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电子题库:模块过关测评四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电子题库:模块过关测评四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8 17:2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创伤/重创敌军 投奔/奔走相告 蒙骗/蒙混过关
B.别扭/别开生面 刨冰/如法炮制 专横/横行霸道
C.谙熟/黯然失色 缜密/半嗔半笑 辅弼/刚愎自用
D.渲染/煊赫一时 罢黜/相形见绌 辑录/缉拿归案
解析:选B。A项,分别读chuānɡ,bèn/bēn,mēnɡ/ménɡ;B项,分别读biè/bié,bào/páo,hènɡ/hénɡ;C项,分别读ān/àn,zhěn/chēn,bì;D项,分别读xuàn/xuǎn,chù,jí/jī。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谈到有关南沙群岛的问题时,语气坚定,闪烁其辞,强调中国对这一区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有能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生。
D.应对金融危机,有人提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叫“新节俭主义”。既要将日子过得五彩缤纷,又要摒弃过度的奢华。
解析:选D。A项,“闪烁其辞”,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B项,“闲言碎语”贬义词,不合语境,应用“只言片语”。闲言碎语:没有根据的话,或闲话。C项,江河日下:江河的水天天地向下游流,比喻情况一天天的坏下去。用在此处,与语境不合,属望文生义。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B.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C.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D.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解析:选A。B项,成分残缺,在“要”后加“以”。C项,结构混乱,应为“对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D项,“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冀州,古时地处燕南赵北,东与齐鲁接壤,历来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处,千百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能治国的宰相、武能安邦的将帅;有著书立说的思想家、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开馆讲学的教育家、蜚声文坛的文学家、造诣深厚的艺术家;还有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仁人,侠肝义胆、见义勇为的志士,以及叱咤风云、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领袖等等。
①母仪天下的太后    ②名贤俊杰史不绝书  
③人文资源丰富 ④有主政一国的帝王
⑤得文化发展风气之先 ⑥文化积淀厚重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⑥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⑥⑤ D.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选A。⑤紧承“文化的交汇处”的便利,与上句语意连贯;⑥③逐层递进,先积淀,然后形成资源;与下面的“宰相”联系紧密的也一定是人物,所以①④应放最后,再者,在古代男权的社会中,“帝王”应在先,“太后”应在后,故应是④①;同时注意冒号,②是所有人物的总括句,所以应放到④前。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鲁仲连传(节选)
司马迁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
赵孝成王时,而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余万,秦兵遂东围邯郸。赵王恐,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鲁人版为汤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秦所为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贪邯郸,其意欲复求为帝。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胜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原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莫:没有谁
B.今齐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 益:更加
C.此时鲁仲连适游赵 适:适合
D.胜既已泄之矣 泄:泄露
解析:选C。适:恰好,正巧。
6.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①止于汤阴不进
②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
C.①因平原君谓赵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②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
解析:选D。A项,都是助词“的”。B项,都是介词,引出处所。C项,都是介词,表“通过、经由”。D项,动词“作为”,②介词“给”。
7.下列语句全都表现赵国“危在旦夕”的一组是(3分)(  )
①秦王使白起破赵长平之军前后四十余万
②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③前与齐愍王争强为帝,已而复归帝
④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
⑤畏秦,止于汤阴不进
⑥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解析:选C。①②④⑤句均表示赵国危在旦夕。③是过去的事情。⑥是魏国的做法,排除这两项即可。
8.下列有关对原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赵孝成王时,秦国的将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四十万大军,使赵国国势十分危险。此时,与赵国结盟的诸侯没有谁再敢与秦对抗。
B.魏国虽然想援救赵国,但是迫于秦国的压力,魏王只是派遣大将晋鄙带兵驻守汤阴,并没有对赵国实施真正的救援,使赵国更加势单力弱。
C.平原君此时对解救邯郸之围并无良策,从他对魏王使者的说法十分犹豫、对前来拜见自己的鲁仲连一再说“胜也何敢言事!”中不难看出。
D.鲁仲连对平原君“胜也何敢言事!”的说法并不赞同,他认为解救赵国危难的责任应该由平原君承担起来,并且首先要驱遣客将新垣衍。
解析:选D。D项,“首先要驱遣客将新垣衍”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东 国 有 鲁 仲 连 先 生 者 今 其 人 在 此 胜 请 为 绍 介 交 之 于 将 军。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
(2)①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
②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参考译文:
鲁仲连是齐国人。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他曾客游赵国。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先后击溃了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安釐王派出将军晋鄙营救赵国,因为畏惧秦军,驻扎在汤阴不敢前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湣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正巧客游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邯郸,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就去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如今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试 院 书 怀
陈与义
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
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茫然十年事,倚杖数栖鸦。
(1)请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作者拿着一纸平安家书,反反复复地细细阅读,一片乡愁,忘却岁月消逝。“细读平安字”是作者思乡的触发点。
