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上下册 4.7.2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一、单选题
1.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在“争做环保小达人”的活动中,下列做法不当的是( )
A.小东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投放到“其他垃圾”桶里
B.小南将废纸、饮料瓶等收集起来送往垃圾回收站
C.小西进快餐店吃饭时,从不用一次性碗筷
D.实校要求各班用一次性塑料袋扔垃圾,小北觉得不环保,向校长提出合理化建议
2.国家提倡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把大气污染治理写入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三五”规划中强调环保举措,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决心和意志。下列关于环境污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讲究个人卫生就可以预防环境污染
B.尽量乘坐公交车可减少大气污染
C.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会加重水污染
D.探寻清洁能源,减轻环境污染
3.影响家居环境的有害物质及产生来源描述正确的是( )
A.建筑材料中混凝土、石材、地砖、瓷砖等都能产生一定的放射性物质苯
B.室内装饰用的油漆、胶合板、内墙涂料等材料均含有的有毒物质是氨气
C.厨房内常见的污染物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
D.北方地区冬季施工加入的防冻剂会慢慢渗出的有毒气体是甲醛
4.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其危害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使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
③台风和干旱更频繁;④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多种生物的灭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住宅装修完毕,室内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苯、甲醛、氡等有害气体,除去这些有害的气体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关闭门窗,放大量的茶叶 B.关闭门窗,放大量的醋
C.喷空气清新剂 D.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6.前一段时间晚上,游客在望海寺海面目睹了美丽的荧光海浪,十分开心!但是,对于我市环保专家来说,这是非常不好的信号,背后潜伏着危机,这正是所说的“赤潮”。下列有关形成赤潮污染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赤潮污染是天然奇观,自然形成 B.人类向海洋排放了过多化肥和有机污染物
C.是渔民乱捕乱捞,大量捕鱼造成的 D.大量游客下海游冰,污染了海水
7.世界人口的增长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恶化,酸雨就是空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标志。下列关于酸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可形成酸雨 B.pH小于6.5的雨水被称为酸雨
C.酸雨能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农作物的生长 D.酸雨能腐蚀建筑物和雕塑
8.环境污染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
B.重金属污染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C.温室效应主要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有关
D.酸雨是工厂排放的烟雾造成的,与机动车排放尾气无关
9.酸雨有“空中死神”之称,下列有关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酸雨可以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B.酸雨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从而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大力植树造林
D.酸雨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严重时使植物死亡
10.下列做法中,会对我们县城的河流造成破坏的是( )
A.禁止向河中排放废水
B.禁止向河中倒入生活垃圾
C.提倡在河的两岸植树造林
D.提倡在河中养殖一些外来物种提高经济效益
11.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把每天产生的废纸投入下面贴有不同标识的哪个垃圾桶( )
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有害垃圾 D.可回收物
12.习近平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中的生产者可以直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必须禁止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C.实施围海造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D.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导致酸雨现象,危害生物的发育
13.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B.应该从我做起,实行“低碳生活”
C.大量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D.温室效应是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过多导致的
14.在“模拟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下列不合理的是( )
A.可以用醋酸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
B.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以比较差异
C.可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
D.对一组实验结果详细分析后即可得出结论
15.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酸雨 ②潮汐 ③赤潮 ④水俣病 ⑤大脖子病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⑤ D.③⑤
二、填空题
16.pH小于_____的雨水属于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________物质造成的。
17.海水污染导致________ ,在一定条件下,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叫做________ .
