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谟拉比法典》建立在两个最著名的原则基础上,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同态复仇)和“让买方小心提防”。在规定对确定的伤害行为进行赔偿时,法典从不考虑最初的伤害是否纯属意外,而是残酷无情地坚持让人受到皮肉之苦和羞辱。这说明法典( )
A.成为最早的法典 B.保留野蛮的做法
C.保护贵族的利益 D.强调主观意识
2.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其意在强调( )
A.人类对哲学的思考具有多元性 B.人类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同步性
C.地理环境决定人类思想的趋向 D.宗教信仰差异影响了哲人思维
3.公元58年,驻守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指挥官下令对一名犹太人执行鞭刑,犹太人对指挥官说:“你难道可以合法地鞭打一位没有犯罪的罗马公民吗 ”指挥官有些诧异:“我花了许多银子才获得了罗马公民身份。”对方说:“我生来就是。”这表明此时罗马公民( )
A.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 B.必须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C.来自共和国内各个地区 D.拥有免受法律处罚的权利
4.一般来说,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封臣必须随时准备跟随封君进行军事远征,如果封君没了马骑,封臣必须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他;如果封君被囚禁,封臣必须把自己作为人质以换取他的获释。这表明( )
A.封臣是封君的私有财产 B.军事远征是封君封臣制度的前提
C.封臣没有任何人身自由 D.封君和封臣有严格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5.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6.哥伦布在1492年的航行日记中写道:“西班牙国王陛下决意派遣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哥伦布远航主要是出于政治外交目的
B.西班牙是最早支持远洋探险的国家
C.传播基督教是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
D.人文精神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7.1521—1522年,马丁·路德以伊拉斯谟整理的希腊语《新约》为底,将之翻译成德语。直到1534年,翻译出版了整本《圣经》,这使得德国普通民众得以阅读《圣经》,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做法意在( )
A.使民众摆脱宗教束缚 B.发动反封建政治斗争
C.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D.方便民众阅读《圣经》
8.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说明( )
A.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否定上帝的存在 B.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C.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9.18世纪90年代,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的自由居民数量大体相同,但弗吉尼亚州比宾夕法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多6位。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787年宪法( )
A.调和大小州矛盾 B.规定合众国的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C.保留了奴隶制度 D.规定五个黑人奴隶折合成三个人计算
10.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 )
A.1787年制宪会议 B.英法七年战争
C.1812年英美战争 D.北美独立战争
11.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这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感官的诱惑太强,幻象的波动太迅速……一有机会;平时积聚的浪潮便一涌而出,把一切由责任与法律筑成的堤岸全部冲倒。”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A.注重理性表达 B.否定法律作用
C.形成社会运动 D.过分推崇人性
1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原则,如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等,这些教育原则( )
A.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B.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
C.适应了世俗社会的需要 D.进一 步传播了启蒙思想
13.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为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而极为自豪。”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询的地位”。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B.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C.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14.1848年,德意志爆发了争取自由与统一的革命。1849年,谋求以民主方式统一德国的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选举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为皇帝,但遭到其拒绝。这一做法表明,威廉四世( )
A.坚持以武力统一德意志 B.拒绝承认议会的权威
C.试图与奥地利分享政权 D.致力谋求共和政体
15.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 )
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
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16.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要劳动,废除一切特权,实现人的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集中表现,主张妇女解放;欧文提出建立公社劳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
A.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 B.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C.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D.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汉朝与罗马帝国就有了经济上的往来。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汉朝丝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丝绸成了罗马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史学家马塞利阿努斯说:“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0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安敦尼王朝风格的雕像,表明2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指出公元2世纪两者的交流出现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产生的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亚洲(中国) 世界总人口
1650年 18.3% 18.3% 2.4% 22.9% 5.45亿
1750年 19.2% 13.1% 1.6% 30.9% 7.28亿
1850年 22.7% 8.1% 5.1% 35.1% 11.71亿
1900年 24.9% 7.4% 9.0% 24.9% 16.08亿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原住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6分)
19.人文精神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马丁·路德认为恩典是要通过人的信仰来实现的。马丁·路德的这种新的恩典说在基督徒与神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否定了人们对教廷、教皇、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崇拜。马丁·路德号召基督徒要尽量服从世俗政府的命令,以此作为基督徒是否过上正当生活的条件。
——摘编自朱孝远《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的贡献》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对那个时代面临的思想任务和社会要求进行反思,他们所提出的那些社会原则,如思想和信仰(宗教)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经济上的自由和不受(封建)国家干预、人民与统治者的相互制约等,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思想观念。
——摘编自何平、曾祥裕《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亡以来史》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浪漫主义学者以及19世纪以来的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中世纪”历史的评价进行论证探讨。(说明:在材料中任选一个观点进行论述,也可以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公安县2021级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略
