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 3*月是故乡明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和“烟波浩渺”这一词语的结构相似的一项是( )
A.山高月小 B.离乡背井 C.风光旖旎 D.晶莹澄澈
2.《月是故乡明》一课中,作者最怀念的是哪里的月亮? ( )
A.济南的月亮 B.瑞士莱芒湖上的月亮
C.故乡苇坑里的月亮 D.北京的月亮
3.下列是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和经历,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在游历广阔世界时看到的美妙绝伦的月亮。
②“我”在故乡望月时,从来不同山联系。
③夏天的夜晚,天空中有一轮明月,苇坑里也有一轮明月,这两个月亮相映成趣。
④“我”居住的朗润园,每逢望夜,一轮当空,就是一幅荷塘月色的奇景。
A.②③④①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4.与“一模一样”中的“模”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模仿 模样 B.模式 模糊
C.模板 模子 D.模型 模具
5.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浩渺(miǎo) 篝(gōu)火 燕(yàn)园 B.萌(méng)动 澄(dèng)澈 莱(lái)芒湖
C.旖(yǐ)旎 巍峨(é) 公顷(qǐng) D.瑞(ruì)士 点缀(zuì) 无边无垠(yín)
二、填空题
6.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这段话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_______的,“我”在这里的心情是________。
(2)我会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眷恋 ( )的目光 ( )的生活 ( )的水手
( )绳子 ( )鼓点 ( )眼泪 ( )琴声
三、语言表达
8.中国探月。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又称为“嫦娥工程”,从2004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如2019年“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左图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标识,请你为大家介绍下这个标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萧红为我们介绍院子里的景物时,我们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却到处都是。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10.选段中,作者追忆了_________等趣事,表达了____________之情。
11.“乐此不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在选段中“此”指的是________。
12.画横线句子描写出故乡月亮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故乡月亮的________。
13.你还知道哪些借明月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阅读快车。
山里的孩子
黄昏,蜿蜒的山道上,打柴的孩子背着满满一篼柴火,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在呼唤自己。
他加快了脚步,拐过一道弯,绕过一道坎,走过一条窄窄的田埂,跨过小石桥,走进村子,走进了自家的小院。
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递给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他把一小捆药材交给爷爷,托他明天一早去镇上换几个钱。他想自己积攒下学期的学费。
妈妈撩(liāo liǎo)起围裙一角,揩(kāi xié)去他脸上的汗水和泥渍(zì zhì)。他抬起头,抿(mǐn mǐnɡ)着小嘴微微笑。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14.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15.联系短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
蜿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用“____”画出短文中的拟人句。
17.短文最后一段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当“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揩去他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时,孩子会对妈妈说些什么?下面四种可能,你选哪一项?用“√”表示,并说一说为什么。
①“妈,你看我多能干!”( )
②“妈,这些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
③“妈,我不累。”( )
④无言,只是笑。(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构成方式。题干中的“烟波浩渺”这一词语的构成方式为“什么东西怎么样”,即“事物状态”。四个选项中,A项的“山高月小”属于两组“事物状态”;B项的“离乡背井”属于两组“动词+对象”;D项的“晶莹澄澈”属于“状态+状态”。只有C项和题干中的词语的构成方式一样,也是“事物+状态”。本题选C。
2.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注意对学过的课文内容及时巩固复习,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最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的月亮。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本题选自课文《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②出现在文章第二段,③出现在第五段,①④出现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正确排序为②③①④,所以选C。
4.C
【解析】
【详解】
考查多音字。
一模一样,拼音是yī mú yī yàng,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A模仿mó fǎng 模样mú yàng
B模式mó shì 模糊mó hu
C模板mú bǎn 模子mú zi 故选C
D模型mó xíng 模具mú jù
5.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燕是一个多音字,yàn,yān。
yàn:①鸟类。体小,翅长,尾为剪刀状。在中国春向北来,秋返南方。捕食昆虫,是益鸟。②安乐:~安。③古又同“饮宴”的“宴”。yān:①周朝国名(前11世纪中叶—前222)。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②指河北北部。
澄是一个多音字,chéng,dèng。
chéng:①(水)很清:~澈。②使清明;使清楚:~清。
dèng:①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清。②挡着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滗:把汤~出来。
无边无垠,汉语成语,拼音是wú biān wú yín,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6. 拟人 排比 鲜活 快乐、白由的 风吹过来,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柳树向大家不停地招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7. 无限 黯然 朴素 勇敢 攀着 伴着 揩揩 和着
【解析】
【详解】
此题是对词语搭配的考查,词语搭配就是指前一个词语和后一个词语搭配得当,能将意思表达得更好,更具体。“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
8.示例:中国探月工程的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于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如巨龙般腾空而起。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国探月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类送上月球,图案中的脚印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因为中国一直以龙为民族的图腾,所以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图案象征着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9.可以看出孩子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显示出她的富有。
【解析】
略
10. 数星星、摇知了 对童年和故乡的无限思念
11. 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 夜晚摇知了
12. 清光四溢 晶莹澄澈 美好
13.示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解析】
略
14.liāo kāi zì mǐn
1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16.一路上,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17.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18.④√ 因为山里的孩子憨厚、淳朴。
【解析】
14.略
15.略
16.略
17.略
18.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