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透镜和视觉(1)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和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凸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这个点称为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
3.凹透镜的作用: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称为虚焦点。
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二、重要提示
1.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不一定交于一点,有时甚至不相交。会聚作用是指从凸透镜折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靠拢”些。绝不能将会聚作用理解为就是将光线会聚于一点。同样。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也是指从凹透镜折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分开”些。
2.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如图2.6—1所示。
(1)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而言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3)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而言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3.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即u>f成实像,u=f不成像,u<f成虚像。
4.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即u>2f成缩小的像,u=2f成等大的像,u<2f成放大的像。
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的特点
像距(v)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u<f
正立
放大
虚像
/
6.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规律:物体只能在u>f范围内移动;当物距变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7.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心,使三者处于同一高度上,目的是确保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解题指导
【例l】如图2.6—2所示,小萱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________。
【解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能将太阳光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即为凸透镜的焦点,从凸透镜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题中所示的做法是测量凸透镜焦距的简单方法。
【答案】会聚 焦距
【例2】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l5厘米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某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20厘米处。则可得到一个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此点正好是焦点,故判断此凸透镜的焦距为l5厘米。当物体在20厘米时,物体处在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问,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判断在光屏上将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例3】如图2.6—3所示,小昕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_______(填“上”或“下”)调整。
(2)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厘米。
(3)使烛焰向右移动2厘米,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 (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解析】(1)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高度,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下调整。
(2)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厘米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l0厘米。
(3)使烛焰向右移动2厘米,根据“物近像远”的原则应该将光屏向右移动,此时物体在距透镜l8厘米处,处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一个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
【答案】(1)下 (2)10 (3)右 放大
同步训练 A组
1.如图所示是6个透明的玻璃元件,其中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
2.判断下图方框中各是什么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3.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4.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镜,它对太阳光的_______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5.关于透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经过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不可能相交
B.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C.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
D.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6.冰遇火融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他们将冰磨成一种冰镜,然后使太阳光射过这枚冰镜后,会聚于干草上的一点,以此点燃干草取火。这种冰镜应磨削成 ( )
A.凸面镜 B.凸透镜
C.凹面镜 D.凹透镜
7.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
A.a B.b
C.c D.d
8.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的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 ( )
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的热量
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烫焦
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
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
9.如图所示是一种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图,分析图中光路,可知它的物镜是 (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凹面镜
D.凸透镜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仪器如图所示。请回答: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仪器的名称: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
