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1 17: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单选题
1.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完成下题。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
①板块张裂②板块挤压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年5月25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卡雷姆火山喷发,形成的灰柱高达5000米。下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序号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的序号可以表示卡雷姆火山喷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山玉指产于山上的原生矿,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在岩浆热液作用下形成的。新疆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山玉产区,图中能表示山玉的是( )
A.a B.b C.c D.d
2021年4月江西赣州宁都盆地发现页岩气藏,储量巨大,为赣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资源保障。下图为页岩气成藏图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宁都盆地页岩气形成于(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生长边界
C.陆地板块内部的褶皱构造带 D.陆地板块内部的断层构造带
5.由图推断形成页岩气的岩石及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冷却凝固——B B.乙 固结成岩——D C.丙 重熔再生——A D.丁 沉积作用——E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景观在Q处可能看到的是( )
A.峰丛、鹅卵石 B.峰林、峰丛 C.石柱、石笋 D.峰林、蘑菇石
7.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 B.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C.断层形成、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 D.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中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9.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地质构造对人类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0.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下图中所示四种方案中,构造稳定、地基稳定且坚实、最适宜建坝的是(  )
A. B. C. D.
11.读地质剖面图,判断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左图示意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左图中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列地质公园与五大连池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接近的是( )
A.山东泰山—片麻岩 B.云南石林—石灰岩
C.广东丹霞山—砂岩 D.安徽黄山—花岗岩
2020年夏天,由于气候异常,导致降水激增,各地多发洪水。某地省道线附近遭遇了10年一遇的罕见洪水,路基被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路基被冲的路段最容易发生在(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17.强降水天气过后,图示地区需重点防范( )
A.暴雨、泥石流 B.地震、滑坡 C.地震、洪涝 D.滑坡、泥石流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18.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堆积形成 B.地壳抬升作用
C.风力侵蚀残留 D.流水沉积作用
19.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
A.缓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B.陡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C.陡坡,迎风坡堆积而成 D.缓坡,迎风坡侵蚀而成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年代由老到新。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20.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B.该地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该地地貌主要是受内力作用形成的
D.该地的地质构造为: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
21.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石化作用是指物质变成石头的现象。位于希腊莱斯沃斯岛西北海岸的石化森林世界地质公园,分布有远古植物的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图2。完成下面小题。
22.关于该地质公园远古植物时期的地理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干燥 B.植被高大茂盛 C.冰川地貌广布 D.为板块张裂处
23.推测石化森林形成的地质过程( )
A.熔岩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断层下陷—泥沙覆盖—石化作用—风化侵蚀
C.泥沙掩埋—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地壳下陷—石化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二、填空题
24.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________下来。
地表形态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25.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______)2片。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火山(地震)都是________作用的结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③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为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1)按照成因,甲是_____,乙是_____岩。乙岩石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_____构造,二是常有化石。
(2)从分布位置看,两岩石形成于_____(填“地表”或“地下”),丁岩石形成于_____(填“地表”或“地下”)。
(3)从形成条件看,②作用是_____,形成了丙岩石。③作用是_____,形成了丁岩石。
(4)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能量来源①是_____。丙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其可变质成_____(填岩石名称)。丁岩石最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_____ 。
三、综合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塔纳岛位于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国的南部,塔纳岛东北部有亚苏尔火山,其400米范围内有多个火山口,乎天天都在近乎垂直的喷发,被誉为世界上“最容易接近的活火山”。火山口有平台可供观察,是瓦努阿图最著名的游览地。塔纳岛有着一大片美丽的黑沙滩,沙粒黝黑,但却细腻无比。塔纳岛盛产椰子、甘蔗、棉花和檀香木等,岛上的原住民长久地生活在闭塞遥远的小岛上,岛上的原始文明如钻木取火、草药祛病等,非但没有被外来文化大肆地摧毁,反而以一种质朴的生活得以延续。
(1)推测亚苏尔火山被誉为世界上“最容易接近的活火山”的原因。
(2)简述塔纳岛黑色沙滩的地质形成过程。
(3)简述塔纳岛物产丰饶的原因。
(4)近年来,瓦努瓦图为推动塔纳岛旅游业的发展,致力于通过发展教育、兴修道路等要让岛上原住民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请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巴塔哥尼亚冰原之上的雪山大都由花岗岩组成,山体垂直方向的节理(岩石裂隙)发育。 雪山多呈塔状,山峰的崖壁近乎垂直,如一根根针锥插在山上,尖峭挺立。 其中位于人烟罕至的菲茨罗伊山峰,因其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海拔3359米,相对高度1951米)而成为无数登山爱好者、攀岩者的圣地。近年来,巴塔哥尼亚地区因其独特的塔状尖峰和冰原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图甲示意巴塔哥尼亚冰原和菲茨罗伊峰位置,图乙示意菲茨罗伊山峰景观和岩石节理结构。
(1)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说明巴塔哥尼亚雪山塔状尖峰形成的过程。
(2)分析菲茨罗伊峰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雅鲁藏布江上游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受到板块挤压形成谷地,再经过流水侵蚀,形成“V”字形河谷。故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
2.B
3.D
【解析】
【分析】
2.
