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
师:老师最近从书上读到两句话,急不可耐的想和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鲁迅先生以自己看上去更像业余爱好者的产量而能奠定在中国世纪文学的崇高地位,的确只能反衬出其他同行的卑微渺小。鲁迅先生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师:因为老师特别崇拜鲁迅,所以看到别人夸鲁迅先生比夸我自己还要高兴。(生笑)从这两句话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我的偶像特别伟大,特别了不起呀?
生:是!
师:其实我的偶像不仅在文学领域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投影出示鲁迅简介)
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一下鲁迅的童年生活。
师板书:从 到
鲁迅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太长了,老师想偷点儿懒,只写这两个字,让语文课代表帮我把课题补全。
语文课代表板书课题,同时老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师:从课代表补上的内容来看,鲁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主要是围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展开的。想了解他的童年,就要先看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地方,请大家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地方的特征。
学生读课文,一分钟后有学生举手发言:我觉得应该是“无限趣味”和“严厉”。
师:你从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两个词?能把它所在的那句话读一下吗?
生:“单是周围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师:“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就是说传说中很严厉,到底严厉不严厉,还需要验证一下。(在课题中“三味书屋”的下方板书“严厉?”)而“无限趣味”写的只是“泥墙根一带”,不是园子的全部,还有没有人找到更准确的词语?
生:是“乐园”。
师:从哪里找到的?
生:开头第一段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师在课题“百草园”三个字的正下方板书“乐园!”
师:一个只有一些野草的园子,却让作者在多年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仍称之为“乐园”,它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乐趣,让人如此难以忘怀?就让我们走进“百草园”探寻其中的乐趣,并与同小组的同学分享。
(投影出示:速读记述百草园生活的段落探寻其中的乐趣,并和本小组的同学分享收获)
学生读书,之后交流感受,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
师:刚才老师在底下看了一下,各小组都找到了很多乐趣,下面谁愿意把自己小组找到的最好玩的乐趣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
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最有趣的就是美女蛇的故事。
师:美女蛇的故事?可我们是在找“百草园”的乐趣呀,这个故事跟百草园有什么关系?
生:……
另一小组的学生举手发言:我最喜欢第二段……
师:对不起,打断一下,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女蛇的故事”跟“百草园”的关系,是不是发现了太多乐趣,急不可耐的想跟大家分享呀?
该生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又有学生举手:相传“百草园”里有条赤练蛇,作者在园子里玩的时候会联想到这个故事,很害怕。
师:现在作者还害怕吗?
生:不怕了!
师:是呀,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就连让自己儿童时那个提心吊胆的故事,现在看来也为百草园凭添了许多神秘之乐。
师:下面继续分享自己发现的乐趣。
生:我觉得捕鸟最好玩。
师:作者捕到的鸟儿多不多?
生:不多,只有三四只。
师:都是些什么鸟儿?
生:一般都是麻雀。
师:数量也不多,质量也不好,这有什么好玩的?
生:……
有别的学生举手:我觉得捕鸟的过程很有乐趣。
师:过程之乐。你的回答很专业,就请你把描写捕鸟的过程的句子读一下,表现出其中的乐趣。
生读课文,很平淡。
师:很遗憾,我没能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乐趣,就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下这句话,关注其中的动词,体会一下捕鸟的过程之乐。
师:刚才那位同学急不可耐想跟大家分享他发现的乐趣,下面就请他来发言吧。
生:我最喜欢课文的第二段。
师:为什么?
生:里面写了很多东西,都很好玩。
师:都有什么呀?
生:有桑葚、覆盆子,还有蟋蟀、油蛉……
师:又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真是声色形皆备,色香味俱全呀!还有同学喜欢这一段吗?
生举手发言:我也很喜欢这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表现出有很多很多的乐趣。
师:你的发言真精彩!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都书的方法,请看投影。
(投影出示:阅读赏析三部曲:“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师:刚才这位同学不但读出了文章“写了什么”,还发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这就达到了第二个步骤“怎样写”,那我们不妨来进行一下第三步,看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各小组讨论,但无人举手。
师:“不必说”的那些内容是不是不太好玩?
生:不是,可能更好玩。
师:是呀,单说一点小地方,就这么好玩,那些“不必说”的地方得多好玩呀!这样写是不是既凝练的展现了园子的乐趣,还启发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呀!
生:是!
师:百草园有这么多的乐趣,我们又刚刚学了一句式,请大家试着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说一句话,赞美一下百草园这个乐园。
生:不必说丰富的景物,也不必说美女蛇故事的神秘,单是捕鸟的过程就有无限的乐趣!
