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3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5-01 17: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一、单选题
贺兰山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40km,主峰俄博疙瘩海拔3556.1m。贺兰山植物物种丰富。下图示意贺兰山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处的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苔原带 D.高山荒漠带
2.贺兰山植物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热量资源充足 B.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C.地处气候过渡地带 D.自然环境复杂多样
小龙虾喜食河底的污泥及死亡的小鱼和其它水中生物,原产于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上世纪80年代入侵至我国,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众多水体中,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项目,“虾稻共作”是主要的养殖模式。下图示意小龙虾在我国的扩散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根据小龙虾在我国境内的扩散路径,推测小龙虾原产地的自然环境( )
A.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B.气候暖湿、水系丰富
C.土壤肥沃,水稻土广布 D.河流短小湍急
4.小龙虾在我国的空间扩散特点是( )
A.主要沿长江扩散 B.从长江上游向下游扩散
C.方向为单向扩散 D.只在群落内部扩散
5.小龙虾的“入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是( )
A.稻田水质逐渐恶化 B.增加生物多样性
C.带动养殖区经济发展 D.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象至少约需10~12km2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的事件频发。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的原因不包括
A.保护区面积过大 B.人类活动增多
C.公路阻碍大象迁徙 D.农作物属于大象食谱
7.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适当增加人工投食
②建设生物通道
③全部生态移民
④国家补偿农民损失
⑤建动物园圈养野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将变得稳定。在生物多样性的表示方法中,“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通常认为,施肥能导致植物重要值的改变,进而引起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国一环境研究小组在温带某水分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场连续两年进行人工施肥实验,该草场主要由甲、乙、丙、丁四类牧草组成。下图示意施肥后引起的草类重要值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8.施肥前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高浓度施肥产生的结果是( )
A.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 B.丙类牧草受施肥浓度影响最大
C.甲、乙类牧草生存空间受到挤占 D.该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
10.该实验结果表明( )
A.天然草场的牧草不需要施肥 B.天然草场应保持中高浓度施肥
C.该草场施肥后优势物种发生明显改变 D.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型增强
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分区(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以下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生态农业观光园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12.在缓冲区( )
A.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
B.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C.可进行旅游和物种驯化繁殖
D.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1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有( )
①遏制生态恶化②维持自然环境稳定
③提供污染监测和科研基地④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珊瑚礁沙洲是珊瑚岛的前一地貌类型,我国南海西沙群岛北沙洲属珊瑚礁沙洲。该沙洲形态多变,岸滩沉积物类型主要是海滩岩和砂,岸滩沉积物类型和岛上有无植被覆盖对沙洲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左图示意北沙洲形态变化,右图示意岸滩沉积物类型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北沙洲形态多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滩岩礁 B.风浪影响 C.面积较小 D.远离大陆
15.利于沙洲稳定发育成珊瑚岛的有效措施是( )
A.做好监测 B.加强管理 C.建设海堤 D.植树造林
下图为“甘肃省某绿洲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据图推断,该地新增耕地主要来自( )
A.林地 B.草地 C.水体 D.未利用土地
17.这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可能导致( )
A.水土流失 B.土壤污染 C.土地石漠化 D.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盐分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过度放牧,水土流失 C.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D.回温快,蒸发旺盛
19.改善该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加大地下水的开采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改种耐旱的农作物 D.进行休耕和轮作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21.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读甲、乙两图,完成下面小题。
22.甲、乙两湖所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
①温带荒漠带 ②热带荒漠带带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④①
23.造成两湖泊面积在缩小的人为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跨流域调水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B.气候干旱,蒸发旺盛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C.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甲湖面积缩小 D.沙漠侵吞造成乙湖面积缩小
24.近年在乙湖地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已出现的变化是( )
①蓄洪能力明显提高 ②降水明显增加
③通航能力明显提高 ④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归数量明显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如下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鸟儿撞击玻璃幕墙的方位是( )
A.清晨和傍晚都多发于东侧 B.清晨多发于东侧,傍晚多发于西侧
C.清晨和傍晚都多发于西侧 D.清晨多发于西侧,傍晚多发于东侧
26.为防止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且保持度假村原有的空间资源,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放置驱鸟装置 B.在鸟儿飞行路线上设置障碍物
C.玻璃贴磨砂膜 D.改变度假村建筑物的修建方向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27.甲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草地退化 B.次生盐渍化
C.水土流失 D.围湖造田
28.针对甲处突出的生态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合理放牧 B.退耕还湿
C.禁止樵采 D.合理用水
29.监测乙处荒漠化范围变化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GIS
C.GNSS D.数字地球
自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至今已有2700多个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B.是“天然旅游胜地”,可以发展旅游
C.是“活的自然博物馆”,可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31.为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
A.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D.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2.港珠澳大桥项目直接投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保护费用达8000万元,是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的范例。保护中华白海豚最有效的措施是( )
A.移入海洋馆 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完善法律法规 D.建立种质库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下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34.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
A.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D.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35.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
C.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37.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图1
图2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图3 黄土高原降水分布
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类型 比重(%)
三次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6.1 26.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68.5 27.7 1.0 2.8
工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业) 轻工业
67.0 33.0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树林根系发达,喜湿、耐盐碱、抗风浪,有“海岸卫士”之称。红树林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引起了政府的极大关注。
(1)分析红树林在促淤造陆中的作用。
(2)简述我国保护红树林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解析】
【分析】
1.