(2)小明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并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他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实验开始前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___,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
11.如图所示,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则像的性质是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物体从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逐渐移向焦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像越来越大,且为正立的实像
B.像越来越大,且为倒立的实像
C.像越来越小,且为正立的实像
D.像越来越小,且为倒立的实像
13.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_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厘米。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3)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____移动。
14.如图甲所示,将蜡烛放在图中口处,在右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像,看到的像与乙图中的_________(填字母)对应。
同步训练 B组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在距凸透镜40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若将像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所成的像一定是 ( )
A.放大的虚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缩小的实像
16.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当物体距透镜5厘米时,成正立的像
B.当物体距透镜l5厘米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当物体从距透镜20厘米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D.当物体从距透镜20厘米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
17.下列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像能成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
B.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虚像既可以由光的反射形成也可以由光的折 射形成
D.实像可以是放大的或缩小的,也可以是与物体等大的
18.某科学实验小组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记下了物距和像距的一些对应数据,并依次描点画出如图所示的图线。请你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分析图线,由此确定实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 ( )
A.30厘米 B.15厘米
C.40厘米 D.无法确定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屹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 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焦距f/厘米
像距v/厘米
1
10
2
2.5
2
10
5
lO
3
10
8
40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_______(填“大”或“小”)。
(2)他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当物距调节为6厘米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乙所
示,则他选用的是三个透镜中焦距为厘米的凸透镜;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_______(填序号)。
参考答案
2.6 透镜和视觉(1)
1.①⑤⑥ 2.图略 3.图略 4.凸透 会聚 5.D 6.B 7.B 8.D 9.D l0.(1)
凸透镜 光屏 光具座 (2)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同一高度 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11.C l2.B 13.(1)最小、最亮 10 (2)蜡烛在一倍焦距以内(或成虚像) (3)上 14.正立 放大 虚 B 15.B l6.D l7.B l8.B l9.(1)大 (2)5 ②
2.6 透镜和视觉(2)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放大镜和照相机
(1)放大镜: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
原理:根据凸透镜u<f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调节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倍数,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
原理:根据凸透镜u>2f时的成像规律,通过调节物体与照相机间的距离、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使得胶片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像。
眼球是一个精巧的成像结构,主要由角膜、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巩膜和视网膜等部分组成。眼球的功能主要是折光和感光。
(1)眼球中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构成。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感光细胞)→视神经→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3)虹膜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强弱。
瞳孔的变化与光线强弱的关系:当光线强时,瞳孔缩小,使进入眼球的光线减少;当光线弱时则相反。
二、重要提示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眼球的折光系统通过睫状肌来改变屈度,整体类似一个焦距可调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即胶卷)。
2.瞳孔就是通光孔,根据外界环境光线的强弱通过虹膜来改变进入光线的强弱。而进入的光线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信息沿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
3.眼球的各部分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科学广场
双眼立体视觉
正常人眼除了可以看近看远之外,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视觉功能,就是双眼立体视觉。也就是说人眼不但可以看清楚眼前的物体,而且可以辨别物体表面的凸凹和距离的远近。双眼立体视觉是人类从日常生活中的穿针引线到翻跃悬崖峭壁等危险动作中都不可缺少的一种视觉功能。双眼立体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一定要有双眼单视功能存在。就是当双眼看同一个物体时,左眼和右眼分别在视网膜上形成大同小异的两个物像,经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将两侧物像合二为一,这就是双眼合像。然后再通过人体其他的直接感觉器官,例如手、脚和皮肤等与所观察的物体直接接触互相协调,首先把眼底形成的倒像纠正过来,使之成为与外界实物相同的正像。并通过长期锻炼,对外界物体产生三维空间的视知觉,即双眼立体视觉。
