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盖塔拉洼地,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最低处海拔-133 m。近年来,为发展渔业生产,人们通过挖掘隧道,采用中国专利技术的高速输水管道系统,实现无动力引入地中海海水;并利用下沉式网箱养殖方式,在洼地成功建立了“沙漠渔场”。目前,该区的“沙漠鱼”不仅解决了本国的水产品产量不能自足问题,而且已经销售到非洲其他国家。根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建造“沙漠渔场”的过程中,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B.减少水分蒸发
C.防止引水过程中下渗损耗 D.降低沙尘淤积河道
2.下沉式网箱养殖能控制箱体在水中的深度,该技术主要目的是( )
A.减少污染,保证活鱼品质 B.控制活鱼活动范围,便于捕捞
C.调节活鱼生存环境的水温 D.增加水箱内的含氧量
3.随着“沙漠渔场”的出现,洼地环境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周围土地盐碱化加剧 B.绿洲农业供水量增加
C.沙漠地区降水量大幅增加 D.地下水的盐度大幅下降
土壤有机碳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地表动植物残体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与土壤颗粒结合的化合物,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是影响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下图示意豫东平原黄河泥沙影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黄泛指黄河泛滥区,故道指黄河古河道,其他指除黄泛和故道以外的黄河泥沙影响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 )
A.黄泛区土壤最肥沃 B.其他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幅最大
C.故道土壤颗粒最大 D.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相同
5.黄泛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颗粒 B.土层深度 C.农业耕作 D.泥沙沉积
6.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是( )
A.合理使用化肥 B.实施免耕技术 C.推广秸秆还田 D.改变耕作制度
分布于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多,保肥、保水性强,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1示意东北平原黑土的分布,图2示意东北平原黑土厚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 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8.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 )
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 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
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 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土壤有机碳浓度是指单位质量土壤中有机质所含碳元案的质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和水分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分解。下图示意祁连山中段森林草原带(海拔3000米附近)南坡和北坡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
9.下列关于祁连山南坡、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B.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增大
C.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小于南坡
D.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低于南坡
10.同一土层深度,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比南坡大的原因是北坡( )
A.热量条件好,植被茂盛 B.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段益高
C.蒸发强,植被少 D.微生物分解旺盛,有机质积累多
11.下列推测同一坡面土壤有机碳浓度较高的部位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
A.沟谷,水分汇聚,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 B.坡脚,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茂盛
C.坡肩,热量充足,植被覆盖度高 D.坡脚,温度低,有机质分解缓慢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其含量与气候、植被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下图示意我国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0~10厘米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层深度 B.降水 C.海拔 D.人类活动
13.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若草地开垦为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会发生明显变化。推断该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对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
A.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 B.减弱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
C.全球气候变暖加剧 D.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
仿生态水晶球盆景不是一般的盆景,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在玻璃球的底部,铺着木炭、土壤和砂石各层,再种上不同种类的微型植物,在种好植物之后,就要浇水,以使植物能够扎根土壤。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关于铺设木炭层、土壤层和砂石层的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砂石层为植物提供养分 B.木炭层吸水保湿
C.土壤层吸附污染物 D.木炭层保持良好的透气性
15.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是
A.较封闭的球形玻璃盆 B.砂石层 C.疏松的土壤层 D.木炭层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甲、乙、丙淋溶层厚度的影响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气候 D.河流
17.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I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I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0%,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为“某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19.据图可知,该土壤( )
A.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有机质含量较高,肥沃
C.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属于理想土壤
土壤容重可以反映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程度,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说明土壤发育良好,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渗透。下图示意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植被对不同深度土壤容重改良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0.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 )
A.裸沙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B.狗尾草草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C.樟子松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D.柠条林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
