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刚从黑暗的山洞中出来,人的瞳孔会缩小
B.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
C.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与此功能相关的结构只有汗腺
D.人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形成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2.同学们阅读试卷时,图文成像的部位是( )
A.瞳孔 B.晶状体 C.视网膜 D.大脑皮层
3.耳机的出现,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耳机”后遗症”,长期塞耳机,可使一部分人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外界声波可以引起鼓膜发生机械振动 B.机械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至耳蜗
C.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产生听觉 D.长期戴耳机可能会损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4.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以下几幅流程图有错误的是( )
A.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B.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
C.血液→肾小管→肾小球→肾小囊→尿液
D.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口,其目的是( )
A.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 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避免鼓膜受损
C.减缓紧张情绪 D.避免出现呕吐
6.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不由自主的“寒颤”现象是由于( )
A.怕冷的缘故 B.“寒颤”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C.皮肤受寒冷刺激,温度降低 D.使产热量增加,防止体温下降
7.下列做法中,有助于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是
A.合理安排上网时间 B.边走路边看书
C.坐姿和提笔姿势很随便 D.带度数不合适的眼镜
8.如图是耳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晕车晕船有关的结构是②
B.①的作用是可以更好地收集声波
C.若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音下,鼓膜可能会破裂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③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9.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容易引起眼球某结构凸度过大导致近视,手机发出的蓝光还会损伤眼球成像的部位。与此相关的两个结构是( )
A.角膜 视网膜 B.晶状体 视网膜
C.玻璃体 视觉中枢 D.晶状体 视觉中枢
10.某些视力损伤患者可通过移植感光细胞恢复视力。治疗中应将感光细胞移植到
A.角膜 B.晶状体 C.视网膜 D.脉络膜
11.下列用眼方式中,属于正确用眼的是( )
A.经常长时间玩手机 B.经常近距离看电视
C.喜欢躺在床上看书 D.连续用眼1小时,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12.人体的内耳结构比较复杂,由一些骨质壁围成的腔管组成。下列有关内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 B.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
C.半规管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D.内耳只有一个听觉的功能
1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青少年要注意用眼卫生,了解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学习了“眼与视觉”一节后各自的观点,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甲同学认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B.乙同学认为我们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能够调节
C.丙同学认为当我们从电影院出来时,眼球中的瞳孔会变大
D.丁同学认为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形成视觉
14.下列有关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有效防止细菌的侵入
B.生发层细胞可以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
C.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D.真皮主要由海绵组织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15.声波经鼓膜振动后向内传递的途径是( )
A.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中与听觉有关的区域
B.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中与听觉有关的区域
C.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耳蜗、大脑中与听觉有关的区域
D.鼓膜、听觉神经、听小骨、耳蜗、大脑中与听觉有关的区域
16.下列关于人体对外界环境感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刚从黑暗的山洞中出来,人的瞳孔会缩小
B.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
C.皮肤有调节体温的作用,与此功能相关的结构只有汗腺
D.人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形成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
二、综合题
17.以下是眼和耳结构图,请结合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某同学在放学路上,遇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天气,雷声、风声的感受器位于结构_____(填标号)中;在眼球内,感受闪电刺激的细胞位于结构_______(填字母)中;但听觉和视觉都是在_____形成的。
(2)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会导致眼球的_____(填名称)曲度过大,形成近视。
(3)咽部发炎时,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发中耳炎,这是因为咽部与鼓室之间有______(填名称)相连。
18.记者随机在北京市几个路口观察行人过马路是否“红灯停”,发现部分行人依旧习惯“中国式过马路”,仅一个路口16分钟就有近180名行人“闯红灯”。当天,百余位志愿者在朝阳区大望路口举办公益宣传活动,提醒行人“红灯止步”。
(1)在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部分来自于_________。
(2)当行人看见红灯时,红灯的灯光进入眼球经过题图中[ ]______等的折射,最终在[D]______上形成物象。[D]上的感光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 ]______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3)可以用蜡烛、火柴、凸度不同的两个双凸透镜、白纸板等进行探究近视形成原因的模拟实验。当用一个凸透镜并在白纸板上观察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时,换用一个凸度较大的凸透镜,白纸板上物像会变得模糊不清;若将白纸板向凸透镜慢慢移动,则白纸板上物像会再次变清晰。这个模拟实验,可以说明眼球的晶状体______会形成近视。
(4)如果已经形成近视,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进行矫正吗?______。
19..普宁的特色小吃——洪阳粿汁,因粿汁皮味道清淡爽滑,搭配上卤蛋、咸肉丝、章鱼头、粉肠、小油条生菜等配料,深受人们的喜爱。周末,小明和家人一同前往洪阳品尝,请据图分析下面问题:([ ]填数字,______填结构名称)