(2)颔联两句对仗工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一帘疏雨,几枝淡淡的春花,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寂静。诗句着眼于眼前景物,落笔甚轻,着色甚淡,委婉地传达出心情的寂寞。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其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答案:(1)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2)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3)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4)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谈“中国式文化创新”
吴 炫
从某种程度上说,除了饮食文化、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今天中国的文化已不能占领世界市场,“中国元素”也只能是传统文化的元素而不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元素。而缺乏除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就不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缺乏现代文化创造,中国就不可能参与世界现代进程、在重大世界问题上发出独特的声音从而赢得全球的真正尊敬。
不错,中国今天已经是经济腾飞的大国了,但这不等于中国已经是文化上可以“创新、生产、出口”的大国了。而经验告诉我们,不能使文化创造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不仅经济发展会缺乏文化创新引导而不稳定,而且会使人们只能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导致“价值迷乱”,这就不可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因为世俗化地“满足于现实性富足”的中国人,和有宗教精神支撑的可以超越富足的西方人,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所以西方有“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是《易经》八卦图的“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所以如何让中国人“不满足于富足”,是一个中国现代原创性哲学命题。同时,既然是“创新”,那也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从中国道家“淡泊欲望”和儒家“君子喻于义”、“知足常乐”的观念中,提取能引导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均是从“抑制”、“轻视”、“淡泊”个人欲望出发来对待富足和享乐问题的,而不是从“尊重个人欲望”和“人生还有不同于欲望满足的另一种努力”出发来引导人们“不在意欲望”的。所以,“中国式文化创新”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也需要对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
也许有学者会说,理论不需要区分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用就行。而我认为笼统地说“有没有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西方形式主义理论在中国产生了“新潮文学”,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产生了巴金的《家》,但这样的有用,却不能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代表去影响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所以鲁迅、巴金的影响主要还是在亚洲或本土,中国的“新潮文学”更是走不出中国。如此,依附西方原理的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也就不具备与西方对话的资格,所以上述创新也就不能揭示出真正的“中国问题”。中国古代文化确实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性所强调的“尊重个体”、“尊重生命力”、“尊重创造力”是脱节的,所以很难进入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推而论之,中国的《易经》确实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整体性的神秘特点,但儒家的《易传》只是对它的一种解释,中国历史上还有柳宗元这样的不同于儒家“天人合一”的“天人不相预”的解释。这就说明今天的“中国式文化创新”还可以改造儒家的观念,建立起不同于儒、道的对《易经》的解释。如此,“新儒家”不触动儒家基本观念的“解释之创新”,就需要进行批判性对待。这样的工作,才是“中国式的文化创新”的应有之义。
(本文有删改)
1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
A.经济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创新引导就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B.中国的“新潮文学”走不出中国,证明了西方的理论对中国是无用的。
C.“中国元素”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D.只有用饮食文化以外的精神和思想文化影响世界,中国才有可能承担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大国的责任。
E.作者认为,中国尚未走出在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之间徘徊的“价值迷乱”,因此还不能对世界产生文化性的影响。
解析:选AE。B项,“无用”是绝对化的说法;C项,“中国元素”不仅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只不过今天“只能是”传统文化元素而已;D项,“饮食文化以外的”错,“饮食文化”也应包括在内。
13.下列有关《易经》的理解,不符合文本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易经》具有现实性、对应性、和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B.《易经》体现的中国文化主张个人要从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进行人生努力。
C.《易传》是儒家对《易经》的解释,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
D.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将《易经》解释为“天人不相预”,认为“天”和“人”没有关系。
解析:选D。文中没说“柳宗元反对儒家学说”。
14.根据文本内容,概括中西文化的不同表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中国人“满足于现实性富足”,西方人“超越富足”,背后是两种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文化;②中国人缺乏宗教精神支柱,西方人有宗教精神支柱;③中国人“在现实中的整体性”来谈自己的人生努力,西方人“对抗和超越现实”的文化;④中国人淡泊个人欲望,西方人尊重个人欲望。
15.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中国式文化创新”?请简要概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式文化创新”不能笼统地以“有没有用”为标准,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对西方各种人文观念进行“中国改造”,同时必须触动儒家基本观念,批判性地对待中国传统人文观念,进行“原创性改造”,建立起不同于传统观念的中国创新文化。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美丑惊世
张立勤
梵·高短短一生,画了38幅自画像。
我找不到梵·高的全部自画像。
不过,我也没想全部找到。
对于我,有这些幅已经很多。
梵·高37岁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前,他都处在生命的最好年龄中。最好年龄,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呢?我认为,绝对不是。他的五官本身和组合,跟照片不应有太大的改变。改变的只能是头发、胡子和衣帽什么的。可当我一看到这些自画像,马上意识到梵·高不存在于年龄之中。
梵·高的每一幅自画像,都与照片太不一样。每一幅与每一幅又太不一样,不一样得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人,除了眼神!注意他的眼神吧,从小时候照片上的梵·高,到每一幅自画像中的梵·高,眼神何等一样。它就是“这一个人”的眼神,梵·高的永远的眼神。
梵·高来到阿尔,是他喜欢的。他住的那幢房子,也是他喜欢的。《梵·高传》写的是梵·高的“伪痛苦”吗?梵·高的喜欢与痛苦,后来人该怎样划分?还有他别的情绪,该怎样划分?不管划分了的与不划分了的,都贮藏在油画深处,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你怎么想都无法还原本人。
梵·高不至于低能到去画痛苦吧,痛苦是人的正常感受。那他在画什么?他在画灵魂吗?也许,灵魂是不常居住在身体之内的,却会不时回来。梵·高走在阿尔的土地上,或住在那座高更来过的画室中,或是站在圣·雷米医院的窗前,他都能看到自己的灵魂回到体内,显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或显现在他看到的事物上。于是,梵·高画着它们——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在一起的它们,自己的灵魂与事物在一起的它们——复合的它们,交汇的它们,分崩离析的它们!
