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泥淖/绰号 毗邻/秕谷 玷污/阽危
B.渲染/旋风 羸弱/瀛洲 碾踏/辗转
C.弥漫/猕猴 不慎/渗透 灯芯/薪水
D.拘泥/霓虹 围歼/处方笺 供货/贡献
解析:选C。A项,nào/chuò, pī/bǐ,diàn;B项,xuàn,lěi/yínɡ,niǎn/zhǎn;C项,mí,shèn,xīn;D项,nì/ní,jiān,ɡōnɡ/ɡònɡ。
2.下列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琐碎 影牒 弥漫 微不足道
B.泥泞 酬金 铺垫 变换莫测
C.羸弱 懊悔 堆积 暗淡无光
D.苍白 辞书 临摹 仗义直言
解析:选C。A项,“牒”应改为“碟”;B项,“换”应改为“幻”;D项,“直”应改为“执”。
3.(2011年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传说中曹操有72疑冢,因为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可以权当故事去听,但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却使这个故事扑朔迷离起来。与其他的考古发掘不同,“曹操墓”被发现一经分布,便被广泛质疑,并立即在学术界形成了“挺曹”和“反曹”两派,双方引经据典,针锋相对。这是曹操做梦也想不到的,他死后1800多年,居然成了珍贵的“资源”被争夺;也想不到,生性讳莫如深的他,在死后1800多年,又制造了一起引发公众关注的疑案。
A.扑朔迷离 B.引经据典 C.针锋相对 D.讳莫如深
解析:选D。D项,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指把事情的真相紧紧隐瞒。“生性讳莫如深”不搭配。A项,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B项,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依据来论证。C项,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
4.(2011年高考山东卷)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①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也可以预作筹划,不妨就预作筹划,以解除近忧。
②不过,远虑是无穷尽的,必须适可而止。
③有一些远虑,可以预见却无法预作筹划,那就暂且搁下吧,车到山前必有路,何必让它提前成为近忧。
④总之,应该尽量少往自己的心里搁忧虑,保持轻松和光明的心境。
⑤还有一些远虑,完全不能预见,那就更不必总是怀着一种莫名之忧,自己折磨自己了。
⑥中国人喜欢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固然不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全段依照总-分-总的思路展开。⑥②为总说(由“固然”到“不过”),①③⑤分说(“有一些……可以”“有一些……却无法”“还有一些……完全不能”),由浅入深;④是总结性文字(“总之”)。
答案:⑥②①③⑤④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过了一些时日,我草拟了一个城市铺路的议案,并将它提交给议会。这事发生在我去英国之前,是1757年,直到我离开后才通过。但它在评定税额方式上作了些变动,我认为这些变动不是很好。不过议案中附加了有关路灯设置的条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个平民百姓,已故的约翰·克利夫顿先生在自家门前装了一盏灯,让大家看到了路灯的实际效果。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开始想到要把全城都照亮。有人把这项公共事业的首创人的荣誉给我,其实荣誉应属于克利夫顿先生,我不过是在改变路灯的形状方面起了点作用。我们现在用的路灯和开初使用的由伦敦供货的圆形路灯是不同的。伦敦的路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灯的下部空气无法进入,因此烟雾也就无法从上部排出,只能在灯罩内打转,吸附在灯罩壁上,很快使得灯光暗淡。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每天擦拭灯罩的麻烦,如不慎碰到就会弄破,整个灯罩就变成废品。因此,我建议灯罩由四块平板玻璃拼成,上部装上长烟筒以排出烟雾,下部留出缝隙以吸纳空气,促使烟雾上升。通过这种方法,灯罩就能保持干净,路灯也不会像伦敦那样照不多会儿就暗淡下来。我们的路灯可以彻夜通明,偶尔不慎碰坏的也只是某一块玻璃,修换起来也很容易。
我有时感到奇怪,为什么伦敦人没有从伏克斯霍尔这个地方所用的球形灯的底部小孔的效用受到启发,在路灯底部开许多小孔使得灯罩很清洁。不过这些小孔的开设是有另外一个目的的,即用一根小小的麻线悬于孔外,点燃后能迅速将火苗传至灯芯,至于其他用途,如让空气进入,则似乎没被考虑到,因此,伦敦的路灯点不了几小时,就变得暗淡无光了。
5.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文章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讲述自己在改进城市路灯方面所做的工作。虽然是一件细小的事务,但这正是文章要表达的主题: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6.从这段文字看,作者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富兰克林的语言朴实无华,用词准确明了,在这段文字中多采用了叙述的手法,少有描写,似乎不是传记,而是一篇说明文,给人以直白明了之感。
7.从节选的这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富兰克林具有怎样的品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对荣誉的谦让,对事物的观察研究细致深刻,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文字既能表明富兰克林的观察力敏锐,又反映了他对公众利益的关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
“威廉,我被电击了!”
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摘自“中国科普网”)
8.人们称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这表现了富兰克林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富兰克林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相信科学,探求真理的精神,“狂”正是他敢于冒险的探究精神的最好体现。
9.阅读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富兰克林对电的认识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1746年对电开始产生兴趣,之后写出了《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②1752年用风筝做雷电实验并证实自己的观点;③1753年发明避雷针。
10.这段文字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在写法上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时间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写了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过程,条理清楚,有条不紊;二是文章用生动的故事串联成篇,妻子丽德碰到莱顿瓶被电击的故事、风筝实验的故事、发明避雷针的故事,生动有趣,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表达与交流
11.请把下面四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不改变原意,不超过80字。
(1)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是由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的。
(2)8月10日,这艘航母出海试航,出海的时候搭载了大约1000名解放军各个兵种的官兵。
(3)试航时间共五天,地点在黄海海域。
(4)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备受国内外关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由从乌克兰购买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备受国内外关注,搭载了约1名解放军各兵种官兵的中国第一艘
航空母舰,于8月10日起,在黄海海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出海试航。
12.(2011年高考安徽卷)暑假里,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李老师,宛风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
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
宛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噢,宛风啊。
宛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宛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宛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老师:好的,再见。
解析:本题材料是电话预约,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补写内容要简洁明了,要与“李老师”的回答相吻合,话语要符合学生的身份,谦恭得体,比如开头要有问候语,通话完毕要说“再见”,称呼老师要用“您”,表达见面之意要用“拜访”等。
答案:①李老师,您好!我是宛风。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