解题指导
【例l】照相机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照相机成像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应该在镜头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C.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照相机成像原理和平面镜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解析】照相机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成像的性质为倒立、缩小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
【答案】C
【例2】人眼是一个高度精密的光学系统,下列围绕人眼的讨论错误的是 ( )
A.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B.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C.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的
【解析】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人眼能看清一个物体时,该物体距晶状体的最小距离比视网膜到晶状体距离的二倍还要大,因此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且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答案】B
同步训练 A组
1.如图是人眼球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通过眼球折光系统中的[ ]________、房水、[ ]________和[ ]________到达[ ]________形成物像。
(2)从暗室走到阳光下,[ ]________会变_______,这种变化是由[ ]________内的平滑肌收缩引起的。
2.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________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
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从E处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汞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镜,所以通过它可看到汞柱被放大后正立的________像。
4.航空摄影人员从高空给城市拍照,若所用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80毫米,则胶卷与镜头的距离应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80毫米,所成的像为缩小、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填“实”或“虚”)像。
5.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 )
A.角膜是蓝色的
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
D.玻璃体是蓝色的
5.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射出的光经过晶状体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7.如图所示,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 ( )
A.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
B.等于20厘米
C.小于10厘米
D.大于20厘米
8.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 D.大脑、视网膜
9.有一架镜头焦距为35毫米的傻瓜照相机,不用任何调节就能对相距3.5米以外的物体拍出清晰的像,小明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
A.像距总比物距小得多
B.因物距变化引起的像距变化非常小
C.成像原理是u>2f,f<u<2f
D.因焦距不作调节,所以像距也没有变化
如图甲所示是现代城市很多路口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透镜,它的工作原理与__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相似。图乙和丙是一辆汽车经过路口时与一辆自行车相撞后被先后拍下的两张照片,由图可以看出汽车是逐渐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摄像头的。
11.摄影师给全班同学拍了一张合影照,但摄影师看了几次都发现靠边的两个同学照不全,为了使全体同学进入镜头,应使 ( )
A.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B.照相机离人近一些,镜头向里缩一些
C.照相机离人远一些,镜头向外伸一些
D.照相机向人靠近一些
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1是视觉中的感受器
B.2通过调节能使人看清较远、较近的物体
C.3在视觉形成过程中没有任何作用
D.物像形成于4上时,就形成了视觉
13.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缩小的实像,而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 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厘米。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约为25厘米。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_______来获得清晰的像,晶状体的弯曲程度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的收缩或放松引起的,当我们看清近处物体时该肌肉处于_______(填“放松”或“收缩”)状态。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_______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的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
A.0~10厘米 B.10~25厘米
C.10厘米至极远处 D.0~25厘米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6 透镜和视觉(2)
(1)1 角膜 2 晶状体 9 玻璃体 7 视网膜 (2)3 瞳孔 小 4 虹膜 2. 晶状体 视网膜 倒立 缩小 实像 3.放大 虚 4.大于 倒立 实 5.B 6.C 7.C 8.C 9.D 10.凸 照相机 远离 ll.A l2.B 13.(1)倒立 (2)焦距(或弯曲程度) 睫状肌 收缩 像距 (3)C (4)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为25厘米(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多做眼保健操等,合理即可)
2.6 透镜和视觉(3)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人类视觉存在一定的限制,人眼睛看清物体的距离有近点和远点,在眼球结构上存在盲点。
2.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1)近视: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凹透镜做成的眼镜,先将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凹透镜发 散,再经晶状体会聚,成像于视网膜上。
(2)远视: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需要配戴凸透镜来矫正,先将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再经晶状体会聚,成像于视网膜上。
3.色盲是因为视网膜上欠缺了某些感光色素从而失去了辨别某几种或全部颜色的能力。
4.要保持良好的视力,需要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切实运用。
二、重要提示