18.近年来,我国东海多次发生赤潮,给东海的渔场、海水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产生赤潮的原因是 ( )
三、综合题
19.图中的曲线表示1960~1990年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温度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3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________趋势。这些二氧化碳来源于各种生物的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温度几乎在持续________,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叫作______________。它最终造成世界各地农作物__________和多种生物________。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云南省镇雄县某地炼制硫磺,排出大量含二氧化硫等的废气,以致常降酸雨,庄家被毁,居民外流。
材料二:某地一场较大范围的酸雨,植物叶面遭腐蚀,产生大量斑点而坏死,同时还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西瓜大面积绝产,并造成一些树木死亡,损失惨重。
材料三: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一中常见气体。人类目前由于过度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形成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1)根据材料一,说明造成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酸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哪些不利影响。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温室效应的影响?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如今我国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详解】
A.餐厨垃圾,是指生活中产生的易腐烂、易变质发臭的废弃物。主要类别包括菜头菜尾、肉蛋食品、瓜果皮核、剩菜剩饭、碎骨汤渣、糖果糕点、宠物饲料、水培植物等,厨余垃圾投放到“厨余垃圾”桶里,A错误。
B.废纸、饮料瓶等属于可回收垃圾,因此应该收集起来送往垃圾回收站,B正确。
CD.一次性餐具塑料餐具和垃圾袋是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塑料制品,具有毒性较低、熔点较高、可塑性强、生产简便等特点,成为制造价格便宜、随用随弃的一次性餐盒的极佳材料。然而,一次性塑料袋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还会产生多种副作用构成对人体的直接污染和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一次性发泡餐具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属臭氧层消耗物质的发泡剂,从而危及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CD正确。
故选A。
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垃圾的分类。
2.A
人类活动过程中,向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环境排入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等污染物,当数量和浓度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可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现象,叫做环境污染。
【详解】
A.预防环境污染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只是讲究个人卫生,A错误。
B.车辆可以引起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乘坐公交车可减少大气污染,B正确。
C.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故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会加重水污染,C正确。
D.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探寻清洁能源,替代现有的化石能源,可减轻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A。
3.C
居室环境中厨房是主要的污染源,其污染主要来自:煤等燃料燃烧所产生颗粒物的和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食用油等高温时产生的有害物(如苯并芘)及炉火致空气中产生的氮氧化物等.所以厨房更应注意通风,以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详解】
A.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土壤、硅酸盐、花岗石、大理石等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的天然石材中含量较高,建筑材料中混凝土、石材、地砖、瓷砖等都能产生一定的放射性物质苯,A错误。
B.室内装饰用的油漆、胶合板、内墙涂料等材料均含有的有毒物质是甲醛,B错误。
C.厨房油烟中常见的污染物有苯并芘、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C正确。
D.北方地区冬季施工加入了防冻剂,就会慢慢渗出有毒的氨气,D错误。
故选C。
4.D
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CO2等气体,增强了大气对红外线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而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
【详解】
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氟利昂等,水蒸气、氢气、氧气不具有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危害: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台风和干旱更频繁,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破坏生态平衡,损害人体健康等。最终导致世界各地农作物减产和各种生物灭绝。
故选D。
此题考查大气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物质,了解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与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D
本题考查室内空气污染除甲醛的方法。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气体,略重于空气,易溶于水,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
【详解】
甲醛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污染源多,污染浓度也较高。甲醛是室内装修污染的常见类型,室内装修污染比例较大。甲醛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长时间暴露在甲醛中时,人体皮肤可能会发生皮炎,如果经常吸入,可能会导致人体中毒。在装修中有些劣质不符合要求的人造板粘合剂会使用大量的甲醛。
茶叶不能吸收甲醛;甲醛不溶于醋;空气清新剂是由乙醇、香精、去离子水等成分组成,通过散发香味来掩盖异味,减轻人们对异味不舒服的感觉的一种气雾或喷雾。所以以上方法均不能除去甲醛,只有开窗通风才能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故选D。
6.B
赤潮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由于这些藻类多呈红褐色,所以称为"赤潮"。海洋赤潮的发生不但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对海洋沿岸的水产养殖以及食用海产品的人都有直接的危害。
【详解】
赤潮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突然增加,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浮游藻类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繁殖,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赤潮形成的原因。
7.B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详解】
A.大量燃烧煤和石油,释放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在空气中会进一步氧化,并最终形成酸雨,正确。
B.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被称为酸雨,错误。
C.酸雨能影响种子的萌发和农作物的生长,正确。
D.酸雨会刺激人的眼睛和呼吸道,腐蚀建筑物和雕塑等,正确。
故选B。
掌握对酸雨的成因、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及防治是本题解题关键。
8.D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
【详解】
AB.与酸雨一样,其他的环境污染也会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造成危害。例如,排入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接触人体,可能会增加基因突变概率,诱发癌症。水土中很多重金属污染物,如汞、镉、砷,在生物的体内不能被分解,无法排出,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逐级积累,这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AB正确。
C.温室效应主要与二氧化碳气体有关,C正确。
D.酸雨中含有多种有机酸、无机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而生成的。酸雨的形成不仅与工厂排放的烟雾有关,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D错误。
故选D。
解此题的关键是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
9.C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表现。当大气受到污染时,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浓度增高,溶于雨雪中生成亚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低谓之酸雨。
