本。以史为鉴的叙事取向,成了中国后世史学沿袭与发展的传统。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也都成为后世史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左传》问世之前,没有任何一部文献具有如此丰富的史学内涵。《左传》问世之后直到《史记》成书之前,也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达到《左传》的水准。
(摘编自马卫东《〈左传〉叙事成就与中国古典史学的诞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传》全面超越了过去史官的作品,它以记事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B.《左传》作者基于全方位叙述历史的需要,在史书的编纂体例和历史的叙述方式上尝试着创新和突破。
C.在对“天人关系”和“古今之变”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上,《左传》作者体现出了进步的历史观。
D.《左传》在中国史学上有开创之功,其丰富的史学内涵及其所达到的高水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左传》多方面开创之功为立论基础,论证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B.文章分别从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四方面阐述了《左传》丰富的史学内涵。
C.第五段引用“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旨在肯定《左传》以人为本的进步史观。
D.全文为总分总结构,论述脉络清晰,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各角度之间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评判一部史书是否具有丰富的史学内涵,可以从四个范围——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文学和历史理论进行考察。
B.史书作者运用优美的文辞叙述历史,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主要是为了著述能被广泛接受从而得以流传。
C.《左传》在史书体例、史学理论方面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在文学发展的历程上,《左传》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D.唐代刘知几认为《左传》集中体现了史家“三长”,即史学、史才、史识,这种看法与文章某些观点不谋而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脱贫了还要好好干
——回访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唐宗秀家
王一彪 徐运平 张志锋

2019年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飘洒在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一下子就勾起了唐宗秀的回忆。
那是2012年12月30日,骆驼湾雪后放晴,习近平总书记踏着冰雪就进了村,鼓励乡亲和干部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新时代脱贫攻坚战鼓由此擂响。608口人的骆驼湾,满怀信心出发,从贫困发生率79%迈向整村脱贫,谱写着小山村融入小康中国的奋斗诗篇。

7年时间,骆驼湾悄然蝶变。
青瓦黄墙,窗明几净,屋内暖意融融,月季花开得粉嘟嘟,全然不顾外面雪花飘飘。
“旧土房到处透风,一下大雨,闺女怕房子塌,就打电话让出去避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照片上,依稀可见唐宗秀家旧房的“苦寒”样。可如今,变化大得让唐宗秀笑逐颜开。“拆旧房、盖新房,有吃有穿,啥都方便。吃水不忘挖井人,要不是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好政策,哪来这些好福气!”
2016年国庆节后,包括唐宗秀在内的247户村民,或搬迁或改建,陆续住上了新房。在整个阜平县,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0274户。
搬新居,添新衣,这是中国人的习俗。过去,老两口的衣服不多,全塞在两个旧木箱里。2017年脱了贫,土地流转金、股金分红等收入不少,老两口的手头活泛起来。旧木箱换成了“三组合”大衣柜,里边满满当当,光唐宗秀的衣服就有20多件。“年轻时也没穿过这么多新衣裳,老了还洋气了!”
再到厨房转一圈,愣没找到农家常见的腌肉罐。见记者不解,唐宗秀捂着嘴笑:“以前过年才买点肉,初一包顿饺子,剩下的做腌肉,平时过节解解馋,现在啥时候想吃肉就买新鲜的。以前是心心念念想吃肉,如今倒是隔几天还想吃点玉米面糊糊。”
傍晚时分,大锅熬烩菜,大白菜、红萝卜、五花肉、煎豆腐,“咕嘟咕嘟”泛着油花,香气溢出唐家窗外。昔日冷清的小山村也热乎起来,格子窗透出灯火,大喇叭里飞出歌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

“习总书记来时,希望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唐宗秀的老伴陈德印声音洪亮,“过去没事干,人穷出气都短,天天窝蜷在墙根。光等光靠不是法子,说到底得自个儿干活挣钱,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近些年,骆驼湾工地多,陈德印随时都能干点杂活、挣点零花钱。2019年5月1日,阜平县阜裕投资公司开发的民宿旅游项目在骆驼湾正式开张营业,老两口主动报名,打扫卫生、打理花草,每人每月进账2000多元。
正午饭点,老两口来到公司餐厅,跟大伙儿边吃边聊。“一天三顿饭,全在公司吃。烩菜、米饭、面条,天天不重样,比在家里吃得还好!”
