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8 20: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检测(四)
(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窘迫(jiǒnɡ)      奴婢(bì)
腆然(tiǎn) 鳏寡孤独(ɡuān)
B.牲畜(chù) 惊诧(chà)
慰藉(jiè) 炙手可热(zhì)
C.匹配(pī) 栖身(qī)
盥洗(ɡuàn) 并行不悖(bèi)
D.梦魇(yǎn) 分歧(qí)
畸形(jī) 跌宕起伏(dànɡ)
解析:选C。C项,“匹”读“pǐ”。
2.(2011年高考广东卷)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帙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涌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看来,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蔚为大观         B.自顾不暇
C.鱼目混珠 D.诟病
解析:选B。“自顾不暇”指照顾自己都来不及,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语境中指作品繁多,应付不过来。该词不合语境。A项,“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C项,“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D项,“诟病”指侮辱,后引申为指责或嘲骂。
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除了向这个地区的农民们学习、访问和进行实地考察之外,还查阅了大量的地方志和文学史资料。
B.泰国警方相信,如果涉及贩毒,其背后很可能是当地有权势的人物,而非政府公职人员,更重要的是把隐藏在背后的贩毒集团头目抓到。
C.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D.幸福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各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解析:选B。A项,搭配不当。可改为“我们除了向这个地区的农民们学习、对这个地区的农民们进行访问和开展实地考察之外”;C项,“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后面应加上“的事”,“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前应加“这”;D项,主宾搭配不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解析:选D。“传统艺术”后,应该选③,紧跟后面①具体说明书法的特征,⑥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强化书法的特征,②⑤④为逻辑严密的小语链。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高)允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群臣莫知其所言。语或痛切,帝所不忍闻,命左右扶出,然终善遇之。时有上书为激讦者,帝省之,谓群臣曰:“君、父一也。父有过,子何不作书于众中谏之?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至于事君,何独不然!君有得失,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欲以彰君之短,明己之直,此岂忠臣所为乎!如高允者,乃真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可不谓忠乎!”
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徙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受。帝重允,常呼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徙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屏:隐藏
B.欲以彰君之短 彰:彰显
C.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愠:怨恨
D.高子独敷陈事理 陈:陈述
解析:选A。 “屏”是“屏退”的意思。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帝常屏左右以待之 ②然终善遇之
B.①乃真忠臣也 ②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C.①为益不少 ②乃知古人为不诬耳
D.①不能面陈,而上表显谏 ②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
解析:选C。A项,都是代词,“他”。B项,都是判断词“是”。C项,①动词“做”;②动词“是”。D项,都是连词“但”。
7.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高允的忠心和无私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他有时与帝相谈从早到晚,有时接连几日。
B.高允对朝廷忠心耿耿,帮助文成帝治理国家几十年,做了很多好事,但二十多年没有升过官,家里贫穷。
C.高允内藏珠玑,很有才华,但外表柔顺,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虽博才多学问,却缺乏刚毅的风骨。
D.高允蒙受文成帝的宠爱和优待,还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文成帝到他家,才发现他家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就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并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
解析:选C。“说话吞吞吐吐,不善于表达,缺乏刚毅的风骨”错。
9.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汲 长 孺 可 以 卧 见 卫 青 何 抗 礼 之 有 此 非 所 谓 风 节 者 乎 夫 人 固 未 易 知 吾 既 失 之 于 心 崔 又 漏 之 于 外 此 乃 管 仲 所 以 致 恸 于 鲍 叔 也。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而于私室屏处谏者,岂非不欲其父之恶彰于外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2)①而在自家无人的地方劝谏,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彰显在外吗?
②只有高允详细陈述事件的经过,申明是非曲直,言辞语义清楚明白,声音高亢洪亮。
参考译文:
高允喜欢直言劝谏,朝廷有不恰当的事情,高允就求见,文成帝常常屏退左右来等待他。有时从早到晚(相谈),有时接连几日不出门;群臣都不知道他们说的内容。高允说话有时言辞激烈、切中要害,文成帝听不下去时,就命令左右侍从把高允搀扶出去,但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后对群臣说:“君王、父亲是一样的啊。父亲有过,儿子为何不写书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劝谏?而在自家无人的地方劝谏,难道不是不想让他父亲的罪恶彰显在外吗?至于说侍奉君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君王有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劝谏,而上书公开指责,想以此彰显君王的短处,显示自己的正直,这难道是忠臣的作为吗?像高允,才是忠臣。我有了过失,没有不当面说的,甚至有朕不能忍受的话,高允都无所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这样)难道不能称为忠臣吗?”
