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8 19: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王安石伤仲永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集》等。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读一读隶( ) 谒( ) 邑( )称( ) 泯( ) 矣( )焉( ) 扳( )lì yèyì chènmǐn yǐyānpān翻译课文隶:属于尝:曾经 为:题上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与:给 焉:此异:对……感到惊异 书: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收:团结文理:文采和道理乞:求取 就:完成自是:从此 稍稍:渐渐地奇:对……感到惊奇 邑人:同县的人宾客: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使:让从:跟随 利:认为有利可图 其然:他这样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先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称:相称还自:从……回来 泯然:完全消失 闻:名声
复:再次 众人:普通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通悟:通达聪慧 贤:胜过、超过 至:达到 受:承受
于:比
材人:有才的人卒:最终为:成为则:那是受于人:指后天教育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彼其:他 得为众人而已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贤:有才智 且:尚且
夫:那些 固:本来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常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常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邑人奇之:
4、稍稍宾客其父:
5、父利其然也:意动用法 写
名词活用为动词 每天 名词活用为状语认为… …奇特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 …当作宾客 名词活用为动词 认为… …有利可图 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今异义此判断词逐渐地稍微有的人或许普通人许多人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2.方仲永最后变得“泯然众人”的 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后回答比较下面各组加点词的用法之 以
于 闻
然 自余闻之也久( )借旁近与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诗以养父母为意( )或以钱币乞之(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何有于我哉( )余闻之也久( ) 称前时之闻( )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并自为其名( )这个故事代词,他助词,的把用,拿对于到在听说名声… …的样子这样从自己贤于材人远矣( )比课文理解1 、幼年时:
2、十二三岁时:
3、成年后: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天资过人才能衰退泯然众人 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文中找出原句。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个人情况上,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2、道理上,仲永“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使仲永没有接受正常的后天教育作者对此的态度是?
伤哀伤、惋惜从作者的议论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不管天资如何,都要经过后天教育和努力才能成才。湖南神童魏永康四岁开始读小学,三年时间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课程,在八岁时,他进入中学学习,13岁开始读国家重点大学-湘潭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可是尽管他智力超群,但是各方面的机能却非常短缺,他的自理能力也特别差。上大学时,魏永康从未自己洗过衣服和袜子,陪读的母亲从来也没有要求他洗过,洗头都是母亲给他洗的。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母亲眼里,只有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他的母亲经常跟他讲:这些事不会做不要紧,将来读博士毕业,当上科学家后,可以请保姆帮忙,只要专心搞他的事业就行了。在魏永康的成长过程中,由于母亲的陪读和严格的监督下,他缺乏了自己的空间,没有时间和同学们进行接触,所以一天天长大成人的他,却不懂得如何跟周围的人交往和交流。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识结构不适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研究模式,已经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最后被中科院退学回家了。
智商250精通9种语言,“数学神童”凄凉病死
20世纪初的美国纽约神童威廉·希迪斯出生6个月时就学会了26个字母,一岁半就能阅读《纽约时报》。希迪斯3岁时就开始对高等数学感兴趣,4岁时就精通法文,9岁时就考进了美国哈佛大学,并给哈佛数学协会做关于四维空间的讲座。希迪斯精通9种语言,包括英语、希腊语、俄语、法语、德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亚美尼亚语,还有一门他自创的语言。甚至有传说称希迪斯一生可能懂40多种语言,他掌握一门新语言只需花一天的工夫。据当时的纽约智能测试协会主任亚伯拉罕·斯特林称,希迪斯的智商在250到300之间,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拥有这么高的智商。 除了语言天赋外,希迪斯还立志要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然而盛誉之下的希迪斯却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逐渐变得与社会格格不入,最后甚至一度神经失常。成年后的希迪斯放弃了学术生涯,选择从事起一些工资低微的普通工作,他总是隐藏自己的天赋,一旦老板发现他的天才后,他就会立即换工作。1944年,46岁的希迪斯落魄潦倒地病死在了波士顿附近的一间出租屋里。 写法特色对故事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2.详略处理,更加突出作者为仲永哀伤惋惜的感情。 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 ☆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学习!学习!!! ——高尔基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爱因斯坦自写格言比赛:   天才就是——(请你续写)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天才就是入谜
天才就是长久的忍耐
……
未尝识书具(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即书诗四句(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余闻之也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从先人还家( )不能称前时之闻( )
或以钱币乞之( )世隶耕( )
曰“泯然众人矣”( )忽啼求之( )
复到舅家( )并自为其名( )问焉( )当堂训练1、理解下边加色的字词从来没有立刻完成当即书写四处拜访我听说道理文采都跟从回符合名声有的人索取隶属消失… …的样子索要世代再一次题写这件事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简练而精当。“啼”、“忽”、“立”三个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仲永的变化与结局,仅用“见”、“闻”、“问”概括。议论部分更是言简意赅。
试从文中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
格特点。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利”:“环谒”:“不使学”: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伤仲永》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