过去,有些村民天天抄着手闲转,现如今也都甩开膀子干,村里难见闲人。光阜裕投资公司一家,就吸纳了骆驼湾30多人和周边村60多人就业。
“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唐宗秀家附近的墙上,励志的话叫人心热。
2012年,骆驼湾人均可支配收入千把块钱,2019年得超13000元。再看阜平县:201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2元,2019年预计增至9800元。

“俺爹过去一天喝三顿酒,解乏消愁。现在日子红火,晚上回来喝一杯,心里舒坦!”唐宗秀的三女儿陈三妮忍不住笑。
陈德印滋溜一口“枣杠子”酒,抿嘴笑笑,打开收音机听起梆子戏。
往年这时候,三妮儿还在城里忙挣钱,眼下为啥待在村里?
这些年,阜平县在骆驼湾等村发展香菇种植,建成食用菌产业园98个,带动6620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1.7万元;发展苹果等高效林果8万亩,带动9459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9000元。借天然的绿水青山,阜裕公司租用骆驼湾闲置农房,发展民宿旅游,建起美食街、小茶馆等,引来八方游客。
黄土开始“炼”成金,抓挠着三妮儿这些外出年轻人的心。
三妮儿这次返乡,几乎认不出昔日熟悉的穷山窝。骆驼湾已大变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进村来唐家时走的搓板路、小土路,变成了大马路、水泥路;经过村旁的太行山高速公路2018年底通车,已在规划建设的高铁将让阜平人联通全国各地。
三妮儿不仅自己回来了,还把在城里上学的孩子送到了离骆驼湾村不远的镇上读书,村里的变化坚定了她的信心。“骆驼湾发展得越来越好,游客多了,消费起来了。”三妮儿说,“以前山里种地没出路,村里只剩老人,很多院子走空了。如今县里有产业,村里有事干,许多年轻人冲这回来,越干越有劲!”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精气神都写在老百姓脸上!
“赶上好时候,遇上好政策,习总书记惦记咱农民,俺浑身有劲,不觉着老!”唐宗秀挺直腰板,“想想过去,看看现在,甜在心里,笑在脸上,做梦都能笑醒了。”
谁说不是呢。这些年,记者多次探访骆驼湾,每次都有新气象。现在,村民的笑容多了甜了。村里人说,这是黄土地上几辈人最灿烂的笑。
(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提到2019年和2012年有关雪的内容,用2019年骆驼湾村的初雪引出回忆,并以此引出下文对骆驼湾村如今生活的描述。
B. 文章在描写骆驼湾村当今的生活时联系过去村民的生活,通过对比形象地表现出骆驼湾村脱贫致富后农民的喜悦等情感。
C. 唐宗秀看到记者在自家厨房找腌肉罐子捂着嘴笑,这一描写既体现出她开朗的性格特征,又表现出对记者少见多怪窘态的忍俊不禁。
D. 陈德印的话、墙上的标语等有着极强的现场感,二者结合表现出骆驼湾村村民在脱贫致富道路上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唐宗秀2012年对习总书记有关房子破旧的汇报实事求是,提到下雨时闺女打电话既体现了孩子的孝心,又为后文三妮回乡作了铺垫。
B. 概括说来,以唐宗秀为代表的骆驼湾村村民通过在脱贫致富道路上七年的努力奋斗,现如今已经达到了吃穿不愁有钱花的状态。
C. 住房问题是农村生活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文本写骆驼湾村村民脱贫致富就首先从唐宗秀家修建新房开始,然后以点带面写很多家庭住上新房。
D. 写唐宗秀两口子在公司吃饭,主要是突出二人目前的工作状态及闲适的生活状态、内心的平和,也表现出目前骆驼湾村公司运营的状况。
6. 在骆驼湾村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值得肯定?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贵的一餐 杜鹏程
夜里四点多钟光景,周大勇带领战士们顺着一条山沟前行,回到了我旅司令部驻地。他们顾不上休息,又主动争取了掩护搞粮食的任务。
周大勇乐得不行。他走到河槽,想找支部委员和干部们,把上级的决定告诉他们。
黑暗罩着世界,湿润的空气在夜空流动。河边一堆堆黄蒿、苦艾和马兰草微微摇摆着。战士们有的背靠背挤在一块儿睡着;有的就躺在那全是鹅卵石的河边拉鼾声,萤火虫在战士们头边飞蹿。周大勇摸摸一个战士的衣服,衣服是潮湿的。他想叫起干部和支部委员们,可是又想让他们多睡一会儿。他在心里说,我在河边来回走一百步,再叫醒他们。可是走完一百多步,他决定再走一百步……
突然有人喊:“冲呀!冲呀!”战士们习惯成自然地抓起枪,一骨碌爬起来,互相问:“什么事情嘛?”“把敌人捞住了?”“问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司令员。”“发什么火!你吃了火药啦?”