与高允同时被征召的游雅等人都做到了大官,封了侯,部下们官至刺史、太守的人也有几十、成百人,但高允仍然是著作郎,二十七年没有升过官。文成帝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手持弓箭,站在朕的身边,白站罢了,不曾有一个人规劝我;只等我高兴时,要求官爵,到现在没什么功劳而官至王公。高允拿笔帮助我治理国家几十年,做的好事不少,不过是个著作郎,你们不感到惭愧吗?”于是提升高允为中书令。
当时,百官没有俸禄,高允常让他的儿子以砍柴自给。司徒陆丽对文成帝说:“高允虽然蒙受宠爱和优待,但家里贫穷,妻子和孩子不能生活。”文成帝说:“你为何不早说,如今看朕重用他,才说他穷。”当日,到高允家,(才发现他家里)只有草屋几间,几床粗布被子和破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文成帝叹息,赏赐绢帛五百匹,粮食一千斛,任命他的长子高悦为长乐太守。高允竭力推辞不接受。文成帝器重高允,常常称呼他为令公而不叫他的名字。
游雅常说:“从前史书上称赞卓子廉、刘文饶的为人,心地狭小的人不相信这些。我和高允相处四十年,从没有看见他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才知道古人是不欺骗(我们)的。高允内藏珠玑,外表柔顺,他说话慢腾腾,好像不会表达一样。从前崔司徒曾对我说:‘高允博才多学问,一代文人雅士,所缺乏的是刚毅的风骨。’我也这样认为。等到崔司徒犯了罪,起源是很小的事,皇上亲临审问,司徒声音嘶哑两腿发抖,几乎说不出话;宗钦以下的官员,趴在地上汗流浃背,都面无人色。只有高允详细陈述事件的经过,申明是非曲直,言辞语义清楚明白,声音高亢洪亮。皇帝也为之动容,听的人没有不担心的,这难道不是刚毅的风骨吗?由这件事来看,汲长孺可以躺在床上会见卫青,行对等的礼节,有何不可呢?这不是所说的高风亮节吗?人本来就不易了解,我已经看错了高允的内心,崔司徒又看漏了他的外表,这就是管仲对鲍叔牙的死感到万分悲痛的原因啊!”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 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实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之景,虚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2)词末两句描写了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的塞外冬夜天的苍茫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 。 (苏轼《赤壁赋》)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复道行空,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2)落霞与孤鹜齐飞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金石可镂 不霁何虹
(4)相逢何必曾相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谈到艺术,人们常说: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种不同其实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故在表达理念的艺术手法上迥然有别。
从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一直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西方艺术的源头是希腊的雕塑和建筑,建筑的空间位置讲究各种数比关系和几何秩序,人体雕塑中各种秩序、比例的和谐是希腊艺术家所孜孜以求的。因此西洋画特别讲究从形体光色关系上苛求细节、越来越精细逼真,毫发不左地模仿自然,刻意求实。然而东方民族的整体自然观导致中国人不信赖自己的视觉印象,认为越是想努力把握自己所面对的自然,便越是难以把握其原状,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在中国艺术家看来,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他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在“以为有物”,而“未使有封”之际,方可保留天机的完整。而“一旦有封”(分类、概念化),一旦有“是非”之分(有判断),天机的完整性便开始分化、破碎。因此,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因为人是无法表现自然之道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即“封死则道亡”。这一切都使中国艺术家放弃再现和模仿自然的冲动。中国画的意境是虚静空灵,笔墨是简率疏淡,他们遵从庄子的指引,“无知”、“无为”、“无我”、“心斋”、“坐忘”。因为“有我”,才会有恐惧、有苦恼。西方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妄自尊大地想要规划世界,解释世界。而“丧我”、“无知”,不用自己的思维分解这个世界,就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因此,依照老庄哲学,中国人在自己的诗词,书法和绘画中,不仅没有否定自然,反而找到了“离形去知”的解脱方式,这成了中国人拥抱自然、跃身大化、天人合一的内在动因。艺术家只有放弃对物象外形的追求,才能在忘我的宁静中进入自然现象内部而与之呼吸与共。在中国画中和谐生动、灵气往来,艺术家浑然坐忘于山水花鸟之间,如树、如山、如水、如云。有西方艺术评论家说:“中国画虽然讲究空灵,却又最写实,最超越自然而又最接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又是自然本身。”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某些鲜明的个性,其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是带有具体的抽象,带着感性的理性,是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一种状态。