21.影响图中土壤容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多少 B.根系特征
C.沙丘朝向 D.气温高低
22.对土壤改良作用最好的是( )
A.裸沙地 B.狗尾草 C.樟子松 D.柠条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下列各题。
2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2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诱发部分区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土壤环境质量改变,影响区域生态恢复和农业发展。下图示意2011~2018年间受损点(受地质灾害破坏)和对照点(未受灾害破坏)的土壤理化指标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受损点的土壤
A.肥力提高 B.湿度增大 C.更易风化 D.趋于板结
26.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
A.降水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27.为修复受损地的土壤,首先要
A.植树造林种草 B.增施有机肥料 C.改变土体结构 D.增加土壤水分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28.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黑土 B.红壤 C.水稻土 D.寒漠土
29.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的沉积作用 B.风力的侵蚀作用
C.苔藓类生物活动 D.高等植物的生长
二、填空题
30.依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d为莫霍界面,飞机平稳飞行时应该与____曲线最为接近。ab之间为____层,该层____问题严重,ba层气温变化特征是____。
(2)若ba层____产生,对(1)题中a线以上的大气层有强烈的影响(极光),那么cd层是____,对应的太阳活动是____,周期是____。
(3)若该区域位于干旱地区的土壤层,需要土壤层具有减少水分渗漏覆一层黏土,也需要减少水分蒸发的作用而覆一层沙土,生长植物需要有机土层,那么黏土层应该为图中____之间(填字母,下同),沙土层应该为图中____之间。
3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2.观察土壤的内容:
(1)土壤颜色:____: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低山丘陵地区。黄土: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紫色土: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黑土:分布在我国东北平原。
(2)土壤质地:
土壤类型 特点
____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____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①森林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②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三、综合题
3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m之间,以耐寒矮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土壤理化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
(1)据图说出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简述长白山西坡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分析长白山西坡苔原带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
3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发挥土壤的功能是解决城市“看海”问题的主要突破口之一。而土壤功能的发挥与土壤厚度、孔隙度及含水量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从美国兴起的“雨水花园”(下图)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效果显著。
(1)简述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与土壤蓄水量的关系。
(2)分别阐述树皮覆盖层及砂层的主要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C
3.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盖塔拉洼地的“沙漠渔场”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根据题意,盖塔拉洼地位于埃及西北部的沙漠里,蒸发量大。通过挖掘隧道的形式引水,会增加工程建设成本,A项错误。挖掘隧道引水可以有效的减少引水过程中的蒸发量,B项正确。挖掘隧道引水可能会减少引水过程中下渗的损耗,但要根据途中具体的地质分析,所以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C项错误。不挖掘隧道直接引水可能会有沙尘淤积河道,但沙尘出现的时间和次数不固定,且产生的影响无法估计,所以并不是主要考虑的问题,D项错误。故选B。
2.将鱼通过下沉式网箱养殖,来控制箱体在水中的深度,还在同一水体中,并不能够减少污染,保证活鱼品质,A项错误。要想控制活鱼的活动范围,直接用大型网箱或者挖掘鱼塘,不必利用能够下沉合适深度的下沉式网箱,B项错误。调节网箱在水体中的深度,是为了控制活鱼在生存环境中的水温,保证鱼的存活率,C项正确。下沉式网箱并不能够改变水体中的含氧量,D项错误。故选C。
3.
“沙漠渔场”的出现,使得当地水体增加,且是海洋水体,当地下渗量增加,地下水量变多,再加上当地蒸发强烈,容易导致周围土地的盐碱化加剧,A项正确。该处的水体并非用于绿洲农业,B项错误。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并不会因此大幅度增加,只会增加蒸发量,使得降水量可能会有小的增多,C项错误。由于主要是引地中海的海水,地下水的盐度会大幅度上升,D项错误。故选A。
【点睛】
盖塔拉洼地的“沙漠渔场”挖掘隧道引水与我国新疆的坎儿井有些类似,都是为了减少引水过程中蒸发损耗。
4.B
5.D
6.C
【解析】
4.
读图可知,有机碳含量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A错误。有机碳垂直变幅为:其他区>故道区>黄泛区,B正确。受黄河泛滥影响,黄泛区的土壤颗粒最大,C错误。读图可知,三个区土壤有机碳垂直变速不同,D错误。故选B。
5.
从材料中可知,黄河泥沙是黄河下游陆地地貌类型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沉积和农业耕作改变了地表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水平。黄泛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小,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沉积层厚度薄,黄河泥沙沉积是主要因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
由材料可知,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其有机碳含量,C项正确。合理使用化肥、实施免耕技术、改变耕作制度对提高黄泛区和故道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起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
看清楚图例,分析不同区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及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C
8.A
【解析】
【分析】
7.
材料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结合图2图表信息可知,黑土厚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为人类过度开垦、不合理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所引起,C符合题意;微生物分解活跃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A错误;东北地区纬度高病虫害较少,加之黑土肥沃,农药化肥使用较少,不会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B错误;城市化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不会导致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D错误;故选C。
8.
实现秸秆还田能有效恢复土壤肥力,免耕、少耕和休耕有效降低了因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导致的土地肥力下降,A正确;发展畜牧业所需要的的牧草饲料等种植也将导致土地肥力下降,B错误;植树造林,减免大风对黑土的侵蚀,但无法恢复肥力,且未照顾经济效益,C错误;完善水利设施不能恢复土壤肥力,D错误;故选A。
【点睛】
土壤肥力恢复方式一般有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休耕和轮作等方式。
9.A
10.B
11.A
【解析】
【分析】
9.