……
周大勇喊:“同志们,谁说梦话惊动了大家?”
宁金山边揉前额边说:“谁,谁?我梦见了打仗——他妈的,我头上碰了个大疙瘩。——睡,睡,咱们再睡。”
有的人嘟嘟哝哝地咒骂宁金山;有的人咕咕地笑:“宁金山头上碰的疙瘩,一定比地雷还大!”
周大勇找来马全有、李江国、马长胜等人,把任务告诉了他们,大伙就分头给战士们传达。濛濛雨又下起来了,村子里的鸡叫了。河岸上有军人和担架队的老乡在过来过去地走。紧张的生活随着紧张的日子又开始了。
陈旅长找了旅司令部的四科长来,劈头就说:“明天,啊!今天,今天司令部人员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四科长笔直地站在那里,兴冲冲地说:“老乡们给我们搞来一筐子土豆,四个南瓜,一斗谷糠。另外,旅党委有通知,十分没得办法,可以宰杀牲口充饥。——到今天为止,除了驮炮骡子,全旅的牲口已经宰杀了很多。骑兵通信员差不多都变成步兵通信员了!——我们司令部的同志们总算凑合着宰了一匹老马,已经煮熟了,七O一,你放心,今天保证同志们吃上一顿饭。当然,吃饱吃不饱,那可不敢夸口噢。”
陈旅长手一挥,说:“马上开饭!饭可不是给司令部的人员吃,是给河滩坐的第一连的战士们吃。”
四科长倒抽了一口冷气,忽眨着左眼,说:“七O一,分粮食也好,分什么也好,旅供给部总是先战士后干部,先战斗部队后机关。当然,旅党委会规定的这原则没错。可是司令部的同志们也是苦到家了!昨天整天他们是没有闻过饭的味道。啊!这,你并不是——”
陈旅长脸色突然变了。他说:“我了解,因为我也没得东西吃,同志!”
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七O一,不是我……你看……晚上煮肉,炊事员肚子饿得咕咕叫,可是他们连一口也舍不得吃!我看——”
陈旅长严厉的眼光,直逼得四科长想钻到地缝去,不容分辩地命令:“开饭!立刻!”
四科长迟迟疑疑地看了看旅长,又看自己的胸脯,狠了狠心,说:“好!”
一大行军锅的稀饭——糠、土豆、南瓜和各种各样的野菜搅起来煮成的饭。饭锅旁边放了一筐子马肉。肉和饭的那股香味呀,直往人鼻子里冲。哪怕你离它一百公尺远,也能闻到喷香味。
周大勇喝了一碗稀饭,分到了四两来肉。肉,他一口也吃不下去。昨天晚上,他吃了首长们半个土豆(他把两个半分给几个战士了)。谁知道首长们有多少个钟点米面屑没沾口啦?他想找块纸把肉包起来给首长们送去,可是衣服透湿,哪里会有块完整的纸!低头一看,破衬衣吊下来一片,他“哧”的一撕,用布包着肉。
他看见陈旅长和旅政治委员并肩站在河边的高地上,就躲躲闪闪溜进旅首长住的窑洞。他把肉放在灶火台上,乐得正要往外蹦,有人一声喊住他:
“搞什么鬼?回来!”
