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救济/掎角之势 着落/着魔 法郎/珐琅
B.解数/解甲归田 档案/勾当 日积月累/果实累累
C.垂髫/千里迢迢 间或/渐染 堆满/椎骨
D.智慧/卷帙浩繁 给予/给以 铺位/曝晒
解析:选A。A项,jì/jǐ,zhuó/zháo,fǎ/fà;B项,xiè/jiě,dànɡ,lěi/léi;C项,tiáo,jiàn/jiān,duī/zhuī;D项,zhì,jǐ/ɡěi,pù。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帐目 记载 夙愿 人满为患
B.枯燥 什物 跋涉 举世闻名
C.功勋 糊口 帐篷 波斓壮阔
D.简陋 解雇 熟练 水泻不通
解析:选B。A项,“帐目”应为“账目”;C项,“波斓壮阔”应为“波澜壮阔”;D项,“水泻不通”应为“水泄不通”。
3.(2011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C.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句,可改为“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或“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B项,主谓搭配不当,“审美体验”的陈述主体应为人,而句中承前主语为“《野鸭子》”;D项,语序不当,将“巨大的”调至“覆斗形上盖”前。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2月14日,父亲进入哈金森工厂,工号为5370。在这里,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制作防雨用的套鞋。他们每日工作10小时,星期六做半天,即每周工作54小时。新工人实行计时工资,每小时工资学徒期为一法郎,以后逐步增加,熟练后就实行计件工资。这种工作属于轻体力劳动,但要节奏快,适合心灵手巧的人干。郑超麟也曾在这家工厂做工。我去采访他时,他对我讲,他一天只能做十双鞋,而我的父亲则可以做二十多双。像父亲这样工作,一天大约可以挣得十五六个法郎。
1988年我去法国进行一个项目考察时,曾到蒙达尼去了一下,在工厂人员的陪同下,我参观了哈金森工厂。这个工厂今天仍旧是橡胶制品企业,拥有九千多名职工,在宽敞的庭院右边,父亲当年做工的厂房仍然完好无缺。现在这里楼上作为仓库,楼下也堆满了什物,已不再作为车间使用。这个厂房高大明亮,可想而知比克鲁梭的施奈德钢厂的工作条件要好得多。工厂的陪同人员告诉我,这个工厂一百年前曾经失火,后来由法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家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了这个厂房。就像埃菲尔设计的举世闻名的巴黎铁塔一样,这个厂房也是由钢铁结构建造而成,据说在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金属结构的厂房。回国后我问过父亲,你当年做工的厂房是埃菲尔设计的,你知道吗?父亲还真的不曾知晓。
据当时和父亲在一起做工的郑超麟回忆,在离工厂五分钟路程的一个小树林中,工厂拨出一个木棚,内有四十多个铺位,专门为中国勤工俭学学生居住。我去法国的时候,工厂的人告诉我,这个木棚早已拆掉了,但我可以想像得出它当年那种简陋的样子。当时住在这里的学生们搭伙做饭,推举两个人做厨师,大家照工厂计时制给他们支付工资,伙食账目公开,每人每日伙食费约三个法郎。早晨咖啡面包,午、晚两餐都有肉吃。房子不需付租金,因而算起来,像郑超麟这样的计时工,每月可剩余一百多法郎。而像父亲他们那样的计件工,便可以剩余大约二百多个法郎。
当时在木棚中一同居住的,有郑超麟、汪泽楷、李慰农、尹宽等人,最多的是安徽人。1922年6月9日以后,王若飞和他的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来到蒙达尼的哈金森工厂做工,也住到了这个木棚里,他和父亲从此相识。此后,他和父亲相交甚深,战争年代还曾互赠照片作为留念。他送父亲的照片,一直存放在我们的家庭影集之中,“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没收后遗失。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现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4.作者描述道:“父亲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并在这里开始了他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你是怎样理解“转折点”这一词语的含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到此句在选段中的地位。此句揭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答案应在下面找。“转折点”要看变化,一是认识了王若飞等革命者,他们对邓小平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保持终生的“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的形成。据此可整合出答案。
答案:作者认为,传主在哈金森工厂不仅度过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做工生活,而且认识了很多对他一辈子影响很深的革命者,如王若飞等;性格逐渐开朗,能在艰苦环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所以是其“巨大转折点”。
5.在节选的文段中,作者描述了传主工作、生活方面哪些内容?请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文中筛选信息,然后加以概括。
答案:(1)在工厂每天工作的时间;(2)传主每天能做二十双鞋,值十五六个法郎;(3)居住条件和传主每月的工资;
(4)认识了很多朋友,有乐观的精神。(答出三条即可)
6.结合上述文段,请你说说传记创作应注意哪些具体环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传记的生命是真实,在本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真实”,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有直接的、间接的。传记的语言应是立足于真实,不追求新奇。再就是具体信息的真实可靠。
答案:作者描写传主的生活工作等情况,首先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她眼见、采访当事人和其朋友,并用“工号”等具体实事来印证自己文章的可信度;其次用语要朴实,以平实的语言来打动读者,不能带有主观性;第三,时间、地点、数据、人物都应真实可靠,如5370的工号、2月14日、1922年6月9日等数字都一清二楚。(答出两条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长征前后的邓小平
王淑芳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邓小平在长征开始时,负责出版《红星报》。邓小平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从事过多年的报刊编辑工作。20世纪20年代初,他与周恩来、李富春、王若飞等一道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就曾负责编辑中共旅欧总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该刊为油印本。年轻的邓小平不仅编写,而且还负责刻印,他的字迹端正,版面清晰,受到同志们的广泛赞扬,被誉为“油印博士”。