因此,由于东方人的哲学,由于坚信人用“心”思考,而不像西方人很早就知道人用“脑”思考,这样的哲学,触动中国人的是“抽象而不彻底”的美感(梁漱溟先生用“心役于形”概括)。东方人接受了不可理解的天地万物的存在,并一直同这种无意义性共处,故在东方人看来很自然的表意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同生活本身一样没有形式、一样正常、一样无理性。如果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那么,东方人完全可以回答,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无休止地延续下去,没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而一切西方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开头、中场或者结尾的理性次序。西方艺术传统还对崇高和平庸的事物严格加以区分,要求以最高级的艺术形式处理最崇高的主题,因此对东方人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趣味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普遍不满,甚至无法忍受,这是因为他们对待世界的整个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位20世纪的西方艺术评论家说:“我们欧洲的艺术有一种致命的倾向——要成为科学”。可谓一语中的,而摄影和影视技术的出现更让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理想无立足之地,他们感到了理智的苍白与可怕。辜鸿铭老先生看得真切,他说现代西方艺术乃至人文学科是在“心灵与理智的可怕战场”上厮杀,是在“洒满墨水的世纪”为求生存而战斗。可斗来斗去,仍然摆脱不了科学的纠缠,这不,它们双双走在“彻底抽象化”的道路上,只不过科学是理性的抽象化建构,艺术是用抽象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真是貌离神合啊!
(选自《中国艺术在东西方的对视中》,有删节)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西方艺术家认为东方音乐“没有意义”,东方人则认为这是自然本身的无意义性造成的。
B.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对自己继承下来的古典艺术传统艺术科学化倾向普遍不满。
C.中国艺术家认为,写实只是雕虫小技,重要的是写意。
D.中国人思维的特点是“抽象而不彻底”,而西方人则是“彻底抽象化”。
E.中国人一直误认为人用“心”思考,因而中国艺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解析:选AE。A项,原文是假设;E项,“误认为”、“缺乏合理性”的说法与文意不符。
13.下列不属于中国艺术家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因而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
B.要避免天机的分化和破碎,艺术家不应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
C.人对自然之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艺术家应拥抱自然、融入自然。
D.艺术要摆脱科学的纠缠,要强化抽象,以表达对非理性的尊重。
解析:选D。不是中国艺术家的观点,而且“要强化抽象”与句意矛盾。
14.如何理解中国画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又是自然本身”?(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画不是追求再现和模仿自然,而是重在写意,保留了天机的完整,能重新拥抱原有的具体的世界,即最接近自然。中国画中艺术家的心灵与所表现的景物融为一体,具体和抽象、感性和理性高度融合。
15.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从全文看,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分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造成其不同的思想根源是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西方人认为,整个存在,包括宇宙都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原因。而中国艺术家则认为,人是万物万象中的一个有限物,是不可能认识自然的。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最后一趟生意
这是一个战火和硝烟密布的国家,有一次轰炸结束以后,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出现在沙漠上空。
哈伊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这天正开着他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旁,处处可见坐满外国士兵的坦克车。哈伊边开车边在心里咒骂:“该死的战争!”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集市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哈伊转头看看驾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让他感到欣慰,他自言自语的说:“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我把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旁停着不少坦克,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旁。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哈伊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剩下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来?到哪里去?”