听这口气,喊叫的人定是位首长。周大勇的心嘟嘟跳,脑子还没有转过弯,就迅速地扭转身,立正站直了。嘿!仔细一看,原来是陈旅长的大个子警卫员,坐在灶火角,满不在乎地摸着下巴。
周大勇松了口气,说:“老资格,你这个死家伙吓了我一跳!”
警卫员挤眉弄眼像是抓住谁的短头了,问:“你干啥?”
周大勇说:“我们全连战士给首长们送来点肉。喂,大个子!首长们要问起你,你一口咬定说是炊事员同志送来的。你要说破真情,我可要揍你。
警卫员问:“揍几下?”
“二十四下。”
“揍哪里?”
“把你的鼻子揍歪!”
“全不碍事!要嘴吃饭,要鼻子扯淡哩!”
周大勇说:“那你这家伙是成心要跟我捣蛋咯!”
警卫员把左拳往上一举,脚跟“啪”地一靠,说:“我向连长同志宣誓:不泄露军事秘密!喂,喂,还有:谁要再能给首长们送来半斤肉,我给他跪下磕响头。”
周大勇走出窑洞。连阴雨越来越大了,他走到河槽里,只见战士们方方正正地站了一片。濛濛雨变成了吊线雨。云彩缠在山腰。
周大勇像一尊铁像一样,站在战士们前面,眼睛一直望着陈旅长。他心里那滚沸的感情,变成了希望立刻去猛烈战斗的烈火。
周大勇计算了一下,今天是八月十七日,他要完成了抢运粮食的任务,在今晚和明天早晨赶回来的话,还可以参加一两日之内就要进行的大战。
他带上战士们急急地出发了。
(摘编自杜鹏程《保卫延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战士们习惯成自然地抓起枪”这一动作细节既表明战士们时刻警惕、随时准备作战,也向读者暗示了战斗生活的紧张。
B.警卫员为周大勇给旅首长送肉打掩护,既体现警卫员对首长的敬畏,又从侧面突出旅首长心系战士、大公无私的伟大形象。
C.小说结尾戛然而止,干净利落而又含蓄蕴藉,写周大勇带上战士们急急地出发了,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很有韵味。
D.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叙事自由灵活,人物语言鲜明而富有个性,人物形象多面立体。
8.文中划横线处对“雨”的描写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9.施惠敏曾这样评价:“杜鹏程善于展示英雄人物的壮美、富有诗意的灵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薨,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 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 廷尉,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掌管军事,列为九卿,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北齐初沿置,后来改置“大理卿”。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其基本职能大致相当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 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 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停止修建宫殿。
D. 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胄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
(2)太宗闻而嗟叹,遽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赙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兵俘至合沙,诗寄仲子
陈文龙[注]
斗垒孤危势不支,书生守志定难移。
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
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
[注]陈文龙:南宋咸淳年间状元,元兵攻占福州时被俘,绝食而死。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得慷慨悲壮,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临危不惧、忠义爱国的精神品格。
B.本诗领联写了作者愿珍惜生命,但要死得其所,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
C.虽家族多人已相继死难,作者仍对尚存的第二个儿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屈之志。
D.诗中“支”“移”“时”“旗”“知”押韵,朗朗上口,也增添了作品的抒彩。
15.本诗颈联是怎样凸显作者临难不苟的气节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作用。
(2)《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有意避开廉颇。他这样向门客解释: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 。回溯历史,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先富带动后富,然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迈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 ,才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不可能 。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旨在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之所以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就是意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由此可见,( ),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要有量力而行的理性、稳中求进的务实,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这样才能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取得新进展。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期待 实事求是 一挥而就 循序渐进
