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市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1 17:05:23

文档简介

2021一2022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曲折,但前赴后继,发愤图强,终于凤凰涅槃,中华民族的
崛起和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在经济现象的背后是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历史实践证明,一个民族无论经历怎样的磨难,面对怎样的
因境,人文精神始终是战胜困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科学精神,“格物致知”的求知过程其实与人生修养紧密相关。在
《礼记·大学》中是这样界定“格物致知”与人生修养的关系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此论述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修齐的人
生修养希望达到的理想境界,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其具体方
法和步骤。其中,“格物”与“致知”是儒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修齐的基础。在这里,“物”和
“知”实际上指的是义理,是要靠“悟”来认识的“道”。所谓“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即是此意。所以,在修齐的人生修养的激励下,古代的士阶层积极投身到对
真理的求证之中,如墨家坚持“兼爱”和“非攻”的社会理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与战争的技术
水平。中国古代这种对科学认知与人格修养相统一的理想信念形成一种文化内驱力,推动士
大夫阶层努力发展科技,使中国在3一13世纪之间的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并以
“四大发明”为标志,在宋朝达到了顶峰。直到16世纪以后,中国的科技实力才由强转弱。而
这个转折也与中国古代的科技观相关,因为中国传统的以“格物致知”为代表的科技观是依附
于道德伦理的“由知进德”的一种意识存在,强调内省的思雏方式,因而知识的客观求证过程
受主观伦理道德和主现认识的影响很大。如儒家强调“内圣外王”的道德修为,不重视向外探
求,将科技看作奇技淫巧的雕虫小技。所以,当儒家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后,科技
的发展就缺少了推动力。可见,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无论是辉煌还是衰落,均与传统科技观的
道德属性有关。
科技与人文是两个相时独立的领域,却又彼此成就。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既要有独立的
发层空间,又不能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现代工业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
力大大提高,从而引发了生态破坏、人类异化等诸多的科技伦理问题。当代人应镀反思,重新
认识“格物致知”的当代价值,以一种传承、扬弃、创斯的态度审视中国传统的科技人文精神、
既要避免西方现代科技过度技术化所造成的对科技伦理与人文关怀的轻视,也要克服中国传
统科技人文精神中过度道德化的弊端。
(摘编自任厨梅《中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伴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以扬,现代中国在多个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B.中国古代重视人生修养,往重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但无科学精神。
高二语文试题第1面(其8真)2021-2022学年下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无科学精神”
曲解文意,文章第 2段说的是“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科学精神”。
2.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比喻论证”错误,文章没有
运用比喻论证。
3.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儒家无法做到”
错误,从原文第 2段来看,墨家作为例子被举了出来,并不能说儒家做不到。
C项,从原文第 2段看,“强调内省的思维方式”的结果是“知识的客观求证过
程受主观伦理道德和主观认识的影响很大”,强调“内圣外王”的道德修为的儒
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后,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才开始衰落。D项,“如
果能…就…”说法绝对,文章第 3段只是说面对现代工业社会的诸多科技伦理
问题,需要“重新认识‘格物致知’的当代价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融媒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上比保护物
质文化上难度更大”错误,且与“因为非物质文化难以传承全貌”的因果关系不
完全成立。原文是“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它们
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
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5.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对“致使人们形成了碎片化
思维方式”强加因果,原材料中是“各媒体平台用户浏览网页、刷微博微信、看抖
音直播等都是短时间内快速滑动式的资讯获取方式,往往追求在‘少思考’的情况
下获得更多信息,这使得受众很难集中精力持续关注某一话题或内容”。B项,“二
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说法不当,二者可以相互关联发展,也可各自存在。D
项,“只有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才能远离媚俗,满足当代人
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前后逻辑关系不成立,原材料中是“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
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
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
1 5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6.参考答案:①媒体、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②避免碎片化思维方式会割裂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性,防止在融媒体环
境中将传统文化同质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史和文化的
热情,实现优秀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④普通民众应自觉提升文化品位,精英群体(知识分子)应引导传统文化向着
良好方向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6分。每点 2分,
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一是为了做生
意,二是为了学棋”理解错误,是麦克柯诺尔自负、狂妄自大。
8.参考答案:①棋艺高超,却不大喜欢结识新交。
②态度倨傲,目中无人,不尊重别人(没有人性的机器人)。
③看重金钱,富有经济头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6分。每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
9.参考答案:①情节巧妙,出人意料,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与第一段中“每输一盘他没有不说再来一盘的”形成照应。
③突出了麦克柯诺尔好胜、自尊心强、偏执的形象。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环境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6分。每点 2分,意
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
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正确标点:初,范纯
仁以国用不足,请再立常平钱谷敛散出息之法,朝廷用其言;司马光方以疾
在告,不与也。已而台谏共言其非,皆不报。
1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唐宋时以专司纠弹的御史为台
官,以职掌建言的给事中、谏议大夫等为谏官。两者虽各有所司,而职责往
往相混,故多以“台谏”泛称之。
12.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司马光主张让朝官各举所知,加以试用” 理解错误。
文中光曰“朝廷既令臣僚各举所知,必且试用。待其不职,然后罢黜,亦可并