火山喷发属于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图中②表示岩浆喷出地表,①表示岩浆侵入地壳,③表示外力作用,④表示固结成岩作用。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3.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岩在岩浆热液作用下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由中d为变质岩,a为侵入岩,b为喷出岩,c为沉积岩。D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首先对图表信息进行解读,确定第个字母的代表物事,然后对各个环节的地理过程进行判断。玉石一般是变质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变质而成。
4.C
5.B
【解析】
【分析】
4.
宁都盆地位于江西赣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非板块交界地带,A和B选项错误;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内部还有局部小板块构造,该地页岩气资源丰富,而油气资源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因此推断该地区经历过地壳挤压,形成隆起和坳陷相间的褶皱构造,C选项正确;断层构造不利于贮藏页岩气,D错误。所以选C。
5.
由左图可判断页岩气富集在沉积岩中,右图地壳物质循环图中,丙在莫霍面以下,为岩浆,甲为岩浆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丁为变质岩,则乙为沉积岩,外力沉积后,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
页岩气是指富含有机质、成熟的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由于有机质吸附作用或岩石中存在着裂缝和基质孔隙,使之储集和保存了一定具商业价值的生物成因、热解成因及二者混合成因的天然气。页岩气赋存于以富有机质页岩为主的储集岩系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6.C
7.D
【解析】
【分析】
6.
在Q处有溶洞形成,可能看到的是石柱、石笋等溶洞景观,C正确。峰丛、峰林是喀斯特地貌出露在地表的景观,不属于溶洞内的景观,A、B、D错。故选C。
7.
沉积岩层下面的先形成,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将N岩层和断层切穿,岩浆侵入应在断层和N岩层之后。同时,断层使得N岩层发生断层,说明断层在N岩层之后。所以先后顺序是: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8.B
9.B
【解析】
【分析】
8.
结合材料分析,波浪岩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图中碎屑物形成沉积岩④,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①,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所以②是侵入岩,③是变质岩。故选B。
9.
波浪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所以首先是岩浆侵入、冷凝形成侵入岩。然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受外力风化、剥蚀、搬运,形成波浪岩的形态。所以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选B。
【点睛】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此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岩(喷出岩或侵入岩),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10.D
11.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质构造及意义。
10.图中①③大坝建在断层处,岩层不稳定,不安全;②是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物质不坚实,④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坝基稳定,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D正确。故选D。
11.图中③处位于断层构造带处,岩石破碎,可能有泉水出露,C正确。故选C。
【点睛】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12.B
13.B
【解析】
12.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图示地质构造中,乙断层形成最早。断层形成后,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沉积层形成,然后岩浆侵入,形成丙岩层。此后又受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再有新的沉积层甲形成。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乙丙甲,B对。A、C、D错。
13.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图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乙断层形成前,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甲岩层上面相邻岩层也是倾斜的,说明甲岩层及其上面沉积岩层形成后,又受挤压,形成褶皱。图示形成褶皱次数是2次,B对。A、C、D错。
【点睛】
沉积岩层下面的沉积早,乙处岩层有明显位移,其上岩层没有位移,乙断层位于下面,形成最早。丙岩层上面有侵蚀面,说明丙形成后,被侵蚀,才有甲形成。沉积岩层在形成时是水平岩层,岩层倾斜,说明有褶皱形成。
14.C
15.D
【解析】
【分析】
14.
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为岩浆活动形成,为岩浆岩。图中③为岩浆活动,岩浆冷却凝结,④为沉积物压实固结,①为变质作用,故与五大连池堰塞体岩石形成地质作用相同的是③岩浆活动,故选C。
15.