哈伊笑了笑,用那士兵能听懂的语言,不太流利的回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
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问道:“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很快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神情挺满意,他看到了车里的相框,问:“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大。”
哈伊看了看那外国士兵,仍然微笑的回答说:“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了,我不想干了。”
那个士兵大概是很久都没遇上对他微笑的本地居民了,所以他的心情不错,靠在车窗上,说:“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放心的回来开车了。”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士兵摇摇头,说:“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他忽然想起什么,问:“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哈伊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士兵,还有他身后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哈伊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因为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
然后,哈伊按下了引爆炸弹的按钮。
【注】 故事背景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期。
16.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趟生意”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是实指,因为这的确是哈伊作为出租车司机做的最后一笔生意;二是虚指,他是哈伊在人世间最后与入侵的外国士兵同归于尽的行动。
17.相框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三次写到相框,第一次写相框碎了,暗示哈伊的妻子、儿女在战争中被杀;第二次是外国士兵留意到了那相框并提到自己的小孩,说明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是疼爱自己的儿女的;第三次写哈伊“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说明哈伊为替妻儿报仇,已决心赴死。从内容上看,对相框的几次描写,主要是突出哈伊采取自杀性袭击的原因及战争的残酷;从结构上看,是起到线索的作用。
18.你如何看待哈伊的自杀性袭击行动与外国士兵对哈伊的亲切态度?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哈伊被迫采取战争的方式来对抗战争,是十分无奈的行为,而个体的力量在战争中也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但当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时,爱的精神支撑他成为复仇的使者时,这种力量也不容忽略。外国士兵由于很久都没遇上对他们微笑的本地居民,再加上他们一直以为他们所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所以他们也向哈伊表达好感,但最终却送了命。这正说明战争对两国无辜百姓的伤害有多重,他们面对的都是一场悲剧!热爱和平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勿忘我
——访泰戈尔故居
①鸟儿唱起歌来,婉转而悠长,鸟儿说起话来,清脆而绕舌。通往西莱达的小路犹如鸟语,蜿蜒细窄绵长。一方又一方水田,一片又一片池塘,知足而宁静。无数的小河小湖,浮云在那里梦游。芒果树将影子留给树下的花草,抖落些阳光的碎屑。一片水田,刚刚收割完毕,但并不孤寂。它默默地躺在那里,望着禾苗从邻居怀里探头探脑。在另一片新绿之中,褐色的田埂像大鲶鱼拱起的脊背。
②一段矮墙上,坐着两个白衣人,他们怀抱着琴,吟唱着。我问莎妲芙:“他们是谁,唱的什么?”“当地农民,他们唱的是孟加拉回教诗人拉龙的歌。你知道,拉龙曾住在附近,深受泰戈尔的影响……”
③泰戈尔故居占地大约11公顷。三层的楼房建有两层露台。二层的凉台向前伸出,三层的露台更大,上面只有一座类似亭台的房间,房间的尖端犹如一座细小的金字塔。白墙红窗,花园环绕,玫瑰盛开,榕树亭亭如盖。西面一片大池塘,一条碎石路穿过花园,直抵水边。池上石桥一弯,池旁树影婆娑,那是一棵Bokul树,据说是泰戈尔亲手栽种的。
④在故居的凉台上,一条小船静静地卧在我的身旁。那条船是一条房船,取了一个和她漂泊的大河同样的名字——博多。从挂在故居底层的照片上,我看到她船头高挑,前舱宽大,上面站着一个人。后舱的木柱撑起倾斜的屋顶,框出许多拱形的门窗,一支桅杆从房顶伸出,却不是向上,而是朝前。房船除了立柱门窗,几不见船屋壁板,坐在里面一定是四面来风。
⑤西莱达的田野画出诗人的仙乡,博多河的流水搅扰着诗人的梦魂。那片池塘怀抱着星星,犹如母亲拥着她的小命芽儿。那棵Bokul树碎花飘落,也飘落着天女口中的香液。在豪雨倾盆、孤灯微弱的夜晚,在那既不想读也不能写的无眠时刻,诗人等待着黑夜退却为森林的隐士,等待着灵性的翅膀再度展开。诗人倾听着洪水与饥荒对话,也倾听着金色花绽开的声音。诗人将假模假式的英文诗歌评论掷向桌面,却让无言的月光流泻出永恒的哲思。和莫扎特一样,无论真实的人生如何,泰戈尔只向世界展现自然和人类最淳朴的美,而这美最具有神性。
