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5-02 08:1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七年级上下册 4.7.1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单选题
1.为了保证同学们在教室里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下列方案不合理的是( )
A.下课后擦黑板防粉笔灰污染 B.关上窗户避免灰尘进入
C.在教室里摆放绿色植物 D.勤打扫教室和周围的环境
2.下列图标中代表“可回收垃圾”的是
A. B. C. D.
3.为深人打好固废治理战,加强固体废物领域环境监管,《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5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垃圾也要进行分类回收,请问食物中不能吃的鱼骨头属于(  )
A.干垃圾 B.有害垃圾 C.湿垃圾 D.可回收物
4.2021年5月9日云南大理大沙坝山发生山火,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 B.动物栖息地减少 C.影响自然界碳-氧平衡 D.生物多样性减少
5.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下列关于农作物秸秆的处理,不符合生态农业模式的是
A.用于沼气发酵或饲养牲畜 B.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材料
C.在农田就地焚烧 D.粉碎埋入田中,作为肥料
6.分析下列几种生态类型,其中不属于生态农业的是(  )
A.多施化肥的种子田 B.稻鸭共生的水稻田
C.林下养鸡的果林场 D.蚕沙养鱼的桑基鱼塘
7.下列措施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一氧平衡的是
A.绿色出行 B.开发清洁能源
C.植树造林 D.焚烧垃圾
8.过去50年中,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平均气温飚升5℃之高。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氟利昂 D.氮气
9.由于人类的活动,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有所提高,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10.为保护长江生物种群资源,维持长江整体生态平衡,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长江全面禁捕的意义不包括( )
A.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B.有利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C.有利于开发长江干流及支流生态旅游
D.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保护自然资源
11.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B.环境监测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
C.远海鱼类的过度捕捞对环境无影响
D.应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
1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不符合此理念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C.绿化造林,净化空气 D.围湖造田,扩展用地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下做法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
A.扩大绿化 B.垃圾分类 C.低碳出行 D.过度放牧
14.造成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低碳生活”能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能源从而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用餐时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 B.晚上习惯于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
C.每天上学由家长开车接送 D.节约用纸,少用纸巾,保护森林
15.垃圾分类是破解“垃圾围城”、推动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必然举措,需要人人行动起来请将①过期药品;②剩菜剩饭;③尘土碎屑;④矿泉水瓶,从左至右放人图中垃圾桶内,正确的排序为(  )
A.④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②
16.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在加重。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雾霾天气的形成与过度不当燃烧、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B.支气管与肺泡不能清除雾霾中的微小颗粒物
C.鼻腔内黏膜分泌的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
D.用鼻呼吸,鼻毛能阻止雾霾中的所有颗粒物进入人体
二、综合题
17.现在,生物圈正受到碳氧平衡失调(温室效应)的威胁。要控制温室效应,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________。
(2)________。
18.综合应用:人类活动使环境恶化的问题特别需要我们关注。环境污染是一场无声的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人们日益淡泊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环境的肆意破坏,致使我们居住的家园绿化越来越少,垃圾越来越多,污染越来越严重。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是我们的共同义务。
(1)你生活的社区或你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至少答两点)_____。
(2)在保护生物圈的活动中,你能做什么?说说你的做法或打算(至少答两点)_____。
19.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
(1)煤炭、石油、天燃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_____并释放出______气体。绿色植物可以通过______作用吸收燃烧释放的气体。
(2)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会对人体的______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燃料的燃烧以及其它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尘埃等。另外,室内的空气污染并不亚于室外,人体的许多疾病都与室内的空气污染有关。
【详解】
A.教室内由于学生较多,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粉笔末、灰尘等都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为了防止粉笔灰的污染,值日生应该在下课后擦黑板,A不符合题意。
B.关闭门窗,外界的新鲜空气无法进入,教室内的一些有害气体或是粉尘无法散发到室外,会影响教室内的空气质量,因此,关上窗户避免灰尘进入,是不合理的,B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可以阻泄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性污染物;能够分泌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所以绿化校园的环境,可以起到保持空气清新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勤打扫教室和周围的环境,是环境美化、净化,保证同学们在教室内外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垃圾分类的图标。A代表可回收垃圾,B代表厨余垃圾,C代表有害垃圾,D代表其他垃圾。
【详解】
由分析可知,代表“可回收垃圾”的是A。
故选A。
3.C
环境的保护在现如今的社会越来越重要,垃圾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提倡垃圾分类,不同的垃圾应该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内,我们国家现在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合理的投放垃圾能够有效的保护环境。
【详解】
A.其他垃圾(干垃圾)主要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A不符合题意。
B.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进行特殊处理,B不符合题意。
C.厨余垃圾(湿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约0.3吨有机肥料,C符合题意。
D.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纺织物五大类。废纸主要包括报纸、期刊、图书、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纸盒等等,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食物之源;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所有生物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和能量来源。
【详解】
A.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森林大面积减少会造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弱,A符合题意。
B.森林大面积减少,动物由于失去栖息地和食物,种类和数量也减少,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能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森林大面积减少,会影响自然界碳 氧平衡,C不符合题意。
D.森林大面积减少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秸秆可以作饲料,发酵能够生成甲烷,也可用作造纸的原料;秸秆燃烧能生成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污染环境。
【详解】
A.沼气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用于烧饭和照明,或饲喂牲畜后再作肥料,A正确。
B.秸秆可作造纸的原料,B正确。
C.秸秆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了大气,C错误。
D.粉碎掩入田中,有机物缓慢分解,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D正确。
故选C。
解答本题要掌握废物的再利用和环境污染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A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详解】