读图可知,甲处位于贺兰山的东侧,是我国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根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位于落叶阔叶林带和高山灌丛带之间,因此是山地针叶林带,B正确;如果山地海拔足够高的情况下,高山草甸带、山地苔原带、高山荒漠带都应出现在高山灌丛带之上,ACD错误。故选B。
2.
贺兰山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植被具有过渡性特点;降水较少,光照充足,地处中纬度,热量条件较好,东坡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山地地区降水条件较丰富,再加上山地海拔较高,垂直分异显著,因此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所以植物物种丰富,D正确;光照热量资源充足,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地处气候过渡地带都只说明了一方面的原因,不能成为复杂性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人类的生产和活动及污染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3.B
4.A
5.C
【解析】
【分析】
3.
根据小龙虾在我国境内的扩散路径,最先进入江淮地区,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众多水体中,气候暖湿、水系丰富,故推测小龙虾原产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暖湿、水系丰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
小龙虾在我国的空间扩散特点是主要沿长江扩散,A正确。从长江下游向上游扩散,B错。方向为单向扩散,也有反向和相互扩散,C错。不只在群落内部扩散,也在群落外扩散,D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
小龙虾的“入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是带动养殖区经济发展,C正确。稻田水质逐渐得以改善,A错。生存繁殖能力极强,喜食河底的污泥及死亡的小鱼和其它水中生物,会减少生物多样性,B错。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D错。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的小龙虾的扩散和外来物种的影响有关知识。
6.A
7.B
【解析】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每头野象的采食范围较大,保护区面积较大,能够增加大象的活动范围,不会引起人象冲突,A符合题意;而且读图可知,该自然保护区的村庄较多,人类活动影响野象的栖息地,使其食物短缺,而农作物分布区,食物充足,获取方便;高速公路穿过野象的迁徙地,影响野象迁徙,加剧人象的冲突。因此答案选A。
7.为了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以采取增加食物(人工放置食物)从而减少野象的活动范围,在迁徙沿途建立生态通道,减少高速公路对其影响;对于农作物受到损失的农民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减少冲突。因此①②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8.A
9.D
10.D
【解析】
【分析】
8.
根据图中的草类重要值变化可知,该地区甲类草重要值施肥前为百分之四十,重要值最高,由此可见该草类为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故选A。
9.
高浓度施肥之后丙丁类草的重要值下降,所以不是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丙类草在施肥前后的变化很小,受浓度影响小,甲乙类草的重要值甲类上升,乙类下降,所以是乙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占,不是甲,该牧草甲类施肥后的重要值飙升到了百分之七十,占据绝对优势,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选D。
10.
天然草场的牧场也需要施肥,天然草场的施肥应该看草类品种来分别决定,该草场施肥前和施肥后的优势物种都是甲类草,没有发生改变,由图可知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型增强,故选D。
【点睛】
农业的相关内容 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等不同农业形式所占的比重 耕作制度(熟制):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这样的耕作特点 耕作方式:轮牧、套种、间作等形式 生长期:分为气候生长期和作物生长期 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生产为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为第二产业,农产品文化消费为第三产业 农业技术:农业薄膜、灌溉技术、温室、育种技术等
11.C
12.B
13.B
【解析】
【分析】
11.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人为制造的旅游地,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C项正确。故选C。
12.
在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中,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B项正确,ACD不对。故选B。
13.
自然保护区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②正确;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不能提供污染检测基地,③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④正确。故①②④正确,③不对,B项正确。故选B。
【点睛】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内,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
14.B
15.D
【解析】
14.
北沙洲以砂质海岸为主,海滩岩岸少,A项错误;该沙洲位于我国南海海域,受季风影响,风大浪高,引起风浪对沙洲的侵蚀和淤积,影响沙洲形态变化,B项正确;沙洲形态变化与侵蚀淤积的动力有关,与面积大小、距大陆远近无关,CD项错误。
15.