B. 期盼 脚踏实地 一蹴而就 按部就班
C. 期盼 实事求是 一蹴而就 循序渐进
D. 期待 脚踏实地 一挥而就 按部就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之所以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B. 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因,就是因为意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C. 之所以试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就是意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因此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D. 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就是因为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既要看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因此要激发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
B.我们既要激发出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清晰看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
C.我们要激发出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以便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最终目标
D.既要看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我们因此要激发尽力而为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摘编自王剑冰《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5个字。(5分)
口感甜美,营养丰富的番茄“好吃,不好养”,一种新型土传植物病害——番茄颈腐根腐病成为其“杀 手”,而常规农药制剂显得束手无策。将传统的微囊包封技术进行改造,通过对常规聚合物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和工艺调控,得到尺寸更小的纳米囊农药递送系统。利用该技术研制的吡唑醚菌酯纳米囊,好似给农药穿上“衣裳”,可制伏番茄“杀手”。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刘峰教授团队的这一成果,近日登上了国际学术杂志《化学工程期刊》。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明确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即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要从整体入手,观察绘画对象,进而抓住其精神实质、内在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细节进行概括和取舍,从而造就既有广大意境又有精微细节的画面。
徐先生对绘画的要求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阳安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A 【解析】 “它以记事的方式”错误。“记事”不等同于“叙事”, 综合一、三、四段来看,“叙事”是相对完整的叙述,使用“优美的文辞、一定的文学手法”, “记事”只是片段的记言、记事。故选A。
2.C 【解析】“旨在肯定《左传》以人为本的进步史观”错误。结合“《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左传》不止一次地借他人之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分析文章第五段作者引用《左传》“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等,是说明《左传》首创“寓论断于叙事”,即把史观和史识寓含在具体的叙事之中。故选C。
3.B 【解析】“主要是为了著述能被广泛接受从而得以流传”错误。从原文《左传》作者为了……也为了……于是……,可见《左传》作者“运用优美的文辞叙述历史,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还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历史”的目的,两个目的间是并列关系,没主次关系;不能以《左传》作者有“使自己的著述能被广泛接受并传之久远”的目的,就推断出其他史书作者也有此目的。故选B。
4.C 【解析】C.“又表现出对记者少见多怪窘态的忍俊不禁” 错误。从唐宗秀的话“以前过年才买点肉,初一包顿饺子,剩下的做腌肉……如今倒是隔几天还想吃点玉米面糊糊”可知,唐宗秀的笑是过上了好日子开心的笑,而不是对记者少见多怪窘态的忍俊不禁。且文中描写记者“再到厨房转一圈,愣没找到农家常见的腌肉罐”,也没有表现出窘态。故选C。
