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谒见/遏制 俨然/梦魇 惩办/得逞
B.宽赦/敕令 蒙骗/牛虻 晕车/氤氲
C.逮捕/骀荡 说话/游说 巷道/东交民巷
D.埋伏/埋怨 供词/供奉 落枕/炮烙
解析:选B。A项,yè/è,yǎn,chénɡ/chěnɡ;B项,shè/chì,mēnɡ/ménɡ,yùn/yūn;C项,dài,shuō/shuì,hànɡ/xiànɡ;D项,mái/mán,ɡònɡ,lào/l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聘请 通碟 束发 罪戾
B.倒戈 通缉 步骤 垄断
C.气慨 焕发 审讯 接洽
D.战栗 闲瑕 曲饰 顷刻
解析:选B。A项,“碟”应为“牒”;C项,“慨”应为“概”;D项,“瑕”应为“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顾李大钊自己为挽救民族,振奋国家而求学、留洋、探索真理、献身革命的一生的同时,毫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在国民党中从事的组织工作。
B.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最近北京多所著名大学在考生所在地设置考点选拔生源,以期发现优秀创新人才。
C.李大钊关于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宇宙那川流不息的大实在和那宇宙无限的青春的一部分。
D.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必须把大部分出行人员吸引过来,否则使大城市从交通拥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就无从谈起。
解析:选D。A项,成分残缺,在句首加上主语“他”或“他在自己的书中”;B项,搭配不当,“选拔生源”错;C项,用词不当,将“关于”改为“对于”。
4.(2011年高考广东卷)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解析:选A。④句是点明说明对象“语言”,是句段的总起句,放在开头;①紧承第④句,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讲究一点修辞”;⑤句承接前句说明“好的修辞”的条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③句从反面说明“语言不符合语法”“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②句补充说明,针对“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的特例,指出这种情况是有条件的。因此,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正如在《狱中自述》中没有谈到共产党,在“供词”中,他亦尽可能不谈或少谈这方面的问题。当审判官问到“你是左派首领,左派与共产混合,当然你就是北方共产首领”时,李大钊回答说:“我是左派首领。唯我所主张共产主义与一般人所主张不同。例如英国矿山事业极为发达,应用合法手续转移为国家管理,以免为一二人所垄断。并不是如外间所说,他人之产业即强为我之产业,我之产业他人强作自己产业。盖共产意义,原为共同生产……我是拥护农工利益,要完成中国国民革命。”他当然并不否认自己亦是共产派的首领——从当时外间的报道来看,这一点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他谈的大多是国民党的情况,涉及共产党组织时,也尽可能地和国民党的情况一块来谈。这固然是因为国共合作后两党的工作多是在一起做的,同时的确表现出他有意无意地回避共产党情况的倾向。这大抵是因为,国民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公开活动的组织,国民党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思想在当时有着更多的同情者。甚至当孙中山在世时,尚有一度与奉、皖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反对直系的历史。李大钊采取这样的态度,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保守秘密(国民党的活动相对来说,无秘密或少有秘密可言),又可能争取到有利于自己和其他被捕同志的形势。这是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大智大勇的表现。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李大钊被捕后,北京大学等九所国立大学和若干私立学校的校长两次讨论营救李大钊的办法,并派代表谒见张学良,请将李大钊交法庭依法审讯。同时,经已在孙中山从事第二次护法期间转向支持革命的杨度活动,北洋政府政治讨论委员会推举梁士诒、杨度两人为代表,约同司法总长罗文干一同往见张作霖,陈述该会讨论后的意见:请将李大钊一案移交法庭审判,“依法处理,以彰公允”。因为该事件“较为重大,各国观瞻所系,若非正式交付法庭,而仅由军法审判,其结果将贻法权委员会以领事裁判权不宜交还之重大口实,实于国家前途贻害甚大”。此外,公民李公侠、李大钊的同乡白眉初等均上书请求宽赦、释放李大钊;陕西国民军通电警告北京政府不得杀害李大钊;京津不少报纸为李大钊呼吁。
5.节选的两段文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李大钊被捕后的情况?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段文字分别从李大钊在狱中的斗争策略和狱外社会各界为营救李大钊所作的努力两个角度来写李大钊被捕后的情况。
6.在第一段文字中,李大钊举“英国矿山事业”一例,其目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李大钊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唯我所主张共产主义与一般人所主张不同”。这段话的含意是:我所主张的共产主义是通过“合法手段”拥护农工利益,完成中国国民革命,不是强行把他人的产业作为自己的产业。这是李大钊对敌斗争的一种手段,以保护中国共产党、同志和自己。7.节选部分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这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在写法上属于侧面描写。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在文学界的重要地位,在政界的广泛影响,在社会其他方面的崇高威望。人们的一致营救反映了李大钊从事的革命活动深入人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在法庭上
李星华
就这样,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也无从打听他的消息,我和母亲每天都沉浸在疑惑里:父亲现在怎样了?是不是发生了意外?或许我们能在法庭上见到他?于是我天天盼望警察喊我们的名字,可是始终没人来叫我们。
有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左右,我们正在吃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就听见警察喊母亲、我和妹妹的名字,说是“提审”,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立刻放下窝头、萝卜汤,和母亲、妹妹下了炕跟在警察后边走出房门。一边走一边想:
“不管怎样,这回事情总算有了头绪,不会再装在闷葫芦里了。”
在法庭上,我们和父亲见了面。父亲仍然穿着他那件灰色的旧棉袍,头发长而且乱,稍微遮住他的一部分脸。样子和平常差不多,只是没戴眼镜,脸比以前消瘦了。还是那样慈祥,那样平静。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一下哭得瘫在地上,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不许乱喊!”他的手下也跟着喊叫。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沉着。他的心似乎并没有放在我们身上,而是被一种伟大的力量笼罩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是我的妻子,”父亲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他最大的孩子。”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怕父亲一不留神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
“不准多嘴!”法官拍着惊堂木厉声吼道。
“不准多嘴!”他的左右也狐假虎威地重复着。
父亲立刻就会意到了,接着说:“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家庭妇女,我的孩子们年纪都小,都在上学,可以说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与他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不再说了,又望了望我们。
狡猾的法官不相信我们的话,他皱了皱眉头就又想出一个鬼主意来,当场出了一道数学题让我算,看我到底是不是学生,我不慌不忙把那道题回答出来了。法官一看没了招,就命令警察:“把她们押下去!”
