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作业三: 马说
一:基础训练(预计用时:8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马(xiāng) 祗辱于(zhǐ)
B.骈死(pián) 奴隶(lì)
C.槽枥(lì) 食马者(shí)
D.外见(jiàn) 尽粟(sù)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6.选出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7.文学知识填空。
《马说》是一篇 ,作者 (朝代)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手法。
8.默写填空。
(1)世有伯乐, 。千里马常有, 。
(2)马之千里者。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9.翻译文段。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虽有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提升训练。(预计用时:10分钟)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④安求其能千里 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预计用时:10分钟)
11.【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 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
②其真无马邪 其: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马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相马(xiāng) 祗辱于(zhǐ)
B.骈死(pián) 奴隶(lì)
C.槽枥(lì) 食马者(shí)
D.外见(jiàn) 尽粟(sù)
【分析】此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
【解答】A.有误,“相马”中的“相”的正确读音是“xiàng”。
B.正确。
C.有误,“食马者”中的“食”的正确读音是“sì”。
D.有误,“外见”中的“见”正确读音是“xiàn”。
故选:B。
【点评】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一个细心的人,多积累,区别多音字,如:“相互”“相马”。
2.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扬名,著称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同“饲”,喂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子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解答】A.句意:不以千里马著称。称:扬名,著称。解释正确。
B.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解释正确。
C.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 等:等同,相等。解释正确。
D.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动词,鞭打。解释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解答】A.“见”同“现”;
B.没有通假字;
C.“食”同“饲”;
D.“与”同“举”
故选:B。
【点评】通假字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阅读文言文,不明了古字通假,只照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解释不通或者解错句意。作为古代用字的现象,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独特的语法特点,从而为学习文言文更好地服务。
4.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之”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A.句意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之:代词。
B.句意为: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之:代词。
C.句意为: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之:代词。
D.句意为: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之:音节助词,无意义。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平时要注意积累、识记,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一定要掌握,还要学会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实词还要总结辨析,加强练习。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本题考查通假字,每篇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数量并不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课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A.有,句意为:喂马的人不知道这匹马能行千里而用喂普通马的方法来喂千里马。两个“食”同“饲”;
B.有,句意为: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见”同“现”;
C.有,句意为: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邪”同“耶”;
D.没有,句意为: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故选:D。
【点评】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字,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6.选出对文章《马说》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归纳。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与文章的“千里马常有”人才经常有,明显不符。
故选:D。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7.文学知识填空。
《马说》是一篇 杂文 ,作者 唐朝 (朝代) 韩愈 (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托物寓意 手法。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答案:
杂文 唐朝 韩愈 托物寓意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8.默写填空。
(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是指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极其重要的语句进行考查,意在引导考生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及熏陶,提高人文素质。
【解答】答案:
(1)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
(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重点字:粟)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9.翻译文段。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虽有名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重点词语:常有,经常出现;而,可是。句意: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2)重点词语:于,在;骈死,两马并列而死。句意: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答案:
(1)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2)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以此来帮助自己理解句子的意思,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特定语气要译出来,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有时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 通晓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一样
④安求其能千里 安: 怎么,怎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②句意为: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通:通晓。
③句意为: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等:等同,一样。
④句意为: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怎么,怎能。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字词:食,通“饲”喂养;其,它。句意: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②重点字词:邪,吗;第一个“其”恐怕;第二个“其”恐怕。句意: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文本中提到,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纵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发现。文中以“千里马”比喻人才,结合当今的社会现状可以联想到,社会上同样也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是缺少发现他们、欣赏他们、尊重他们、任用他们的人,出现了人才被埋没而不能发挥其才能的现象。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概括即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明确要有展示的机会;千里马本身还应有日行千里的本领。
11.答案:
(1)①有时;②通晓;③等同,一样;④怎么,怎能
(2)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②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的社会现实。
(4)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点评】策: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
其: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
②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
③<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其真无马邪?”
④<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其真不知马也。”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3/11 19:17:00;用户:体验;邮箱:ysan@;学号:42668771
第3页(共9页)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