5. B 【解析】“A.“又为后文三妮回乡作了铺垫”错。“旧土房到处透风,一下大雨,闺女怕房子塌,就打电话让出去避避”,三妮打电话体现的是房子的破旧,过去的生活艰苦,而后文三妮回乡是因为“黄土开始‘炼’成金,抓挠着三妮儿这些外出年轻人的心”。可见选项中三妮打电话与后文三妮回乡没有关系; C.“是农村生活最重要的问题”于文无据,原文有“新居,添新衣,这是中国人的习俗”“再到厨房转一圈,愣没找到农家常见的腌肉罐”,文章也从穿衣、吃饭等角度表现了生活的变化,没有体现住房是最重要的问题。D.“闲适的生活状态”错。原文是“老两口主动报名,打扫卫生、打理花草,每人每月进账2000多元”“过去,有些村民天天抄着手闲转,现如今也都甩开膀子干,村里难见闲人”,表现的是忙碌、积极的生活状态。故选B。
6.【答案】①政府帮扶。当地政府严格执行党中央的政策,注重建档立卡户的脱贫致富,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农民收入。②企业参与。企业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八方游客。③农户积极。农民不再等靠要,而是靠自己干活挣钱;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中等。
7.C 【解析】“干净利落而又含蓄蕴藉”中“含蓄蕴藉”分析错误。文章结尾明确周大勇要完成抢运粮食的任务,他带上战士们急急忙忙地出发表明周大勇要完成他的使命,结尾照应开头,使得小说结构紧凑,中心更加突出。故选C。
8.【答案】①第一处“濛濛雨又下起了”,“又”字照应前文,表明战士衣服潮湿的原因,点明了战士行军作战天气恶劣,条件艰苦。②第二处“濛濛雨变成了吊线雨”,表明了战士们不管风雨有多大,军令如山,依然在大雨中保持站立的军姿,渲染了即将作战的紧张气氛,衬托了战士们坚韧无畏的军人风范。
9.【答案】①作者善于在艰难的环境、尖锐的矛盾、严峻的考验中刻画革命英雄人物,揭示他们坚韧刚毅、无私奉献精神。四科长汇报今天的粮食,宰杀了骑兵通信员的老马,以保证战士军粮供给,作战条件恶劣;陈旅长忍受饥饿,坚持把粮食让给第一连的战士;周大勇只喝稀饭,把肉偷偷地送给首长等深刻地彰显了革命战士互谦互让、以大局为重、牺牲小我的高尚壮丽的灵魂。
②作者还善于从细节处揭示战士在严肃而紧张的环境中展示幽默、趣味的可爱的一面。文章开篇写有战士在梦中喊醒了大家起来作战,并对宁金山头上的疙瘩开玩笑,使得紧张的气氛中透露出战士们的幽默、乐观的形象;周大勇给首长偷偷送肉,与警卫员的调侃,对话幽默、亲切,体现战士间的默契,同心同力,对战友心存敬畏,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中流露出轻松诙谐的氛围,充分体现了战士英雄富有诗意、情趣的灵魂。
10. D 【解析】句意: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诚”是副词,意思是“实在”,修饰“不可施于百姓”,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朕”做“尊为帝王”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故选D。
11. C 【解析】“廷尉……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错误,应该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故选C。
12. B 【解析】“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错误,根据原文“魏征曰:‘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可见,他并非认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而是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为了奢侈享乐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根源还是崇尚奢侈,并非从 “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故选B。
13.(1)“所司”(主管部门)“小”(稍微)“称意”(称心)各1分,大意2分。
(2)“嗟叹”(叹息)“遽”(立即)“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各1分,大意2分。
14. B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赏析的关键能力。“自经沟渎非吾事”,语出《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是说在小山沟中自杀,也没有人知道。意为默默无闻地死去。颔联化用孔子的语意,表明自己绝不做无谓的牺牲,要英勇无畏,以身许国的决心。“深信这样终会得到朝廷的表彰”是对诗歌内容的误解。
15.[答案] ①这一联含意是:宁肯被敌人杀掉以血衅鼓,也不会屈服。②上下句形成转折关系,有力地表明了为国捐躯的决心。③“须信”“未闻”两个词语不仅起到关联的作用,且对仗工稳,音节铿锵,强化了作者凛然殉国的豪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涵和鉴赏表现手法的关键能力。首先要理解颈联的内涵,体悟作者宁死不屈的精神。其次,从上下句的语意分析看,“须信”与“未闻”所引起的句子,恰好构成转折关系,强调了绝不投降的决心。再次,从修辞手法看,古诗的颈联必须对仗,而对仗的好处是音节铿锵,表达有力。这样有利于突出作者的慷慨激昂的豪情。最后,分条陈述即可。
(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7. C【解析】第一空:“期待”,意思表示对未来的未知的某个时刻或者事物产生一种憧憬、向往;“期盼”,期待,盼望。句中指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期待盼望,用“期盼”。第二空:“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句中与“坚持”搭配的词语应该是“实事求是”这一原则、规律。第三空:“一蹴而就”,踏一步就会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句中指实现共同富裕这件事,应该用“一蹴而就”。第四空:“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指学习或工作);“按部就班”,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句中强调遵循规律,应该用“循序渐进”。故选C。