⑥这座房子有15个房间,只有一楼挂着照片、画作和手迹的复制品,不多的家具分散在几个房间里,也未标明是否为泰戈尔或家族的遗物。照片中只有三张和本地有关:房子、船屋、还有一张是泰戈尔全家在房前的合影。据说泰戈尔来此8年之后,其家人才从加尔各答过来团聚,估计这合影是在1898年之后拍摄的。
⑦在俄国,我曾走访托尔斯泰庄园,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我也曾在罗马排队进入济慈故去的房间。就自然环境而言,只有西莱达的泰戈尔故居能与图拉的托翁庄园媲美。
⑧在西莱达,我自由自在地走着。我走到池塘旁,坐在Bokul树下。那树正开着黄白色的花,细小而清香,人们把这花穿成手环和项链,一个孩子给了我一串,我挂在脖子上。我再次登上顶楼,遥望树海和博多河。我想象着泰戈尔在房船上写《金色的帆船》和《江河集》,在孟加拉的田野里写《收获集》,而在那棵树下写《吉檀迦利》。
⑨太阳斜了,疲倦的光流连在树海上,我依然站在西莱达故居的顶楼上。绿树哼鸣着,似乎那不仅是树的哼鸣,好像有人在唱。细听,果然是水边传来的声音。我跑下楼,胸前的花环跳跃着。沿着碎石路,穿过花园矮墙,歌声越来越近。
⑩歌声来自池塘边。
?在闪动着夕阳的池水旁,在那落花飘飘的Bokul树下,一个老人、一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正在弹唱。中年人举起单弦琴,前后摇动,绷出铮铮之音。老人敲着小铜镲,孩子和中年人高声唱着。童音带着村野的稚气,中年人的声音并不浑厚,含着甜味。树影和石桥在水面上流动着。在“守财奴”般的夕阳藏起它的金子之前,人们围坐四周,低头听着,以手拍打着地面。
?中年人和孩子继续唱着:“当我的脚印不再印在这条小路上,当我不再在这条河上划船,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当灰尘布满琴弦,当枝蔓爬满房屋的围墙,当花园成为莾丛,当苔藓环绕着池塘的边缘,那时候,你可会记得我?”
?哦,我们怎能忘记你,虽然你“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我们怎会忘记你!你的诗“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注】 《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文中所唱歌词、所用诗句都出自泰戈尔诗歌。
19.第①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通往西莱达路上的优美环境。(2)为下文介绍泰戈尔故居作铺垫(起烘托作用)。
20.概括写出“泰戈尔故居”的主要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然环境优美。(2)建筑风格独特。(3)人文气息浓厚。
21.作品是怎样以“Bokul树”为线索贯穿记叙全文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品以“Bokul树”为线索,先写泰戈尔种的“Bokul树”引出记叙的对象“泰戈尔故居”;接着写泰戈尔在“Bokul树”下思考着如何展现自然和人类最淳朴的美,并且创作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最后写在“Bokul树”下人们深深地思念着泰戈尔。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文是从《生活的艺术》一文中摘录的文字,请先依据文章题目和所提供的全部文字在①处添加一个能够统领并概括后面内容的起始句,再在后边的②③处仿写句子。(6分)
__①__,要装进一杯新泉,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陈水;__②__;要多一份独有的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心灵的创伤。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陈水,但你拥有了一杯清泉;__③__;虽然遭受了心灵的创伤,但你多了一份独有的体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生活的艺术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②要获取一枝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③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得了玫瑰。
23.仿照例句,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从“怯懦”“乐观”“悲观”“遗憾”“执著”中任选两个为对象,各造一个句子。(6分)
例句:所谓勇敢,打个比方,就像山上的泉水,已跑到悬崖的边缘,却还往前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所谓乐观,打个比方,就像炉灶上的响壶,屁股烧得红红的,却还有心情吹口哨。
所谓执著,打个比方,就像扑火的飞蛾,眼前已经是危机重重,却还是不放弃对光明的渴望。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有起点和终点,人一直奔走在路上。人在路上,这就是人生。生命的过程,是永远值得期待的,是一种永无止境、自我发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
请以“生命的过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