就这样,同父亲见了一面,就又匆匆分别了。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次见面!回到牢房以后,父亲在敌人法庭上那严峻的面容,刚强的身躯,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以后的情况一点也没有法子知道。母亲和我每天仍旧沉浸在疑惑、焦虑和挂念里。
不久,李婉玉、李柔玉被释放了。另一个名叫颜瑞华的女政治犯,也是父亲的学生,又被送进我们的拘留室。晚上,我们就向她打听一些外面的消息,她说起父亲被捕以后,全北京城、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轰动了。报纸上天天有关于他的报道。她说报上还登着父亲的照片,是一张很神气的照片,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照片是印在报头上的。她讲得很起劲,完全忘了是在深夜,而且忘了是关在没有自由的拘留所里。她谈话的声音不由得高起来,又说报上每天的舆论很多是站在父亲方面,甚至最反动的报纸也不得不虚伪地对父亲的人格和学问表示钦佩。有的劝告当局不要对这样一个人轻易地处治,有的主张立即释放,有的主张判无期徒刑,终身监禁,让他在监狱里写作。
讲到这里,她又有些失望地加上一句:
“我觉得报上不论怎样替李先生说话,恐怕不会有一点效果。”母亲和我先是一阵兴奋,又是一阵不安。
(选自《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8.文中画线的语句“于是我天天盼望警察喊我们的名字”的“盼”字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拘留、被提审在一般人看来是可怕的,但作者用“盼”字来表现自己希望被“提审”的愿望,是为了写自己希望看到父亲、了解父亲被捕后情况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对父亲的关心和思念。
9.在庭审时,作者通过自己的眼睛,写了法庭上的李大钊的肖像。请摘录有关语句,分析李大钊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穿着他那件灰色的旧棉袍,头发长而且乱,稍微遮住他的一部分脸。样子和平常差不多,只是没戴眼镜,脸比以前消瘦了。还是那样慈祥,那样平静。”“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沉着。”这些文字准确写出了被捕后的李大钊备受折磨、虐待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不屈不挠斗争的品格。
10.文章结尾处写颜瑞华向“我们”讲述“父亲”被捕后社会各界的反应,为什么“母亲和我是一阵兴奋,又是一阵不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父亲”而自豪,为社会各界声援“父亲”而高兴,但由于“父亲”有如此大的威望和影响,我们又担心敌人不会轻易放过“父亲”,为“父亲”的安危担心。
三、表达与交流
11.(2011年高考江苏卷)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材料共四句话,最后一句是结论,是对前三句的总括。前三句话每句话一个信息要点:第一句说明了海底地形平缓和近海海水相对较浅,第二句说明了地质构造的特点是缺少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第三句则以历史资料作为佐证。
答案: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短语结构协调一致。(字数不得增减)
黄河,你从巴颜喀拉山流出后,一路喷珠溅玉,款款前行,当你腾跃下青海高原后,愈来愈威风凛凛,疏狂不羁。你这孔武的东方巨龙,以铜头铁臂撞开大峡谷,用尖牙利齿撕碎黄土高原。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一甩龙尾,卷起千堆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瀑布泻天;抵龙门,你长吼一声,唤来动地狂飙;嵯峨陡峭的青铜峡中,你龙身一抖,搅起浪万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巉岩壁立的刘家峡里,你龙尾一甩,卷起千堆雪;嵯峨陡峭的青铜峡中,你龙身一抖,搅起万叠浪;至壶口,你一声短吟,撩起瀑布泻天;抵龙门,你长吼一声,唤来动地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