18. D 【解析】画线句“采取这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残缺宾语中心语;画线句残缺与“之所以”搭配的关联词“是因为”,排除C;A.“之所以……的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排除;B.“……的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排除。
19. A 【解析】后文语境为“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因此……”,上文也应该表述为“既要看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因此……”,排除B、C;主语一致,“我们”应该置于关联词语前面,排除D。
20.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词语的运用效果、修辞手法(反复和排比)的运用效果、短句的使用效果,答出任意3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1.答案:刘峰教授团队研制出吡唑醚菌酯纳米囊,可以根除番茄颈腐根腐病,(3分)这一成果登在国际学术杂志《化学工程期刊》上。(2分)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唐太宗读《刘聪传》,对近臣说:“刘聪准备给他的刘皇后建造华丽的宫殿,廷尉陈元达对此痛切地陈词,竭力劝谏刘聪不要这样做,刘聪听后大怒,命令把陈元达斩首。后来,刘皇后亲手写了奏疏替陈元达求情,在文辞和道理上都很恳切,刘聪的怒气这才平息下来,而且内心感到很惭愧。人们读书,都是要增长见识,使自己获得好处,我看这件事,可以作为借鉴。近来我想营建一座宫殿,并加造层楼,现在从蓝田采办的木料,都已齐备。但遥想起刘聪这件事,我就把这项营建工程停止了。”
唐太宗曾经下令说:“奢侈的人可以作为我们的鉴戒,节俭的人可以为人师。我位居四海之尊,承接百王之弊,如果不明白如何教化百姓,睡到半夜都会为之恐惧忧虑。”户部尚书戴胄去世后,唐太宗认为他的居所很破败简陋,没有地方祭拜吊唁,于是下令有关部门专门为他营造祭拜之庙。温彦博官居尚书右仆射,但是家中贫困没有正室,等他去世后,只有在旁屋祭奠。唐太宗知道后叹息不已,立即下令有关部门为他营造祭庙,应当给他家赠送优厚的财物办丧事。魏徵的住宅开始时没有正堂。一次他生病,唐太宗当时正要营造小型的宫殿,于是停下工,用这些材料为魏徵营造正堂,五天就完工了,唐太宗还派使者赠送给魏徵喜欢的素布被褥,以成全他节俭的志向。
【标杆文】
致广大,尽精微
著名画家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绘画要求,在社会的其他领域都是适用的。“致广大,尽精微”这一理念也被许多名人提到过。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秉持这一理念,既要有大局观,也要精到对细节的处理。
毛泽东同志曾在井冈山上说过:“在井冈山上不仅要看到湖南、江西,更要看到全世界。”这体现了他“致广大”的思想。“致广大”被徐悲鸿解释得很好:从整体入手。这个整体就类似人的骨骼,有骨骼的支撑,人才能站起来,才能做一切活动。不论是什么事情,人们看的第一眼往往是整体,而非细节,这就是致广大的重要性。
光有骨骼还不行,人是有血有肉的,有穿衣服的,这就谈到另一个点了——致精微。曾经有人计算过,若要使飞船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那么每个零件的精度必须达到99.99%。所谓的这些精微细节,对着整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使整体锦上添花,对细节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在考试中,完善每一处细节都能拿一分,如果处理好每一处细节,那整体分数就起来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我们不难从中领悟尽精微的重要性。
在任何领域,“致广大,尽精微”都可以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对于政府,首先要从整体出发,认识到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再尽精微,深入到每一个贫困县、贫困乡,这就是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原因;对于工作和学习,首先要致广大,制定计划,然后尽精微,完善每一项任务中的细节;对于个人,不仅要致广大注意形象,也要尽精微改掉每一个陋习……要致广大,尽精微,人才会进步,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如果没有致广大,这个事情就没办法运行;如果没有致精微,这件事情虽然勉强能运行,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报废。整体和细节相辅相成,有了这两个事情才能做好。
整体决定了事物的可运行性,而细节决定成败。不管面对什么,遵守“致广大,尽精微”这一准则,我们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处理好生活中的人和事。让我们一起致广大,尽精微,共筑美好未来!
【点评】:建议得分52分,属于二类上文。本文能抓住“致广大,尽精微”的内在精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抓住“致广大,尽精微”的内在关系“相辅相成”,中心明确。第一段提出“要有大局观,也要精到对细节的处理”的观点紧扣主题,第二段,首先分析了“致广大”的重要性,第三段,接着分析了“尽精微”对于“致广大”的重要性,第四段从不同层面分析“致广大,尽精微”的体现与作用,第五段,运用假设论证进一步论证“致广大,尽精微”的关系,第六段总结全文,发出呼吁。总体来讲,文章脉络清晰,事例具有针对性,论证方法也较多样。稍显不足的是第四段不同层次的逻辑显凌乱,第五段没有例证,略显空洞,结尾的点题,关键词意识还不够,未能将“广大”“精微”与“整体”“细节”的关系阐释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