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揉眼睛、抠鼻孔、掏耳道是某些人的“习惯动作”,关于这些习惯,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些习惯对人的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B.有的人揉眼后眼球发红,说吖他的角膜血管充血了
C.用手指抠自己的鼻孔时一定会擦伤自己的嗅黏膜
D.掏外耳道过深过猛有可能损坏鼓膜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的神经振动
C.声音在水中传播得最快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j.乙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平面镜成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磨砂玻璃做数室的黑板是为了克服漫反射
B.看到池子里的水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折射
C.雨后天空出现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彩色光是由自光组成的
5.下列光路图正确的是 ( )
下列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
7.小宇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制作的如图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
A.正立的烛焰像 B.倒立的烛焰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8.如图所示.小叶用激光灯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的光斑很暗,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较合理的是 (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对光发生漫反射
C.地面对光发生漫反射
D.墙壁对光发生镜面反射
9.当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口香糖等食物,这是为了 ( )
A.及时补充营养物质
B.轻松一下,消除疲劳
C.使咽鼓管张开,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紧闭,外耳道畅通
10.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
11.科学课上,同学们正以“科技创新让上海世博更精彩”为主题开展活动。下列有关中国馆的知识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馆的主要部分呈现红色,是因为反射了日光中的红色光
B.中国馆的结构具有遮阳作用,是因为太阳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C.中国馆的主要部分呈现红色,是因为它能让日光中的红色光透过
D.夏天,进人中国馆会感觉到比馆外凉快,说明人的皮肤具有冷热觉的功能
12.下列关于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A所示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B.图B所示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
C.图C所示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
D.图D中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
13.“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夏天乘凉的“树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岸边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皮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C.“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D.“摄影”时用的照相机是根据凹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14.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射入玻璃砖中的规则气泡,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 ( )
A.发散
B.会聚
C.不改变方向
D.无法判断
15.F1、F2是凸透镜的两个焦点,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d四点,若要在光屏上成最大的像,则蜡烛应放在 ( )
A.a点 C.b点
C.c点 D.d点
16.下列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观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 )
A.②① B.③①
C.②④ D.③④
17.在一个透明玻璃罩内放一张会闪光的音乐贺卡,在贺卡闪光、播放音乐时,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此时 ( )
A.看不到闪光,也听不到音乐
B.看不到闪光,但能听到音乐
C.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音乐
D.能看到闪光,也能听到音乐
18.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19.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 )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错
C.将蜡烛、光屏均适当靠近透镜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
20.关于透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B.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
D.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28分)
21.如图是一种常见的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当手对着红外线感应窗时,水会自动流出。
(1)使用该水龙头时,感应窗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了________。感应窗内的红外线接收管收到信号后控制出水。
(2)当手一直处在感应范围内时,该水龙头在连续出水4秒后即自动停止6秒,如此反复。 某人用20秒洗一次手,则使用该水龙头比使用连续出水的普通水龙头能节水________毫升。(设水龙头的水流量均为30毫升/秒)
22.2010年5月17日中午,宁波市部分市民看到了太阳周围出现一个七彩“光环”,如图所示,这就是“日晕”。这种天象形成的重要原因是阳光通过无数小冰晶后发生了色散,其中各色光按红、橙、黄、________、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说明了阳光是________(填“单色光”或“复色光”)。
23.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和地球上一样自由地直接对话,这是因为太空舱中的空气能________。 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4.汽车已进入普通家庭,小明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发现,前窗玻璃大多是倾斜的,这是因为前窗玻璃倾斜时,根据________成像特点,夜间车内乘客或其他物体所成的像在玻璃的前上方,避免干扰司机视觉;而汽车前灯安装在离地面较近的车头位置,有利于司机更好地看清前方道路状况,这是因为在同一种物质中光是________。
25.如图所示,有一束光从某种固体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在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其中入射光线是________,反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是________。
26.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在竖直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直放置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请回答问题: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
(3)为了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7.在民俗街上,小明对一个雕刻于半粒大米(上圆下平)上的微雕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为看清微雕作品上的文字和图像,小明应利用图甲所示透镜中的________ (填字母)进行观察。
(2)正确选择透镜后,小明测出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
(3)透过透镜观察微雕作品,小明看到的像如图乙所示,此时透镜到微雕作品的距离________ (填字母)。
A.小于5厘米
B.大于5厘米且小于10厘米
C.等于10厘米
D.大于10厘米
28.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右图是近视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近视患者看不清_______处的物体,可以配戴用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
_______。
(3)在眼球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 ]_______。
(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_______。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_______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29.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图甲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为_______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_______的性质。
三、作图题(每题5分,共10分)
30.在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31.请在图甲中画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大小。如图乙所示,物体AB上的B点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在B’点,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3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l0厘米,确定出焦距f=________(填“5厘米”或“10厘米”)。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厘米处后,再移动光屏, 至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会出现清晰、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她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 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厘米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________(填“虚像”或“实像”)。
33.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他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株绿色植物对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百分率
光的颜色
红
橙
黄
绿
蓝
紫
光吸收的百分率
55
10
2
1
85
40
(1)这位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则哪种光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效果较好?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
3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厘米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________(填“P”或“Q”)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物距u/厘米
5.O
6.O
7.O
8.O
像距v/厘米
4.5
5.5
6.5
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中的错误在于: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给我们的一个启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应选用较_______(填“厚”或“薄”)的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使用。
参考答案
单元自测题
1.D 2.D 3.B 4.B 5.D 6.B 7.B 8.B 9.C l0.A ll.C 12.A 13.A l4. A 15.B l6.B l7.C 18.A l9.B 20.A 21.(1)反射 (2)360
22.绿 复色光 23.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24.平面镜 沿直线传播 25.B0 30°60° 26.(1)较黑暗 B蜡烛 (2)相等 垂直 相等 (3)B 27.(1)A (3)A 28.(1)远 凹 (2)角膜 (3)②晶状体 (4)视网膜 大脑 29.45 直线传播 30.图略 31.图略32.(1)亮点 10厘米 (2)缩小 左 (3)虚像 33.(1)探究绿色植物对光的吸收与光的颜色间的关系 (2)红光绿色植物对红光的吸收百分率较大34.(1)P (2)测量像距错误。应该将测出来的像距再加上玻璃板的厚度 (3)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