读图可知,有机碳浓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A正确;随土壤深度增加,南、北坡有机碳浓度差值减小,B错误。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变化幅度比南坡大,浓度大于南坡,C、D错误。故选A。
10.
祁连山北坡为阴坡,太阳辐射较弱,土壤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覆盖高,产生的有机质多,且北坡气温低,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较少,土壤有机碳积累较多,所以北坡土壤有机碳浓度高于南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沟谷土层深厚,水分汇聚,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产生与积累多,坡面径流带来有机质在沟谷沉积,增加沟谷有机碳含量,所以沟谷有机碳浓度最大,A正确。坡肩处地表起伏大,水土易流失,土层薄,土壤含水分少,植被覆盖度低,有机碳浓度小,C错误。坡脚地表起伏较小,植被覆盖度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土壤有机碳也介于沟谷与坡肩之间,BD错误。故选A。
【点睛】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12.C
13.C
【解析】
12.
图示反映伊犁河谷不同植被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相关地理知识分析,山地植被类型往往取决于气候中的水热条件,而山地海拔是山地气候的主导因素。综上分析,海拔是影响伊犁河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
由题干“土壤有机碳通过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是土壤碳与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形式”可以推知,土壤有机碳的分解是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进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C正确。草地开垦为农田,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碳的分解,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A错误,B错误;南极地区臭氧空洞加剧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
土壤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包含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
14.B
15.D
【解析】
14.根据图示可知,表层为砂石,空隙较大,可以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故A项错误。最下层为木炭层,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一方面可以吸水保湿,另一方面可以吸附污染物质,故B项正确。中间层为土壤层,是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故C项错误。最下层为木炭层,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一方面可以吸水保湿,另一方面可以吸附污染物质,故D项错误。故选B。
15.土壤温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热量的收支和土壤本身的热性质。玻璃盆能够传导热量,通过吸收和损失热量对土壤的热量进行调节,故A项能调节。砂石层空隙较大,水少气多,从而能够对土壤温度产生影响,故B项能调节。疏松的土壤能够通气透水,蓄水保温,对土壤温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故C项能调节。木炭层主要是蓄水层,水分较多,而且位于底层,对土壤温度影响较小,故D项不能调节。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说法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应为D。故选D。
16.C
17.D
【解析】
【分析】
16.
从材料中可以获取信息,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气候会影响到降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
图中甲地的淋溶层最厚,降水多,位于湿润区;乙地几乎没有淋溶层,降水少,位于干旱区;丙是半干旱地区,草原多为半干旱区。与森林相比,草原地区的有机质含量相对低一些,且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因此,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丙与I,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通过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18.B
19.A
【解析】
【分析】
18.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本题设问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
19.
读图可知该土壤中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约为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35%、空气10%,与资料中的理想土壤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有机质含量低,水分含量高,故A正确,B、D错误;该土壤矿物质的颗粒大小无法判断,故C错误。故选A。
【点睛】
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0.C
21.B
22.D
【解析】
20.
裸沙地土容重随深度增加逐降低,A错。狗尾草草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B错。樟子松、柠条林地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C正确、D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
植物的根系长度越长,根系密度越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容重越低,B正确。跟降水多少、沙丘朝向和气温高低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
从图中可以看出,柠条土壤容重最低,土壤容重最小,孔隙度最大,说明土壤发育良最好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和渗透,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根据图表进行分析就可以,难度系数不大,抓住“土壤容重越小,孔隙度越大,说明土壤发育良好”关键语句。
23.C
24.B
【解析】
23.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关系不大,A错误;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风化壳逐渐加厚,但与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无关,B错误;岩石风化物即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C正确;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D错误。故答案选C项。
24.本题考查生物对土壤发育的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意识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因此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点睛】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25.D
26.C
27.C
【解析】
25.土壤容重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土壤容重越大,土壤中有机质、水分、空气等含量就越低,因此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图(1)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土壤容重明显升高,图(2)显示,与对照点相比,受损点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受损点肥力下降、湿度下降、空气减少、不易风化,受损点土壤压实度上升,因此土壤趋于板结。由此判断,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土壤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土壤的物理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大小,使得土壤中生物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因此受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理要素是植被,C符合题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对降水、地形、河流影响不大,排除A、B、D。故选C。
27.材料信息表明,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受损土壤的土壤容重明显上升,根据第1题分析可知,土壤趋于板结,此时如果首先在板结的土壤上植树造林种草、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水分,都不能起到修复土壤的明显效果,只有首先改变土体结构,增加空隙度,再通过各种方式补充有机质和水分,才能有效地修复受损地的土壤,由此判断,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
土壤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的能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土壤容重指一定体积内土壤干物质重量。土壤容重可用来估算土壤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含量,描述土壤压实度等,能够反映土壤的生产力水平。
28.A
29.C
【解析】
【分析】
28.