2.【答案】B。【解析】略。
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两个具有罗马公民权的人之间的对话,罗马指挥官的公民权是花钱买的,犹太人生来就具有罗马公民权,这说明罗马公民身份的获得有不同途径,故A正确;材料中犹太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不可知,材料中罗马指挥官来自共和国的哪个地区不可知,故B.C不是材料的主旨;罗马公民如果犯法会受到法律制裁,D错误。
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封臣的义务就是侍奉,而封君的义务则是保护”以及所列特殊情况下封臣的应对举措可知,封君和封臣之间存在严格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故选D。封臣有一定的独立性,不是封君的私有财产,排除A;封臣获得封土是封君封臣制度形成的前提,排除B;C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5.【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体现16—18世纪欧洲海外贸易特许公司数量激增,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列强支持民众到海外贸易、殖民扩张,而海外贸易特许公司越来越多,必然导致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故选D。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外经济侵略才进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故A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错误。题干材料讲的是欧洲创办的海外贸易特许公司越来越多,反映的是殖民扩张中竞争加剧,划分势力范围成为争霸焦点并没有在材料中呈现,故C错误。
6.【答案】C。【解析】据“旨在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之一是传播基督教,即传播基督教为开辟新航路提供精神动力,故选C;哥伦布远航主要是为了寻找财富,而不是出于政治外交的目的,排除A;葡萄牙、西班牙是最早支持远洋探险的国家,B说法不全面,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对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作用,排除D。
7.【答案】C。【解析】据材料“1521—1522年……德国普通民众得以阅读《圣经》,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结合所学可知,民众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交流,这说明信仰的唯一依据为《圣经》,而非罗马教廷,从而否定罗马教廷权威,故选C;依据所学,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宗教改革者都是基督徒,他们都不反对基督教,排除A;依据所学,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排除B;马丁·路德意在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而非方便民众阅读《圣经》,排除D.
8.【答案】B。【解析】据材料“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可知由于教会势力强大,将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但是“日心说”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被人们所肯定,这说明科学精神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冲击教会的权威,故选B;科学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排除A;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科学精神的肯定并且与教会不懈斗争的决心,排除C;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是教会神学,排除D。
9.【答案】D。【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众议员选举和组成的规定,解读弗吉尼亚州众议员人数多的原因,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各州人口总数,弗吉尼亚州黑人较多,折算后人口数较多,故出现题干中现象。
10.【答案】D。【解析】18世纪后期,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压迫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反抗,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从材料信息“18世纪后期”“英国殖民压迫”“爱国”即可判断选D。
11.【答案】D。【解析】略。
12.【答案】C。【解析】夸美纽斯批判中世纪学校教育的弊端,提出普及教育、统一学校制度以及新的教学原则等,这些措施适应了世俗社会的需要,故选C;人文主义产生于14世纪,夸美纽斯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排除A;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B;启蒙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排除D。
13.【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英国下院“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而且“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询的地位”。由此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议会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故A正确;材料主旨未强调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故B错误;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和工业革命有关,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故D错误。
14.【答案】B。【解析】略
15.【答案】A。【解析】材料中“1873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材料中“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主要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导致环境污染,故选A。材料中说明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不是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故排除B.材料不是从精神层面分析,故排除C。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发明,故排除D.
16.【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而且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如“实现人的完全平等”“主张妇女解放”等,故A正确。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B错误;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属于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如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等,这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内容不符,故C错误;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而空想社会主义更强调整个社会的解放,故D错误。
17.【答案】
(1)原因: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的阻碍;安息在大秦和汉朝之间从事转手贸易。(任答两点)
变化:由间接交流到直接交流。
(2)影响: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18.【答案】
(1)趋势:欧洲占比不断扩大;非洲占比不断下降;美洲1750年之前占比少,之后则不断扩大。
原因: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
(2)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使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
19.【答案】
(1)主张: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王权高于教权。
意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发展。
(2)主要观点:自由、平等;相互制约。
影响:促进思想解放;推进民主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
20.示例一:中世纪是“黑暗时代”。(3分)
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9分)
综上所述,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示例二: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3分)
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9分)
总之,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示例三:中世纪的历史黑暗中孕育着光明,(3分)
论述:示例一十示例二。(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