做好监测可以关注沙洲变化,但不能使沙洲稳定,A选项错误;此处人迹罕至,人类的破坏作用小,加强管理不是有效措施,B选项错误;建设海堤成本巨大,还会破坏沙洲生态,C选项错误;北沙洲受风浪影响形态多变,岸滩沉积物类型和岛上有无植被覆盖对沙洲稳定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植树造林,D选项正确。
【点睛】
风沙活动的条件1.物质条件——沙源:(1)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堆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堆积。(2)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沿海地区的沙滩或沙丘。2.动力条件——大风:(1)该地所处区域的大气环流(风带或季风)或距离冬季风源地远近。(2)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常见会加强风力的地形①平坦的地形。如广阔的平原,没有阻挡。②山地中的峡谷或河谷(峡谷或河谷与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③面积广大的湖泊或海域。(3)特殊天气、气候背景:气候干旱少雨、地表干燥;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4)植被稀少,缺乏植被保护。
16.B
17.D
【解析】
16.据图判断,耕地面积变化量是正数,说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说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幅度减少的、转化为耕地;草地的变化量是负增长且最大,即新增耕地主要来自于草地,B正确。林地面积变化很小,因此新增耕地不是主要来自林地,A错误。图中没有水体面积变化信息,当地水资源少,不会出现水体大面积变为耕地,因此新增耕地不是主要来自水体,C错误。未利用土地变化量是负值,但变化幅度小于草地,因此新增耕地不是主要来自未利用土地,D错误。故选B。
17.甘肃位于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比较干燥。耕地规模扩大会导致固沙植被破坏,灌溉用水增加,进而诱发土地荒漠化现象。故D正确。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降水条件较好的黄土高原、我国西南地区,故A错误。土壤污染主要是工业生产排污以及大量施用农药所致,故B错误。土地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云贵高原,故C错误。故选D。
【点睛】
我国西北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
18.C
19.D
【解析】
【分析】
18.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属于自然原因,A错误。华北地区主要发展种植业,不是畜牧业,B错误。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农业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上升,随后的水分蒸发,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形成土壤盐碱化,C正确。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故选C。
19.
不能过量开采地下水,A错误。增加化肥的使用需要结合土壤实际选择合适的化肥,最好是施有机肥才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B错误。种植耐旱作物依然需要灌溉,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较小,C错误。休耕和轮作可使土地有相对充足的休整时间,有效恢复地力,减轻盐碱化,D正确。故选D。
【点睛】
华北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1、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
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也可深耕深翻盐碱地,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为: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耕层下边,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3、适时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
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因此,增施有机肥料是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化肥对改良盐碱的作用也受到人们重视,施用化肥可以改变土壤盐分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当然,盐碱地施用化肥时要避免施用碱性肥料,而应以中性和酸性肥料为好。
5、非化学手段防治,可以用盐碱地专用土壤调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能促进土壤中金属离子交换释放出来,降低盐分含量。
20.D
21.A
【解析】
【详解】
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公园没有集中连片,A错;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B错;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为主,C错;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故选D。
第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不是为了防风固沙;岷江上游人口较少,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聚焦在垃圾分类、资源优化;岷江上游水质较好,生态文明建设不需要聚焦在清淤治污、提升水质上,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小题1根据轮廓和三省的位置判读出是四川、甘肃和陕西省;第小题1C选项要饥饿和图示山脉图例进行判读;小题2要结合当地的地处山区进行分析;退耕还草防风固沙主要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防护林起的作用。
22.C
23.C
24.C
【解析】
【分析】
22.
读图中经纬度分布以及湖泊轮廓可知,甲为咸海,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所处的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乙是洞庭湖,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处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正确。故选C。
23.
甲湖流域本就水资源缺乏,不存在跨流域调水,A错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是自然原因,与题意不符,B错误;周围大面积引水灌溉造成入湖水量减少,使咸海面积缩小,C正确;洞庭湖周围没有沙漠,D错误。故选C。
24.
在乙湖(洞庭湖)地区实施“退田还湖”工程,使洞庭湖蓄洪能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候鸟回归数量明显增加,①④正确。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②错误;通航能力提高也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
咸海不断缩小的原因:(1)气候变暖,咸海的水蒸发量增大,咸海水量减少,面积缩小;(2)咸海的水源补给来源于阿姆河和锡尔河,近些年来了,这两条河流域的人们为了扩大农业规模,大量引河水灌溉,导致流入咸海的水量减少,加之蒸发,咸海的面积不断缩小;(3)大面积农垦,导致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25.D
26.C
【解析】
【分析】
25.
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太阳照射沟谷东侧的山体,而沟谷西侧的山体多为阴影区,东侧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东(东侧)的玻璃幕墙中,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东向西飞向东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故清晨多发于西侧,傍晚多发于东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
为防止鸟儿撞击玻璃幕墙的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但是在鸟儿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不能保持度假村原有的空间资源,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27.B
28.D
29.A
【解析】
【分析】
27.