【详解】
A.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酸雨可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故A正确。
B.酸雨还可以使河流和湖泊酸化,使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故B正确。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的是通过安装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的污染物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污染物的工作,故C错误。
D.酸雨还可以直接危害植物的芽和叶,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严重时使成片的植物死亡,故D正确。
故选C。
10.D
题目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应保护生物的家园,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
A.禁止向河中排放废水,能防止河流污染,不会造成破坏,错误。
B.禁止向河中倒入生活垃圾,能防止河流污染,不会造成破坏,错误。
C.在河的两岸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坚固河堤,同时树木还能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错误。
D.引进外来物种,可能造成河流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故正确。
故选D。
11.D
生活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主要有废纸、塑料瓶、啤酒瓶、废铁、易拉罐等,它们主要是由树木、塑料、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的。
【详解】
A.厨余垃圾指厨余垃圾是有机垃圾的一种,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A不符合题意。
B.其他垃圾,就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B不符合题意。
C.有害垃圾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垃圾,C不符合题意。
D.废纸有重复利用的价值,属于可回收垃圾,观察图示可知D为可回收物垃圾箱,故废纸应投入D垃圾箱,D符合题意。
故选D。
12.A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生产者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而消费者只能利用生产者光合作用合成的含碳有机物,A正确。
B.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B错误。
C.围海造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破坏了生物圈,C错误。
D.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过高会导致酸雨现象,D错误。
故选A。
13.D
全球性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的原因。能源需求增大,二氧化碳的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我们要尽量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降低能源需求。分析答题。
【详解】
A.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温室效应,这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导致全球温度升高,故A正确。
B.“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所以应该从我做起,实行“低碳生活”,故B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大量植树造林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故C正确。
D.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氧化硫引起酸雨,故D错误。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温室效应的概念。
14.D
本题考查探究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
【详解】
A.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一般用醋酸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A正确。
B.我们所做的实验一般为对照实验,那么就要求对照实验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以比较差异。B正确。
C.可以通过喷洒清水和模拟酸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来判断酸雨是否对植物有影响,C正确。
D.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对照试验往往要设置重复组,进行多次试验,D错误。
故选D。
理解掌握对照试验的设计要求。
15.C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以上名词大多是我们在生活中、媒体上或资料上见得到的,应对它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
【详解】
①酸雨是指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②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③赤潮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现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出现称为赤潮;④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水俣病”于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⑤大脖子病是由于人体内缺碘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综上所述潮汐和大脖子病与环境污染无关。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6. 5.6 酸性
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详解】
酸雨主要是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含硫量很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17. 富营养化 赤潮
【详解】
富营养化是指海水中的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含氮、含磷的无机盐大量增多造成的。大量的生活污水(含氮、磷)和含有大量有机物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海,海洋中的磷、氮等营养盐和铁、锰等微量元素及一些有机化合物迅速增加,这时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过多的营养物质会使海水里藻类植物营养过盛疯狂的生长,出现赤潮现象。
18.工业和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海洋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详解】
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含氮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人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知道赤潮形成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9. 上升 呼吸作用 燃料的使用 升高 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 温室效应 减产 灭绝
【详解】
温室效应,就是太阳的短波辐射可以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从图中看出3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这些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2)从图中看出温度几乎在持续升高,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特别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由于温室效应,地球的平均气温不断上升,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逐渐上升,一些地区的台风更加频繁,还有一些地区则更加干旱,它最终造成世界各地的农作物大量减产和多种生物的加剧灭绝。
20. 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酸雨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①开发不产生温室效应的新能源;②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③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材料一是告诉我们二氧化硫的来源;材料二是说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材料三是过度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详解】
(1)由材料一可知炼制硫磺,排出大量含二氧化硫等的废气,以致常降酸雨使该地区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直接原因是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2)由材料二可知酸雨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危害植物的叶,毒害植物,使植物死亡。
(3)由材料三可知过度使用煤和石油,以及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因此可以:①开发不产生温室效应的新能源;②开发节能技术,节约能源;③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分析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