五大连池为火山喷发时阻塞河道而形成,安徽黄山花岗岩为岩浆岩,为岩浆侵入形成的岩石,D正确;石灰岩与砂岩都属于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固结而成,BC错误;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A错误。故选D。
【点睛】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等;沉积岩由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常见的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等。
16.C
17.D
【解析】
【分析】
16.
读图可知,路基被冲的路段最容易发生在河流的凹岸,侵蚀岸,图中①段④段位于平直河岸,②段位于凸岸,③段位于凹岸,因此最容易被侵蚀冲坏的路段是③段。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
强降水天气过后,因此不用再防暴雨,A错误;强降水不会引发地震,B、C错误。图中显示,公路沿河修建,有可能是山区,山区的强降水天气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因此图示地区强降水过后,需要重点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D正确;故选D。
【点睛】
河流地貌:上游一般位于山区或高原,以河流的侵蚀作用为主;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以河流的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以河流的堆积作用为主;河口段位于河流的终段,处于河流与受水盆(海洋、湖泊以及支流注入主流处)水体相互作用下的河段。
18.D
19.B
【解析】
【分析】
18.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在极干早地区的干涸的湖底中,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龙脊和宽浅沟槽,然后经历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这种项部平坦的平顶山状雅丹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
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由于高速大风的长期吹蚀,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陆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1、岩性条件: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因对雅丹的定义不一致,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2、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3、动力条件: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20.C
21.A
【解析】
20.据图可知:该地的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并且有些地区还形成了断层,这些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说明该地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甲处是背斜,乙处是向斜,丙处是地堑;据地表的沙丘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沙丘地貌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该地地貌是受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所以,不正确的选C。
21.背斜是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结合上题可知,甲处是背斜,选A。
【点睛】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
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
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22.B
23.A
【解析】
【分析】
22.
根据图2中远古植物的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可知,该火山岩石化残留物较为粗壮,表明该地质公园远古植物时期植被高大茂盛,气候温暖湿润,冰川地貌较少,B正确,AC错;该地应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而非板块的张裂处,D错。故选B。
23.
首先,该地多火山活动,熔岩以及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快速将茂密的森林掩埋,从而将植物纤维与外界环境相隔绝,植物纤维在最佳条件下发生石化,随后随着地壳抬升,分布有远古植物的火山岩被抬升至地表,之后遭受外力的风化侵蚀,火山岩石化残留物(即石化森林)得以为人类发现。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该题难度较大,需要对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大胆推演。熔岩以及大量火山碎屑物质快速将茂密的森林掩埋,从而将植物纤维与外界环境相隔绝,植物纤维在最佳条件下发生石化,实质上,这种石化作用是无机物逐个分子的置换掉有机植物物质,因此植物的形态特征和树木的内部结构才能被完好的保存下来。
24. 逐渐沉积 内力 外力
【解析】

25.(3)木片、三合板(有塑性的材料即可)
(5)(褶皱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内力 ②内、外力 ③活跃的断层处(板块交界处)
【解析】
【详解】
(3)岩石具有“刚性”和“塑性”,模拟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形成,需要找具有可塑性的材料模拟岩层,有塑性的材料如木片、三合板、塑料板等
(5)褶皱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作用,岩层发生的弯曲变形,要体现出“岩层连续”和“弯曲变形”;断层是岩层承受水平挤压力超过岩层的承受力发展断裂并沿断裂面有错动,要体现出“断裂”和“上下错动”。
(6)①褶皱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发生的弯曲变形、断层是岩层承受不力挤压力而发生的断裂和错动,火山(地震)是地球内应力的释放,三者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②背斜和向斜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出现向斜成山,所以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③板块交界带地壳活跃,是地球上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