选项中四种土壤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南方水稻种植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枯枝落叶,高温多雨的气候会快速分解和淋失有机质,故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植被覆盖率和气候有关。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如东北地区多。故BC错,A正确;干旱严寒地区植被较少,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少,D错。所以本题选A。
29.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从而排除A、B选项。题中指出“年幼”土壤,主要指土壤发育的初期,土壤中的养分较少,肥力较低。高等植物的生长要求的肥力条件较高,难以在岩石表面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长对养分要求较不高,岩石表面及风化物中,只有少量的营养物质,只能满足苔藓类生物生长的需要,苔藓类的生物活动不仅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还可以为成土母质提供一定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所以在岩石表面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的出现是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高等植物的生长,是成熟土壤形成的标志,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所以本题选C。
【点睛】
成土过程实质上是土壤肥力形成的过程。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0.(1) b 平流层 臭氧空洞 高度升高,气温递增
(2) 太阳风 光球层 太阳黑子 11年
(3) cd ab
【解析】
【分析】
本题一图多用,涉及大气的垂直分层、太阳大气分层及太阳活动、土壤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难度虽然不大,但头绪众多,解答时应认真、仔细。
(1)
据图可知,若d为莫霍界面,则cd之间为地壳,cb之间为对流层,ab之间为平流层,飞机在平流层的底部飞行,故飞机平稳飞行时应该与b曲线最为接近。位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具有很强的吸收作用,而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地表会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因而臭氧层被誉为“生命的保护伞”,但近年来,平流层臭氧含量不断减少,因此ab(平流层)严重的问题是臭氧空洞。平流层温度变化特征为高度越高,气温越高。
(2)
据上题分析可知,(1)题中a以上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当高层大气剧烈扰动,则出现了极光,则应该是太阳风产生。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故ab层为日冕层、bc层对应色球层、cd层应该是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的标志为太阳黑子,周期为11年。
(3)
沙土透水,主要在地表,黏土防止水分渗漏,应该在底层。故黏土层应该为图中cd之间,沙土层应该为图中ab之间。
31.肥力
【解析】
略
32.(1)红壤
(2) 砂土 壤土
(3)⑥有机层⑦腐殖质层⑧淋溶层⑨淀积层⑩母质层 母岩层 耕作层 犁底层 自然土层
【解析】
略
33.(1)此时段,垂直变化率为负,即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1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在4月达到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
(2)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与灌木相比,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耗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增加;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图文资料为背景材料,涉及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该苔原带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及原因、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由材料可知,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是指海拔每升高100m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读图可知,长白山西坡苔原带10月~次年4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负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由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小值出现在4月份。
(2)
读图可知,6月份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为正值,说明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苔原带,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导致土壤温度升高。
(3)
植被与土壤间的联系密切,土壤性质会因植被类别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与灌木相比,因为自身耗水量的关系,草本涵养水源能力较强,耗水量少,因而土壤水分含量增加。但随着灌木的减少,枯枝落叶减少,草本植物提供不了足够多的腐殖质,有机质来源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自然减少。
【点睛】
34.(1)土壤孔隙度越大,蓄水量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大,蓄积的雨水就越少。
(2)树皮覆盖层:拦截杂物;利于雨水下渗;减少蒸发。砂层:对下渗的雨水进行过滤和净化。
【解析】
【分析】
考察土壤的功能。
【详解】
(1)本题考察土壤的功能。土壤是多孔体,土粒、土壤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均有孔隙存在。单位体积内土壤孔隙所占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因此土壤的孔隙度越大,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越多,土壤的需水量就越大,而土壤中的含水量越大,蓄积在地表的雨水就会越少。
(2)由图可知,树皮覆盖层位于地表,起到初步过滤和拦截杂物的作用,并且为保证地表植被生长,必须保持土壤合适的水分条件,覆盖树皮能截留水分蒸发,并且利于雨水下渗。该模式的底部为砂层和砾石层,铺设此层利于让经过上层土层处理的雨水下渗,并把渗下的雨水导出流走。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