A.多施化肥的种子田是农田人工生态系统,不属于生态农业,A符合题意。
BCD.稻鸭共生的水稻田、林下养鸡的果林场、蚕沙养鱼的桑基鱼塘都符合生态农业特点,属于生态农业,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农业的特点。
7.D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
【详解】
A.绿色出行,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A不符合题意。
B.开发清洁能源,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能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C不符合题意。
D.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维持大气中碳一氧平衡,D符合题意。
故选D。
“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与之相关的考题也成为经常考查的内容。
8.A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据此解答。
【详解】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相当于给地球盖上了一层棉被,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气体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
故选A。
9.B
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详解】
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等造成的;其次人口的剧增,呼出二氧化碳增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降低了植物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能力等,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物种的灭绝与此无直接关系。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绿化草地,不践踏草坪等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故选B。
10.C
长江禁捕制度的落实,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渔民的保护意识,对于渔民而言,要促进渔民的就业转型。同时应加强禁渔制度的落实和执法力度,对于非法的诸如挖石采砂等人类活动,要加大惩罚力度;其次,要加强传统渔业的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从而促进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因禁渔导致的天然捕捞量下降的问题,可以合理发展渔业资源的人工养殖。
【详解】
A.长江全面禁捕的意义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正确。
B.长江全面禁捕的意义是有利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B正确。
C.长江全面禁捕与开发长江干流及支流生态旅游关系不大,C错误。
D.长江全面禁捕有利于修复长江生态、保护自然资源,D正确。
故选C。
11.C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据此答题。
【详解】
A.生物圈是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我们要好好保护,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正确。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了解生物圈的情况,是保护生物圈的前提之一,正确。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可能导致海水和海地生物受污染,人类食用后会影响健康,过度捕捞鱼类,会导致海底生物多样性减少,错误。
D.实行新旧动能转化,改善能源结构,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可行,利于美化环境,正确。
故选C。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概念,明确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12.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详解】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A正确。
B.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
C.绿化造林,净化空气,有利于环境保护,C正确。
D.围湖造田,扩展用地,破坏生态系统,不利于保护环境,D错误。
故选D。
13.D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扩大绿化,可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好,A不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回收,利于资源的再利用,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不符合题意。
C.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减少环境污染,利于共建绿水青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不符合题意。
D.过度放牧,会使草原荒漠化,不利于环境保护,D符合题意。
故选D。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4.D
“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
【详解】
A.用餐时习惯使用一次性筷子、餐盒,不但浪费制造中的能量消耗。同时从原料上,多伐树木,不利于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不符合“低碳”生活,A不符合题意。
B.白炽灯和节能灯消耗的都是电能,电能大部分来源火力发电,所以习惯于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浪费能源,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B不符合题意;
C.开车虽然节省时间,但消耗大量化学燃料,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生活。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则是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C不符合题意。
D.使用纸会消耗掉大量的木材,浪费制造中的能量。所以节约用纸,少用纸巾,保护森林节约制造中的能量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符合“低碳”生活,D符合题意。
故选D。
15.D
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
【详解】
①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②剩菜剩饭是属于厨余垃圾,③尘土属于其他害垃圾,④矿泉水瓶是可回收垃圾。从左至右放入图中垃圾桶内,正确的排序为④矿泉水瓶,③尘土碎屑,①过期药品,②剩菜剩饭。
故选D。
16.D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越来越多,雾霾天气对人会造成危害。
【详解】
A.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的燃烧活动,从工业生产燃煤、汽车尾气、烧秸杆,都会产生,A不符合题意。
B.雾霾天气时,空气中漂浮着粉尘、烟尘,可能悬浮在雾气中,人们每次呼吸,往肺部深处吸入大约50万个微粒,可是在受到污染的空气中,吸入的微粒可能比这多百倍。而支气管与肺泡不能有效清除雾霾中的微小颗粒物,B不符合题意。
C.鼻腔内黏膜分泌的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C不符合题意。
D.雾霾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虽然鼻毛可以阻挡一部分可吸入颗粒物,但是气态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却无能为力,D符合题意。
故选D。
17.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保护植被
生物圈中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下列数种:水蒸气( H2O )、臭氧( 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
【详解】
生物圈正受到碳氧平衡失调(温室效应)的威胁,温室效应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加造成的。要控制温室效应,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18. 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焚烧垃圾,倾倒生活污水 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宣传垃圾分类放置的好处,爱护花草,绿化环境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①乱砍滥伐;②乱捕滥杀;③生物入侵;④环境污染。
【详解】
(1)生活的社区中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有: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焚烧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砍伐森林、燃烧大量煤炭等。
(2)在保护生物圈的活动中,我要积极宣传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宣传垃圾分类放置的好处,对于废旧电池,则应当及时回收,集中进行安全处理,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爱护花草,力所能及的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熟记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保护生物圈的意义。
19. 氧气 二氧化碳 光合 呼吸 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低碳生活”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方法,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详解】
(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并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2)吸烟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经常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气管炎、咽炎等,还会诱发肺癌,据统计,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因此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