师:说得真好!看来百草园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乐园(板书“乐趣”,并用“↘”将“乐园”和它连起来),那么三味书屋是不是也像传说中的那么严厉呢?请大家速读写三味书屋的段落,看看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速读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想想三味书屋有传闻中那么严厉吗?并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读书,组内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各小组都有了自己的收获,下面咱们就在全班内交流一下看法,哪个小组愿意率先发言。
学生举手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很有趣,它里面也有一个园子,可以捉苍蝇喂蚂蚁。
师:也有一个园子,也挺好玩的,可是是不是像百草园中那样自由自在呀?
生:不是。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静悄悄”。
师:看来虽有乐趣,却不能像百草园里那样无拘无束了。
另一小组学生发言:我们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严厉的。因为玩的久了,老师会生气的大叫,还有戒尺,还会罚跪。
师:戒尺和罚跪的规矩常用吗?
生:不常用。
师:先生一般怎样大叫?
生:“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你叫的不严厉,再来一次。
生大声喊:“人都到那里去了?!”
师:这回不错,像个严厉的老师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要是我的话会怎样喊?
生:想!
师高声喊:都给我滚回来!
学生大笑。
师:人家的老师是不是比我还客气很多呀?
生:是。
师:看来老师虽然严厉,但也有宽容的一面。好,还有没有同学要说。
生: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挺好玩的,上课可以做游戏,可以画画。
师:当学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搞小动作,的确好玩。但能不能太过放肆?
生:不行,因为是上课。
师:看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既有老师一声暴喝的严厉,又有不常用戒尺宽容;既有只读书的无味,又有课上偷乐的趣味。是一个趣味与严厉并存的地方。
用“↙”将“严厉?”与“乐趣”连接起来。
师:从自由自在到受到约束,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遭遇”呀?
生:是!
师:从百草园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到三味书屋的被规范、被约束,鲁迅先生童年的成长轨迹和我们大家是多么相似。而儿童贪玩的本性又让我们总是能够在约束与规范之下能挖据出新的乐趣,所以童年生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那么乐趣无穷,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珍惜童年的记忆,长大成人之后,这段宝贵的记忆不但会慰藉我们的心灵,更能将我们的生命天空装点得更加美丽!
师:下面在们搞一个小活动,我做一回记者,就童年生活采访一下你们,谁愿意接受采访。
无人举手。
师对旁边的一个男生说:就你吧,你离得近。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的父母为什么要送你上学。
生:为了让我学知识。
师:能理解家长的期望,真是一个好孩子!
该生腼腆的笑了。
师:可有人就不太体谅父母,请大家看看鲁迅先生认为家长送他上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
师:这是不是真正的原因。
生:不是!
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吗?
生:不知道。
师:40多岁了。我这个偶像四十多岁了还不如你们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不太懂事呀?
生笑:不是。
师:为什么不是?
生:他是用小孩的语气写的。
师:原来是故意表现的孩子气呀。这样写有趣吗?
生:有趣。
师:那么你能在从这个小段落中找出这样孩子气的句子吗?
生:“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师:你觉得最好玩的是那几个词?
生:“Ade”,还有“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师:把植物都称作“们”,是不是很孩子气呀?
生:是!
师:“Ade”是什么意思?
生:再见。
师:用“再见”好玩,还是用“Ade”好玩。
生:“Ade”。
师:就像“I服了YOU”。
学生大笑。
师:如果说我们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感受到的是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的话,那么。从这些风趣好玩的语言中,我们体验到的则是先生成年后仍旧保持的一颗童心。正是这份珍贵的童心,才让伟大的鲁迅同时也是一个可亲的鲁迅,才让万千读者乐意走近鲁迅!
师:为了赞美我的偶像,我还写了一首小诗,想不想看看。
生:想!
投影出示课本诗:
翻过那光滑的石井栏
惊飞了一只鸣叫的云雀
摘下几颗紫红的桑葚
也品出了覆盆子的酸甜
雪地上轻轻扫开的
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梅花树下慌乱的蚂蚁
令人忘却了先生的怒色
那拗过去且摇着的头
冲淡了戒尺的威严
书桌后偷偷画成的
是一个 的童年
此刻,一颗伟大的灵魂
距离我们不再遥远
百草园泥土的芬芳中
三味书屋琅琅的书声里
显现出一张似曾相识的面孔
走来一个 的鲁迅
师:诗里面有两个词老师还没想好,请大家帮我把它填上吧。先填第一个。
生纷纷:有趣、好玩、美好……
师:这么好玩,就用“乐趣横生”吧。第二个。
生:伟大、有趣……
师:伟大叫人敬重,有趣叫人亲近,就用“可敬可亲”吧。填好了,大家齐读一下这首诗。
师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一个可敬可亲的鲁迅,希望大家能够愿意走近这个“可亲”的鲁迅,多读一点鲁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那颗伟大的灵魂。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