甲地为宁夏平原,因贺兰山对风沙的阻挡、黄河水源滋润等,草原退化不是当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A错误;宁夏平原降水少、夏半年蒸发强,地势平坦,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升高,容易出现次生盐渍化,B正确。平原地形,径流流速较慢,水土流失不严重,排除C错误。当地大型湖泊较少,围湖造田现象不是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D错误,所以选B。
28.
从上题判断可知,当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灌溉,D正确。合理放牧和禁止樵采是荒漠化的防治措施,AC错误,退耕还湿,是针对湿地减少采取的措施,B错误,所以选D。
29.
荒漠化地区与非荒漠化地区因植被覆盖度不同,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不同,可以通过遥感技术(RS)进行监测,A正确;不需要进行分析,不需用GIS,B错误;GNSS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本题不需要用到,C错误,数字地球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所以选A。
【点睛】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30.B
31.D
【解析】
【分析】
30.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是由保护区中的生物部分及其生存环境等非生物部分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A项叙述正确;自然保护区不是“天然旅游胜地”,自然保护区只有外围区可以发展旅游,B项叙述错误;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C项叙述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D项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
31.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A项错误;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B项错误;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C项错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等生物,D项正确。综上ABC不对,D正确。故选D。
【点睛】
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属于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32.B
【解析】
【分析】
考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详解】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减少人为干扰。又叫就地保护。可见B符合题意。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是很好的保护措施,但不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可排除。
33.A
34.B
35.D
【解析】
【分析】
33.
根据材料可知,北极燕鸥长途迁徙是为了寻找越冬地和繁殖地,目的是为了在不同季节寻求热量条件较好的栖息地。据图示迁徙路线和海陆轮廓可知,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即从南极地区迁往北极地区,可知其开始迁徙之时应为太阳直射点越过赤道继续向北移动之时(即北半球开始进入夏半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3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4.
根据所学知识,鸟类飞行路线尤其是飞行方向主要与气流运动有关,顺风飞行能够节省体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并不是大致沿大圆飞行,A错误;结合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可知北极燕鸥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极燕鸥的迁徙方向并不是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C错误;同样,并不是大致顺地转偏向力,D错。故选B。
35.
根据所学知识,经线圈全长约为4万千米,因此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远超过3万千米,A错误;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利用盛行风向,不是为了利用沿岸洋流,B错误;运用GP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不是用遥感技术,C错误;根据材料“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因此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D正确,故选D。
【点睛】
3S”技术形象的代表了测绘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其本身也在走向集成。在3S技术集成中,GPS主要是实时、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表物体及其环境的几何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则是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的平台。
36.(1)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
(2)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
(3)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开阔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解析】
【分析】
该题以亚洲象生存范围的变化考查生物数量跟周围地理环境变化的关系。
【详解】
(1)结合图示信息,1975年亚洲象栖息地范围大并且连片分布。与1975年相比,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明显减少,不再成片连续分布,分布位置还是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区,具体是仅存于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分布范围明显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呈块状。
(2)根据文字材料,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争抢了亚洲象的生存空间,具体是破坏原始森林,大规模种植橡胶、茶、玉米等作物,使亚洲象的生存空间缩小;该地区人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水电站等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
(3)根据材料,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寻食物,可判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有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也是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保护亚洲象首先应该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具体做法是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禁止捕杀;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干扰;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保证其生存空间;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利于其活动。同时保护亚洲象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做法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人人参与保护动物;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37.(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小且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若甲、乙都答,按甲地要求判分)
【解析】
【详解】
第(1)题,根据图1分三段进行说明: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
第(2)题,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3)题,根据甲、乙两地所处的地区,判断它们降水量的范围,然后再结合第(1)题的分析,判断其植被覆盖率情况,然后再相应地采取措施。
38.(1)红树林可削减风浪,减弱风浪对海岸的侵蚀;降低水体运动速度,促进泥沙淤积。
(2)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的生态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
(1)
根据材料“红树林根系发达,喜湿、耐盐碱、抗风浪,有“海岸卫士”之称”可知,红树林可削减风浪,减弱风浪对海岸的侵蚀;由材料“红树林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可知,降低水体运动速度,促进泥沙淤积。
(2)
由材料“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可知,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引起了政府的极大的关注。保护生态系统需要强化意识和责任。既要有政府的管理,同时又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科普旅游,保护生物多样性;由材料“近年来,广西北部湾沿岸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可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海岸侵蚀加剧,红树林的分布变化也会随着海岸变迁而迁移,当海水侵蚀海岸或泥沙淤积抬高海岸时,原本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条件可能会变差。因此建立专门研究机构,为保护红树林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宣传与公众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及管理。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