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堂达标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堂达标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18 20: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明朝君权的加强》课堂达标训练题
一、选择题
1.“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首《醉太平·堂堂大元》的小令向我们揭示了元朝灭亡的原因。导致元朝灭亡的因素有( )
①元朝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对外侵略战争的失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
2.(2012·安阳模拟)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搜集了一组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图像。请你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3.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
4.(2012·重庆中考)“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政务)。”这里“罢丞相”的皇帝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雍正帝 D.乾隆帝
5.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丞相被称为“百官之长”,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分别是
在( )
A.秦朝隋朝 B.秦朝唐朝
C.秦朝宋朝 D.秦朝明朝
6.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7.(2012·随州学业考)明初,国子监祭酒宋讷有一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为何昨晚不悦,宋讷大惊。朱元璋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这件事反映的实质是( )
A.君权的强化
B.君臣关系亲善
C.君臣关系紧张
D.大臣昼夜忙于政务
8.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9.明朝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忠贤(明末宦官,兼掌东厂),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此事反映出当时( )
A.东厂的办事效率高
B.明朝的法律严酷
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报复
D.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明太祖、明成祖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坐上皇位的?
(2)明太祖、明成祖都采取措施加强君权,他们在地方上分别采取什么措施?他们分别设立哪一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是顾炎武对哪一制度的抨击?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奸佞当权”“惹红巾万千”,再联系所学知识,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元璋的起义军最后灭亡了元朝。故D符合题意。
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题中四人所处的朝代分别为唐朝、秦朝、宋朝、明朝,故C顺序排列正确。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因此,在北京有“明十三陵”,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记忆。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明朝时,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拓展延伸】丞相设立与废除及废除原因
(1)设立与废除: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大臣专权。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目的是强化皇权。
(2)废除原因:这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强化皇权所采取的行动。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加强专制统治”。明太祖时,为加强君权,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7.【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专门负责监视官员的言行,所以对宋讷的所有情况都清楚,这反映了明朝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A正确。
8.【解析】选A。科举制到明清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9.【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明朝时,臣民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特务机构的监视,这一血淋淋的事例就表现出东厂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
10.【解析】本题以明太祖、明成祖为切入点,考查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通过参加、领导元末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明成祖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击败建文帝后称帝。他们当上皇帝后都加强了君权。明太祖实施的措施有改革行政机构、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实行八股取士。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有迁都北京、削藩、设立东厂。据此分析回答第(1)(2)题。第(3)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顾炎武对明朝八股取士制度的抨击,回答危害时结合材料及八股取士的影响作答。
答案:(1)明太祖:通过参加、领导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后称帝。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击败建文帝后称帝。
(2)明太祖: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明成祖: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继续执行削藩政策。明太祖设立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3)八股取士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知识归纳】本课可归纳为“一、二、五”
(1)一个目的:加强君权。
(2)二个人物: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3)五项措施:改革行政机构,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迁都北京,削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