下笔吧——阳光从左边晒到右边,颜料和画布的经纬线热了,梵·高也热了吗?画室没有空调,在阿尔的画室,四处是面包的味道在挥发,颜料也是面包的味道,调色板也是,烟叶也是,汗水也是,我一直这么想。我还想,假如梵·高的画室里有空调,他或许会画到老。把室温降下来,会缓释不好的情绪,包括身体伤处的疼痛。梵·高所有的杰作,都是在离世前6年中完成的——在燃烧的阿尔。没有空调,没有止痛药,没有有营养的饮食……
然而,置换就这样进行了——灵魂与自画像!
其实五官,多么的年龄主义,又多么的障碍灵魂。_
其实五官,多么的负载主义,又多么的易显灵魂。_
自画像一定是丑陋吗?起码梵·高大部分的自画像是这样的。而弗丽达的自画像不是这样。弗丽达的自画像绝美,美得让我落泪。
梵·高借助了阿尔和颜料,38次由自己完成着自己的“出生”,如同自己完成着自己的死亡。他不可能选择那一次“生理性”的出生,但选择了“非生理性”的38次出生。这“出生”是他喜欢的,是精确的。他的精神分裂,在画画之外。放下画笔,他回到人世。许多日夜,遍布着他的挨饿、他的失眠、他的失控……还要怎样?苟活着,就不是梵·高!
(摘自中国作家网,2009年2月25日)
16.通览全文,简要回答梵·高38幅自画像“每一幅与每一幅又太不一样,”但“眼神”却相同的原因。(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38幅自画像分别展示梵·高不同瞬间心灵的感受(或灵魂的状态),不同瞬间的感受与不同瞬间见到的事物紧密糅合在一起。②梵·高每幅自画像中保持相同的眼神,是因为他始终执著于用艺术来展现灵魂。
17.文中后面画线的两句话的含意是什么?这两句话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两句话辩证地说明了人的容貌与年龄、灵魂之间的关系:有些人的容貌只能显示他的年龄,不能显示他的灵魂;有些人的容貌却能明显地显示出自己的灵魂。这是对梵·高自画像的高度评价。②这两句话具有总结全文,揭示主旨的作用。
18.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梵·高生命的最后时期的生活具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梵·高对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热爱。②他用绘画极力描绘着自己的灵魂,展示着自己的心灵。③他承受着环境、贫困给他带来的极端困苦。④他遭受着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哭泣的昆虫
徐 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尝到了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淳朴的孩子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羊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漂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垒筑蜂的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鹁,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就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做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光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受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的昆虫们倾诉衷肠。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他们把虫子当做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蝉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以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拨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荒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翅,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19.开头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开头的文句,一般都与下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①从内容看,高度概括了法布尔致力于昆虫研究的一生。②从结构看,是总括句,统领全文。
20.“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这段话蕴涵着法布尔怎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法布尔与昆虫的一段对话,从内容着手,通过“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倾诉衷肠”等信息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对昆虫的热爱与尊重。②对自己蒙受歧视与偏见的不满。③对生物学权威们的蔑视与愤慨。
21.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昆虫“哭泣”为拟人手法,法布尔与昆虫结缘,“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哭泣”表达了对法布尔的悼念与敬仰。
答案:①点明法布尔一生致力于昆虫的研究。②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极大热爱与尊重。③作者借昆虫的哭泣表达对法布尔的悼念与敬仰。④运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激发读者兴趣。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的横线处补写出适当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与画线句子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假如窗边太朴素了,你可以在窗外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无风无月,无雨无雪,它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也泛出一片青翠,生动而空灵。
答案:(示例)有月 你可以欣赏它迷离的倩影 有雨 你可以欣赏它萧萧的歌吟 有雪 你可以欣赏它淡雅的素妆
23.请根据诗句“小桥流水人家”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小小的木桥斜卧在小溪之上,小溪弯弯曲曲,流水潺潺,溪边有几间农舍,炊烟袅袅。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一名75岁的老汉在公交站台下车时,一头从公交车后门跌倒在地,当场爬不起来,跟在身后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救他,老汉大喊:“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听了这话,众乘客才上前救他。事后,老汉告诉民警,他跌倒以后,周围的乘客都不敢上前扶他,他能够理解,所以才撇清关系,先承认是自己跌倒的,这样乘客们都排除了顾虑,自然会上前帮忙。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道德的丢失”。那么,又是谁的道德丢失了呢?
请以“道德丢失以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