(1)香喷喷的粿汁上桌后,小明能看到粿汁和生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图甲中的[ ]______折射在[ ]______上成像,经视神经传递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2)图乙中______(填字母)不直接接触食物,但是它分泌的消化液能够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
(3)粿汁中含有大量淀粉,淀粉被分解为葡萄糖后,在图乙中______(填字母)处被吸收进入血液,随血液流动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_(填字母)处,随后血液沿着③→⑤→肺部毛细血管→⑥→②的途径流动被称为______。
(4)粿汁中所含营养物质被人体细胞利用,同时细胞产生的最终代谢产物主要排泄途径是经e的______滤过作用和f______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A.瞳孔是光进入眼睛的通道,当你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的时候,瞳孔会变大,因为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小,进入的光线少,可以保护眼睛不会被晒伤,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睛。刚从黑暗的山洞中出来,人的瞳孔会缩小,A正确。
B.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由远眺为看书时,晶状体睫状体由舒张变收缩,晶状体由小变大。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B正确。
C.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C错误。
D.大脑皮层上有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人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形成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D正确。
故选C。
2.C
视觉的形成过程:
【详解】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所以,同学们阅读试卷时,图文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
故选C。
3.C
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耳的结构中,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它们分别有收集声波和传送声波的作用;中耳由鼓膜、鼓室和听小骨组成,鼓膜的作用是当声波传送来时产生振动,鼓室内主要有三块听小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振动传导到内耳;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管腔,三部分管腔分布有相应的感受器,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详解】
A.鼓膜能够将声波的刺激转化为机械振动,A正确。
B.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中的耳蜗,B正确。
C.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觉是在大脑皮质的听觉中枢产生的,C错误。
D.长期使用耳机可能会损伤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D正确。
故选C。
熟知耳各部分的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C
程序流程图是用规定的符号描述一个专用程序中所需要的各项操作或判断的图示。用在生物学知识的归纳上,起到直观、易于理解的效果。
【详解】
A.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故可用流程图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内耳→听觉神经→大脑,A不符合题意。
B.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外界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视觉神经→大脑→视觉,B不符合题意。
C.当血液流经肾小球的和肾小囊壁时,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会血液,而剩下的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就形成了尿液。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尿液,C符合题意。
D.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故用流程图可表示为: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防止击穿鼓膜。
【详解】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口香糖或将口微微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防鼓膜受损,故选B。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保护鼓膜的措施及原因。
6.D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
当人体处在寒冷的环境中的时候,骨骼肌战栗(寒颤),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故选D。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7.A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读书写字时眼与书的距离保持在33cm左右,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钆;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
【详解】
A.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次不超过30分钟,可以预防近视,A符合题意。
BCD. 边走路边看书、坐姿和提笔姿势很随便、近视了带度数不合适的眼镜,既不利于眼睛健康,又不安全,容易导致近视,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如图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咽鼓管,连通鼓室和鼻咽部;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听神经,将耳蜗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图中的①耳郭,②耳蜗,③咽鼓管。
【详解】
A.前庭和半规管与人的听觉无关,但它们与人的位置觉有关,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维持身体平衡;有些人的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头晕、恶心等,这就是平时所说的晕车、晕船的原因,A符合题意。
B.①耳郭可以更好地收集声波,B不符合题意。
C.若突然暴露在极强的噪音下,鼓膜可能会破裂,C不符合题意。
D.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③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B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所形成的的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
【详解】
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看书或沉迷于手机游戏会导致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就是近视。可见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容易引起眼球某结构凸度过大导致近视,手机发出的蓝光还会损伤眼球成像的部位,与此相关的两个结构分别是晶状体和视网膜,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
【详解】
A.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A错误。
B.晶状体像双凸透镜,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B错误。
C.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剌激并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D错误。
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D