1.眼球前后径过长,相当于光屏与透镜中心的距离变大。晶状体曲度过大,相当于透镜的焦距变小,结果成像于光屏(视网膜)前。
2.晶状体变得最扁平时能看到的最远点,叫眼睛的远点。晶状体变得最凸起时能看到的最近点,叫眼睛的近点。正常人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而实际视觉中人看不清无限远处的物体是由于物在视网膜上成像太小而分辨不清或在人眼视网膜上成的像亮度太弱。而近点约在距眼睛l0厘米处。
科学广场
近视眼的激光治疗
近视眼虽然可以通过配戴近视眼镜进行矫正,然而戴眼镜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近年来,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手术给许多近视患者带来了福音。
准分子激光是一种能够精确聚焦和控制的紫外光束(冷激光)。它在计算机控制下,切削精度极高,能够在人的头发丝上刻出各种花纹来。而且准分子激光为冷光源,不产生热量,因此不会损伤眼睛周围的组织和眼球。准分子激光器都有红外线跟踪系统,当眼球偏转超出正常范围,激光会自动停止击射,保证安全治疗。
然而,准分子激光治疗是一项问世不久的技术,现阶段尚缺乏对其后期效果的统计与确认。由于各种原因,这项手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后遗症,如出现欠矫或过矫、感染、散光、角膜上皮雾状浑浊、青光眼、高眼压、眩光等。此外,如果近视患者本身存在一些眼疾或体疾,就不适合这项手术。18周岁以下的患者也不适于这种治疗,因为青少年眼球因屈光能力还不稳定,手术后极有可能发生视力回退现象。因此在进行手术前,患者应充分咨询有关专家,了解可行性,权衡利弊,谨慎从事。
解题指导
【例题】图2.6—4表示了近视或远视的成像特点及其矫正的情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①表示近视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B.图②表示近视的成像特点
C.图③表示可用凹透镜矫正近视
D.图④表示戴凸透镜后,远视眼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解析】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变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因此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而到达视网膜时已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使人看不清远处的景物,可配戴凹透镜使光线先发散一些,再会聚到视网膜上来矫正近视。选项A、B错误,C正确。而远视眼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后方,应配戴凸透镜来矫正,但对眼睛本身无影响。D错误。
【答案】C
同步训练 A组
1.图中人手持的是一枚( )
A.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B.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
C.凸透镜,可以矫正近视 D.凸透镜,可以矫正远视
2.如图所示是人眼的成像原理图,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在很远的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_______(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下列哪种光学仪器成像原理与人眼球成像原理一样?_______(填字母)。
A.照相机 B.放大镜
C.投影仪 D.潜望镜
3.某老师戴着眼镜正在批改作业,听到远处有学生叫她,为了看清该学生的容貌,老师立即摘下眼镜跟这位学生打招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B.老师是近视眼
C.老师不戴眼镜看近物时,像会成在视网膜前方
D.老师的眼球前后径可能过长或晶状体曲度可能过大
4.如图为近视和远视的成像光路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为近视,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B.图甲为远视,应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C.图乙为近视,应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D.图乙为远视,应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5.隐形眼镜是一种直接贴在角膜表面的超薄镜片,可随着眼球运动而运动,目前使用的软质隐形眼镜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制成的,其中心厚度只有0.05毫米,则近视眼患者配戴的该超薄镜片的边缘厚度 ( )
A.小于0.05毫米 B.等于0.05毫米
C.大于0.05毫米 D.任意值
6.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 )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
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以下为某地区中小学生2001年与2009年近视率调查分析表:
年份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
检查人数
近视人数
近视率/%
检查人数
近视人数
近视率/%
检查人数
近视人数
近视率/%
2001
15377
994
6.5
19401
4091
21.1
6483
3370
52.O
2009
24748
2315
9.4
19251
8379
43.5
16767
12131
72.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近视是先天性疾病,由遗传决定
B.两次调查比较可知,检查人数越多,近视率越高
C.两次调查比较可知,初中阶段的近视率增加幅度最大
D.矫正近视的方法是配戴凸透镜片的眼镜
8.如图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
(1)模拟实验中左边的白纸板相当于眼球中的________,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中的_______。
(2)在实验中,如果换上凸度较大的透镜,那么蜡烛应向_______移动,才能使纸板上的图像清晰。
(3)该实验说明:正常人的眼球是通过调节________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如果有人患了远视眼,那么应该配戴装有_______镜的眼镜来矫正。
同步训练 B组
9.某同学仔细观察了光路图后,总结出以下几条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 )
A.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C.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D.光从玻璃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0.人眼球的折光系统整体作用相当于光轴可转、焦距可变的凸透镜。其特点是物距必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只能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某同学从低头写字到抬头看黑板的过程中,其眼球折光系统的焦距将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11.小刚同学近日发现自己的服睛看不清黑板,但正常看书看得清。到医院进行了检查,医生说他已经患上了某种屈光不正的疾病,并给他画了一副图(如图所示)来说明情况。
请回答:
(1)小刚同学的眼睛已经成为________(填“远视眼”或“近视眼”)。
(2)若要使他能在正常情况下看清黑板上的字,应配戴________填”凹透镜”或“凸透镜”)来 矫正。此类眼镜可以对光线起作用。
(3)下列预防近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乘车走路时不要看书
B.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C.要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不要在非常暗的地方看书
D.眼与书的距离在33厘米左右
参考答案
2.6 透镜和视觉(3)
D 2.后 变小 A 3.A 4.A 5.C 6.B 7.C 8.(1)视网膜 晶状体 (2)左 (3)晶状体 凸透 9.C l0.A ll.(1)近视眼 (2)凹透镜 发散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