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音乐小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音乐小屋》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七课《小音乐家》里的一首儿童歌曲,2/4拍。这是首风趣的歌曲,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一种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还处于小学的低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爱玩、爱动,而且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我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不错的,就是在附点和一字多音的地方,把握不准。而且孩子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很难坐住。基于这些特点,本课的教学,我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有效的进行歌唱。
三、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学生能用轻快而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音乐小屋》,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表达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趣味性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3、认知目标:学生能准确地拍节奏,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创编歌词。
四、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生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教学难点:
解决歌曲中休止符、附点音符及一字多音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钢琴。
五、教学策略
设计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体会强弱 对学生的表演做出及时的评价。
2、观看旋律条,2/4 53 53|3 1.| 53 53|3 1.||
(1)通过讲解重音记号,引导学生体会强和弱的对比、以及运用。
(2)引导学生跟琴演唱这条旋律,并在旋律中体会強与弱的变化。
(二)聆听歌曲
1、初次聆听歌曲。老师在叮咚的空拍处做出敲门的拍手动作。
2、二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做出敲门的动作。
3、三次聆听歌曲。老师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4、四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在第一个叮咚处,做出强的手势。在第二个叮咚处,做出弱的手势。
5、聆听歌曲分了两个乐段,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二乐段比第一乐段多了一个叮咚声。
6、六次聆听歌曲。老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歌曲的难点。
(三)学唱歌曲。
1、跟琴逐句学唱歌曲,并重点解决学生自己所提出的难点。
2、师生轮唱歌曲两遍。
3、学生分成两组,轮唱歌曲两遍。
(四)创编歌曲。
1、通过观看有趣的视频、动画。引导学生对歌曲的歌词进行创编,并把学生自己所创编的歌词,带入到歌曲中去。
2、对创编的歌词进行四次演唱。
(五)课堂总结。
音乐小屋
教学反思
歌曲《音乐小屋》是一首儿童歌曲。歌曲风趣、轻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构成起伏的旋律,和着舒展的节奏,给人以柔和的感受。描绘了“叮咚”作响的音乐小屋给人们的快乐,抒发了热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愉快心情。整堂课我以“聆听”为主线,首先我让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来解决了学生聆听注意力不集中的难点。也引起了学生模仿的好奇心,使我能顺利的进入下一个环节,走进音乐小屋来学习歌曲。然后学生走进音乐小屋之后,我设计了各种接唱的小游戏来让学生学唱歌曲,并加入身体的律动体验。整堂课学生仿佛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快乐地体会音乐带来的无线乐趣。
当然在该堂课中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在歌曲学唱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完整感受体现地还不够深刻,我让学生分句学唱歌曲,破坏了歌曲本身的整体性。
2、教学语言还欠生动活泼,导致教学的每个环节衔接地不够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