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一要: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在33厘米左右;二要: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远眺几分钟;三要: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一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二不看: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三不看:不躺卧看书;四不看:不走路看书。
【详解】
A.长时间玩手机可以使长期处于收缩状态的睫状体不能舒张,致使晶状体的曲度变大,长期会造成近视,A错误。
B.喜欢近距离地看电视,且特别喜欢看不断闪烁的动画片都可以导致近视眼的发生,B错误。
C.长期躺着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C错误。
D.连续用眼1小时,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可以使睫状体舒张,达到预防近视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12.D
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管腔,三部分管腔分布有相应的感受器,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
【详解】
A.内耳分为耳蜗、前庭和半规管三部分,A正确。
B.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可见,接受声音的听觉感受器在耳蜗内,B正确。
C.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与身体的平衡有关,C正确。
D.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前庭和半规管里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头部位置变化,D错误。
故选D。
13.B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详解】
A.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原状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错误。
B.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曲度变减小,正确。
C.在眼球的结构中,瞳孔是光线进出的通道。当外界光线增强时,瞳孔会变小的;当外界光线减弱时,瞳孔是变大的,当人走出电影院时,由于电影院里的光线比外界光暗,眼球中的瞳孔会变小,错误。
D.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错误。
故选B。
14.D
皮肤的结构:
【详解】
A.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防止细菌的侵入,具有保护作用,A正确。
B.生发层细胞可以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皮肤有再生功能,B正确。
C.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C正确。
D.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D错误。
故选D。
15.A
【详解】
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A正确。
16.C
(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详解】
A.瞳孔是光进入眼睛的通道,当你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的时候,瞳孔会变大,因为在明亮的地方,瞳孔小,进入的光线少,可以保护眼睛不会被晒伤,在黑暗的地方,瞳孔变大可以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睛。刚从黑暗的山洞中出来,人的瞳孔会缩小,A正确。
B.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远物时,正好相反。因此由远眺为看书时,晶状体睫状体由舒张变收缩,晶状体由小变大。与远眺相比,近距离看书时晶状体曲度更大,B正确。
C.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C错误。
D.大脑皮层上有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人的视觉和听觉分别形成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D正确。
故选C。
17.(1) 6 D 大脑皮层
(2)晶状体
(3)咽鼓管
题图一中,1外耳道,2鼓膜,3听小骨,4半规管,5听神经,6耳蜗,7咽鼓管。
题图二中,A瞳孔,B角膜,C玻璃体,D视网膜,E视神经,F晶状体。
(1)
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6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D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
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增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3)
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18.(1)视觉
(2) F晶状体 视网膜 E视神经
(3)曲度过大
(4)带凹透镜
(1)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2)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
视觉器官是人和动物利用光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故在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大部分来自于视觉。
(2)
“红灯”的灯光进入眼球,经过题图中F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D视网膜上形成物像,D中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E视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3)
近视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所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用蜡烛、火柴、凸度不同的两个双凸透镜、白纸板等进行探究近视形成或原因的模拟实验。当用一个凸透镜并在白板上观察到一个清晰的物像时,换用一个凸度较大的凸透镜,白纸板上物像会变得模糊不清;若将白纸板向凸透镜慢慢移动,则白板上物像会再次变清晰。这个模拟实验,可以说明眼球的晶状体曲度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4)
近视眼是指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物体。因此,要想像成在视网膜上,即需要让原来的光线发散一些,故带凹透镜来矫正。
19.(1) 4晶状体 6视网膜
(2)F
(3) D ① 肺循环
(4) 肾小球 肾小管
(1)图甲中,1是虹膜,2是角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巩膜,6是视网膜,7是视神经,8是玻璃体;图乙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右心室,④是左心室,⑤是肺动脉,⑥是肺静脉,⑦是主动脉,⑧是上、下腔静脉。
(2)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1)
粿汁和生菜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4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6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2)
人体中,不直接接触食物的消化腺有A肝脏和F胰腺,其中能分泌消化液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消化的只有F胰腺,A肝脏不含有消化酶。
(3)
人体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淀粉被消化的葡萄糖能被D小肠吸收进入血液,流入⑧上、下腔静脉血液,随着血液循环流动,最先到达心脏的①是右心房。随后血液沿着③右心室→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⑥肺静脉→②左心房的途径流动被称为肺循环。
(4)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粿汁中所含营养物质被人体细胞利用,同时细胞产生的最终代谢产物主要排泄途径是经e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f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排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