坐举者”,意思是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
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
2 5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文中是朝廷下令让官员们举荐人才,而不是司马光主
张让朝官各举所知。
13.参考答案:(1)资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
局限呢?(5分)
(2)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
吃饭之前一定要为他祈祷。(5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译出大意给 2分;
“但”“擢” “拘资格”被动句式各 1分,共 5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 2
分;“鬻”“置”“祝”各 1分,共 5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
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先是,范纯仁因为国家经费不够,请求朝廷重新施行用常平仓的钱谷贷款给百姓收取利
息的方法(即青苗法),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司马光正因为生病请假在家休养,没有
参与(这件事)。不久以后,御史台和谏官一起说这是错误的做法,都不批准。司马光不久
就上奏说:“前朝散发青苗钱,本意是有利于百姓,并且要求百姓主动贷款;后来提举官们急
功近利,千方百计地要大量散发,(才成为弊端)。如果禁止强行摊派,就没有害处。”苏轼
接着上奏说:“熙宁变法时,未尝不是禁止强行摊派,可是它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百
姓们只要量入为出,即使贫民也能自给自足;如果让他们能额外地获得钱财,那么花费自然
也就多了。如果准许他们主动贷款,这就是颁布法律来欺骗百姓,使他们快活于暂时的不合
理的花销,却不考虑以后官员催缴本息的祸患,这不是什么好法律。”适逢王岩叟、朱光庭、
王觌等人先后上奏章请求废除青苗法,司马光才彻底醒悟,带病上朝,在太皇太后帘前上奏
说:“这是哪个奸邪小人,劝皇上再实行青苗法呢?”太皇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没有重新施
行青苗法)。太皇太后晓谕辅佐大臣们说:“御史台和谏官们说最近任命官员有很多不恰当的
地方。”司马光说:“朝廷既然下令让官员们每人都举荐自己了解的人才,那么就一定要试用
一段时间。等到他们不称职了,然后再罢免,也可以连同举荐人一起治罪。”吕公著说:“近
来任用官员有很多失误,也由于受资格的限制。”司马光说:“资格也不能少。”吕公著说:“资
格只能用于正常的升迁,如果是破格提拔人材,怎么能够受资格的局限呢?”九月初一,尚书
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太后哀悼他,非常悲痛,皇上也很伤感,哭
个不停。司马光闲居洛阳十五年,等到他担任门下侍郎(宰相)后,大辽的统治者命令他们
的边疆官员们:“中原(宋朝)任命司马光当宰相了,再也不要惹是生非,挑起边疆的争端。”
司马光看到朝廷对自己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国家,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分白
天黑夜。他的幕僚们见他身体瘦弱,就拿诸葛亮吃得少、事务多(而英年早逝)来告诫他,
司马光说:“什么时候死,那是命中注定的啊!”处理政务更加勤勉努力。病重了,自己还不
知道,喃喃自语,好像在说梦话,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司马光去世以后,家人找到他留下的
八篇奏章,都是亲手书写的,说的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百姓们听说他去世了,都放下生
意不做,前往吊唁,甚至卖了衣服得点钱去祭奠他,从大街小巷里痛哭前去悼念,马车更是
成千上万。京城的市民有人画了他的遗像,刻印了拿去卖,几乎每家都买了一本,吃饭之前
一定要为他祈祷。归葬陕州时,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共有几万人之众。
3 5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眼前所
见”分析错误,诗人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赏小园牡丹联想到洛阳、长安牡丹的
盛况。
15.参考答案:①情感方面,感叹这两处失地不能收复,抒发了渴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②结构方面,与开篇的洛阳、鄜畤形成呼应,使整首诗结构完整,意脉贯通。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6分,每点 3分。意思相近
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参考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空 1分。该空有
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17.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注意前面强调艺术,后面突出文化,
同时前后句主语都应该是“书法”,说法不能绝对化。
18.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举重若轻: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
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举足轻重:形容有实力,所处的地位重要,一举一
动都对全局有重大影响。根据语境,形容书法地位重要,用“举足轻重”更合
适。第二空,群英荟萃:比喻许多才能出众的人聚集在一起。名家辈出:形
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出现。这里强调人才大量出现,应用“名家辈出”。
第三空,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
各领风骚:各自在自己所在的领域有番成就。语境形容虞世南等人在书法艺
术中的成就,故选“各领风骚”。第四空,挥毫泼墨:指书写或绘画动作的潇
洒豪迈。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这里侧重
书写动作的潇洒豪迈,应用“挥毫泼墨”。
19.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一是偷换主语,
应在“隋唐”前加上“使得”;二是关联词语“不仅”位置不当,应将其调至“佛教
寺院里”之后;三是复句逻辑关系不当,应将“留下了他们的书迹”与“留下了
他们的足迹”互换位置。
4 5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
20.参考答案:①阅读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②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最好途径)
③阅读还可以丰盈(充实)孩子的心灵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分,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
超过字数扣 1分。
21.参考答案:阅读对孩子很重要,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学会阅读,但对孩子不能
正常阅读存在错误认知,其实有的孩子确实有阅读障碍。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5分;一小句 1分,关联词 1分。
意思相近即可。
四、作文(60分)
22.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命题一围绕热点,关注国家大事——北京冬奥会,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
豪感;又贴近学生寒假生活实际,有话可说;二直击高考,仿照 2020年全国Ⅰ卷的高考作
文——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写作,但又有变化和创新,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内容、
话题和文体格式都有限制,必须紧扣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按观后感的要求来写作。
立意要求从四种看法中,必须选取感触最深的一句来立意行文,结合自己观看开幕式的
感受来有针对性地谈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选择第一种看法,要紧扣“彰显了现代中国对传统文化和未来发展的自信”立意。
选择第二种看法,要紧扣“体现了当下疫情形势下简约、安全和精彩的创作追求”立意。
选择第三种看法,要紧扣“延续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绿色、科技和人文的美好理念”立意。
选择第四种看法,要紧扣“展示了本届北京冬奥会共享、开放和廉洁的新发展理念”立意。
若几种看法都写,二类以下给分;若写一种但内容有杂糅其他看法,不能上一类。
评分细则:参考 2021年高考阅卷标准。切入分 46分,要狠抠硬伤,不符合观后感格式
的要扣 1-2分,根据实际拉开档次,避免打保险分,要敢于打高分。
5 5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第 页(共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