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21: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激趣导入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今天,这些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常常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会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未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走出这样的误区呢?让我们来听听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是怎么说的?
目标导航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 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 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 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 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 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 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1、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2、一个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4、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
5、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许多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并不长,而接连出成果,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事业心。
丁肇中名言
背景链接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四个月,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热烈的反响。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
文体知识回顾
议论文考点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文体知识小练习
1、议论文三要素: 、 、 。
2、论据的类型: 、 。
3、常见论证方法: 、 、
、 、 。
4、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点
论据
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引论
本论
结论
5、一篇议论文,常常在引论部分______________,在本论部分______________,在结论部分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释题目
整体感知
1、积累词语
丁肇zhào中
彷páng徨huáng 华裔yì
怡 yí情
缅怀miǎn huái
2、学习词语
瞭望:登高远望。
缅怀:指远怀;追念;怀念。
探察:探听查看。
探讨:探究讨论。
检讨: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者自我批评,也指查看或搜检。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激变:急剧变化。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措:安置,处理。
整体感知
3.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探究一
(阅读第1、2、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
合作探究二
(阅读第3~12自然段)
1.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
正面事例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正面事例
2、《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6、作者说“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请从科学史上选举事例来进行说明。
物理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斯多德的物体下滑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做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
7、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应怎样改变?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8、课文中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讨论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进
符合实际。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要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我们要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合作探究三
速读全文,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征文活动的主题是“情系中华”,丁肇中写了《怀念》一文,深切怀念了自己的父亲,借此表达了对祖国和故土的思念。在颁奖会上,他谈起自己父亲,并由父亲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自己则受中西方两种教育,自然地过渡到谈中国学生谈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话题。由于演讲者是科学家,而且深受中西方教育,深知二者差异,所以他谈教育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在具体分析中,演讲者先讲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并举了明代理论家王阳明的例子;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谈完“格物致知”的精神后,演讲者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3、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我们一般写议论文时,不太可能举自己的经验为证,但这里的情况不太一样。一来这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二来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品味语言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课堂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