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互动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窦娥冤》互动课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03 16: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互动课堂
疑难妙句
1.催人泪的是锦烂熳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NF960?月色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的情怀冗冗,心绪悠悠。(第一折·混江龙)
【赏析】 此一曲表现窦娥在婆婆索债未归时的焦虑心情,体现了她对婆婆的牵挂和孝心。语言十分工整,且借助“烂熳花枝”“月色”等景物描写,以美景反衬忧情,更加表现出窦娥忧心如焚的心情。
2.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随。(第二折·梁州第七)
【赏析】本曲借用一系列典故:汉代的卓文君、孟光,秦代的民间传说孟姜女,春秋时的浣纱女以及民间传说中望夫石的故事。以大胆质问的语气,指责了婆婆的不贞不义,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忠于爱情、守贞如一的决心。
3.我想这妇人每休信那男儿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
婆婆也,我这寡妇人家,凡事也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
【赏析】 这是窦娥劝告婆婆不要答应张驴儿父子要求的话。有人从“避些嫌疑”“不清不洁”“贞心”这些词语断定窦娥不肯纳张驴儿为接脚丈夫是因为她有“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我们怎么看呢?窦娥因为对青梅竹马的丈夫的怀念而不肯嫁张驴儿,故用礼教作借口。而且,更大的可能性是她从心底里认为婆婆不应该找张驴儿父子俩来做接脚丈夫——蔡婆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张驴儿是个泼皮无赖,张驴儿的父亲即使不算是张驴儿的同谋,至少也是一个管不了坏儿子的糟老头儿,怎么能找这种人来做终身的依靠?可见,窦娥是个聪明有主见的人。
4.(正旦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赏析】 前文窦娥坚决不承认与张驴儿父子有亲属关系,说张老儿“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而这里窦娥却称张老儿为“公公”。窦娥是个孝妇,她不愿看到婆婆同样被打得皮开肉绽、遭受死去活来的折磨,违心地承认是自己杀死了张驴儿的父亲,情急意乱之中,连自己先前不把张驴儿父亲当作公公的供词也给推翻。这样一来,不仅身犯“十恶”大罪,且还有死不认罪、百般狡赖的从重量刑的情节,无异于自己把自己的生路给堵死了。这样,窦娥的“孝”和“善”就显得尤其可敬。
5.【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你有甚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赏析】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步履艰难、备受痛苦。而她之所以舍近求远要求走后街,就是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语段剖析
1.【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剖析】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2.【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剖析】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3.(1)【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2)【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剖析】 从(1)、(2)两段可以看出,窦娥一方面对天地鬼神严厉指斥,一方面又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在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结构分析
节选部分分为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楔子”像是一个序幕,它交代了剧情的起因:窦娥被父亲抵给蔡婆做童养媳。到了第一折开场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三年。在这期间,窦娥的命运又发生重大变故——丈夫早逝。
第一折中,赛卢医为了赖账要勒死蔡婆,张驴儿父子出场解救蔡婆,竟然要求蔡婆婆媳纳他们父子为接脚丈夫,窦娥不从。
第二折,张驴儿要挟赛卢医给了毒药,放在羊肚汤里想毒死蔡婆,不料被张老儿误吃致死,随即引出造成窦娥之“冤”的关键性人物——桃杌。桃杌要严刑拷打蔡婆,窦娥被迫蒙冤招供。
第三折,刑场上,窦娥指斥天地鬼神,许下三桩誓愿,且一一应验。这一折是全剧的高潮。
主旨探微
《窦娥冤》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自小被卖与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后为救婆婆,屈招药死“公公”,被斩首示众的冤屈故事。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文法览胜
1.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
作者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现实的同时,还运用了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特别是第三折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加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鲜明。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戏曲语言
就全剧而言,唱词通俗平易,凝练优美,富有节奏感。既符合人物身份和个性,又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人物对白则多采用俚语,平白朴实又相当生动。如楔子中窦天章对蔡婆婆说的一番话语:“小生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再如第一折卜儿见窦娥后说的一番话:“孩儿也,你教我怎么说波!”又如第三折,刽子手对蔡婆婆说:“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等等,类似的语言在全剧特别是人物对白中可谓俯拾皆是。大量使用口语化语言,不仅使语言通俗生动,也极便于演员演唱道白,又适于观众的听觉效果,给戏剧艺术注入了活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