26. 变质 沉积 层理 地下 地表 侵入 喷出 地球内部或放射性物质衰变或放射热 片麻岩 玄武岩
【解析】
【详解】
(1)按照成因,甲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乙岩石为沉积岩,它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是常有化石。
(2)图中显示,两岩石形成于地下,丁岩石为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形成于地表。
(3)从形成条件看,丙岩石为岩浆喷发形成的侵入岩,则②作用是侵入作用。③作用与丁岩石相连,丁岩石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则③作用是喷出作用。
(4)①是地球内部或放射性物质衰变或放射热,它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能量来源。丙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其可变质成片麻岩。丁岩石是喷出岩,最常见的有流纹岩、安山岩和玄武岩。
【点睛】
三大类岩石比较三大类岩石比较:
27.(1)①有多个火山口,火山喷发面积大,火山比较温和;②喷发的方向直起直落,很少斜向喷射,安全性高。
(2)①塔纳岛地处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②火山喷发出的火山灰大量在岛上沉积;③岛上河流将黑色的火山灰带至海边,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黑色沙滩。
(3)①地处赤道附近,热量充足;②岛屿四面临海,且受赤道低压影响,降水丰沛;③拥有肥沃丰富的火山灰土。
(4)赞成。①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承;②有利于促进当地就业,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③有利于促进瓦努阿图旅游业的发展;④有利于岛上基础设施的完善;⑤有利于提升当地居民受教育水平等。
不赞成。①会造成原住民传统习俗的流逝;②会造成原住民土著语言、文化等认同感降低;③大量开发会造成岛上生态环境的恶化;④会造成当地物价水平的提升等。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西南太平洋瓦努阿图国火山资源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旅游资源评价、地表形态的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
(1)由材料“东北部有亚苏尔火山,其400米范围内有多个火山口”可知,该地火山资源丰富,数量较多,多为稳定性活火山,且火山口有平台可供观察因而旅游资源获取度高,便于接近;由材料“几乎天天都在近乎垂直的喷发”可知,喷发的方向直起直落,很少斜向喷射,故观赏的安全性高,便于抵近观赏。
(2)根据所学,塔纳岛黑色沙滩的地质形成过程可从物质来源、形成的外力作用类型等角度进行过程分析。由题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塔纳岛地处火山地震带上,且火山活动频繁,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火山灰出现,并沉积于岛上。该地区降水丰富,经河流侵蚀和携带作用将黑色的火山灰带至海边,经沉积作用及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使之形成细腻无比黑色沙滩。
(3)物产丰饶可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热量、降水、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由题中纬度20°S以北这一信息可知,该地处赤道附近,故热量条件充足;该地纬度受热带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且四周环海水汽充足,故降水丰富;该岛火山活动范围广数量多,火山灰沉淀形成肥沃而深厚的土层,土壤肥力较高。
(4)该题为开放性问答题型,赞成观点可根据题中“致力于通过发展教育、兴修道路”,从提升教育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角度陈述理由,也可从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传承、促进当地就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等角度进行解答;不赞成,可从题中信息“原始文明如钻木取火、草药祛病等,非但没有被外来文化大肆地摧毁,反而以一种质朴的生活得以延续”这一信息点得到对当地文化及居民生活传统的影响进行解答,也可从旅游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生态压力及生态破坏,影响原有经济发展状态等角度进行解答。
【点睛】
28.(1)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山脉隆起,山体岩石破裂,产生裂隙(节理);山峰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裂隙(节理)发育明显,节理(裂隙)两侧岩石易被侵蚀而剥落,渐渐形成塔状尖峰。
(2)西风带来的水汽受安第斯山脉的抬升作用,在山峰附近容易凝结成云雾;山峰附近风力较大,吹起地表积雪。
(3)垂直高差大,地势陡峭;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山地降水丰富,雪崩多发;位置偏僻,位于冰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任答两点);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巴塔哥尼亚冰原的位置、地形及高原上雪山的岩性、节理、坡度及当地旅游业发展等,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及产业影响分析总结能力。
【详解】
(1)运用内力作用,主要从板块位置及岩性特征分析,该地地处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岩层破碎,岩浆易侵入;受到板块挤压,地壳抬升,隆起形成高原、花岗岩山地;岩石受到内力作用,山体岩石破裂,产生垂直节理。外力作用的原理主要从外力作用的过程说明,山地海拔较高,有冰川分布,山峰岩体经风化、冰川侵蚀,山体逐渐形成角峰;该区域的山体垂直节理发育明显,节理两侧岩石易被风化、侵蚀而剥落,逐渐形成塔状尖峰。
(2)常年"云雾"缭绕的原因,主要是和湿度大、温度低有关。该地位于西风带,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受安第斯山的抬升作用,在山峰附近因温度下降容易凝结成云雾;山峰附近风力大;吹起地表积雪;空气中湿度大、温度低,云雾多。
(3)简析菲茨罗伊峰难以攀登的缘由,可以从高差、坡度、气候、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相对高度1951米,垂直高差大;塔形山峰,地势陡峭;山顶附近气流紊乱,天气变化复杂,常年云雾缭绕,能见度差;山地降水丰富,积雪厚度大,雪崩多发;位置偏僻,交通、通讯、补给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