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在赣南、闽西一带的中央苏区搞革命工作。在此期间,由于他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讲真话,办实事,受到了王明错误路线的打击与排挤,一度被撤销了领导职务,派去主编当时红军总政治部机关《红星报》。身处逆境的邓小平毫无怨言,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当时的采编、选稿校对、刻印等工作大部分都是由他一人承担。邓小平凭借着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与出色的才能,把这份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当时的发行量达到17300份,被战士和群众称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支有力喇叭”,“群众的一面大镜子”,“一架大无线电台”,“红军党的工作指导员”,“红军俱乐部”与“红军裁判员”等,在军队和群众当中起了巨大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史中的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机,它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纠正了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同时,遵义会议也是邓小平政治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机。正如联邦德国乌利·弗兰茨在《邓小平传》中写道:“1935年1月 19日凌晨,近三万五千名战士离开遵义,继续远征。邓小平现在骑在马上行军了,因为他现在已是总指挥部成员了。当时,在遵义会议中受到重用的邓小平被派到第一方面军,主持宣传工作。”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出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主管宣传工作,在此期间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投身到这项工作中去。当时,红军长征转战在国民党统治区,因当地群众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欺骗,对红军不了解,甚至害怕红军,弃家逃避。面对这种情况,宣传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红军。红军每到一地,邓部长就积极组织和领导宣传队员们进行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把中国革命的火种传播到群众中间,使群众认识红军,并且支持红军的革命斗争。邓部长对红军的宣传队员及战士的生活也十分关心。例如,长征部队到达甘肃的哈达铺休整时,为了使指战员长期耗损的体力得到恢复,中央红军总政治部提出“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供给部给每个指战员发一块银元。宣传队员手捧银元,舍不得花。休息时,邓部长来宣传队看望大家,宣传队员说:“邓部长,我们会餐,你参加不?”邓部长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小战士,便说:“好哇!吃什么呀?”宣传队员们说:“每人凑一毛钱,买鸡吃!”“行啊!”邓部长随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银元交给随行警卫们说:“去买几只鸡来!”宣传队员们个个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生活中的邓小平平易近人,长征路上经常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并且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染和鼓舞着广大的干部战士,增强了干部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邓小平善良随和,善于联系群众,谁都愿意和他在一起,聊起天来,天南海北,无所不谈。长征途中,没有吃的,邓小平就和大家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邓小平大讲四川天府之国的回锅肉、鱼香肉丝、辣子鸡丁、麻婆豆腐如何好吃,说得大家直咽口水。后来,红军战士们把这叫做“精神会餐”。有时,在军队宿营时,邓小平与罗荣桓面对面席地而坐,摆上中国象棋,以黄河为界,将起军来,许多干部、战士都围拢观战,七嘴八舌,热闹非凡,顿时,长途行军的疲劳消失了,大家都沉浸在愉快的欢笑声中。许多老同志回忆起长征的生活经历时,都会异常兴奋地说:“只要跟小平同志在一起,就来劲。”邓小平成了红军中干部战士的贴心人。
和战士们一样,邓小平的生活也是十分艰苦的。他工作十分繁忙,想抽烟却没有烟叶,有时,出去搜罗烟叶,往往空手而归。无奈,只能以树叶当烟叶。在非常艰苦的环境里,邓小平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为了便于行军转移,干部战士身边只带三五天的粮食,经常需要到30里外的后方山里去背粮。背粮部队要出发时,邓小平匆匆赶来了,他坚决要求去背粮,并且风趣地说:“命令是我下的,我能不带头执行吗?要吃饭,就得干。”于是,邓小平挤进队列中,同干部战士一起向山里出发了。邓小平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宽大的革命胸怀。
(新华网甘肃频道2006-07-27,节选)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邓小平在长征前后的主要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长征开始时,邓小平负责出版《红星报》;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出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主管宣传工作。
8.文中画线的语句是战士和群众对邓小平出版的《红星报》的特殊称谓,这些称谓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引用这些材料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称谓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星报》在士兵和群众中的影响与作用。作者引用这些材料,意在表现长征开始时邓小平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9.从这篇题为“长征前后的邓小平”的文章中,你可以看出传主邓小平具有怎样的精神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即使身处逆境也毫无怨言,默默工作;②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与出色的工作才能,对工作具有极大的热情;③善良随和,善于联系群众,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④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⑤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三、表达与交流
10.(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为促成制定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杰出贡献有了更深的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了复杂状语的长句,将其中的状语提炼出来作为单句,剩余的主干部分也作为单句处理即可。
答案: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11.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句议论性的话,揭示下列生活现象所蕴含的道理。
一位名叫阿费列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器官机能强。他还发现美术学院的不少学生视力不如常人,有的甚至还是色盲。另外,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所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的信息。②缺陷可以成为一个人向上的动力和另辟蹊径的有利条件。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他说法辩证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