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数:多次
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别:离别
C.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连
D.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越来越
解析:选B。B项,“别”是“分开,隔离”的意思。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D.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解析:选C。C项,没有通假字。其余解释见“通假字”部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解析:选D。A项,“不幸”古义:动词死亡;今义:不幸运。B项,“丈人”古义:对男子长辈的尊称;今义:为丈夫称妻子的父亲。C项,“成就”古义:栽培或提拔;今义:很大的成绩。D项,“面目”古今义一致。
4.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择分类正确的一项( )
①宜皆降之 ②屈节辱命 ③单于壮其节 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反欲斗两主 ⑥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杖汉节牧羊 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⑨扶辇下除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
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
解析:选A。①②⑤使动用法。③意动用法。④⑥⑦⑧⑨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阅读与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一向
B.扶辇下除,解柱折辕 除,触柱折辕除:台阶
C.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亡:死亡
D.加以老母系保宫 系:拘押
解析:选C。C项,亡、逃跑。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B.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C.加以老母系保官
D.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解析:选A。A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②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B.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C.①前长君为奉车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D.①赐钱二百万以葬
②加以老母系保宫
解析:选A。B项,“之”,①助词,补充音节;②助词,的。C项,“,为”,①动词,担任;②动词,是。D项,“以”,①连词,而;②介词,因。A项,“与”,都是连词,和。
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评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在“武使匈奴”的第二年“不敢求武”,今天看来,是李陵“愧见武”。
B.李陵说降,先言苏武家人的不幸,以绝其归汉之思;后言自身异志的前因后果,欲将心比心,希望以情动之。
C.从苏武对李陵劝降的答语可以看出,苏武的忠汉,一是知恩图报,二是忠君爱国。
D.节选的文字是将苏武的忠君与李陵的叛国对比展现的。今天看来,苏武的报恩、忠君未免狭隘,但这正是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的基础也是途径。
解析:选A。A项,“先至匈奴且投降匈奴的李陵”说法错误,原文是“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终究不能回到汉朝,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朝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2)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
(3)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 陵
(甲)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后闻陵降,上怒甚。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注]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揉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乙)
或曰: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言之所及哉!
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注】 媒蘖: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率领
B.抑数万之师 抑:遏止
C.遽加厚诛 诛:杀戮
D.设使陵不苟其生 苟:苟且
解析:选C。C项,“诛”,惩罚。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B.①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①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D.①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解析:选A。A项,“以”①介词,把,拿;②介词,用来。B项,,“且”,况且;C项,“则”,连词,就。D项,“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到了这件事。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B.皇上就李陵投降一事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说了许多好话。
C.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敌人只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D.武帝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这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
解析:选D。D是白居易引述别人的话。
13.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而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该落井下石,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刑罚不会累及亲人。
D.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解析:选A。A项,说法错误,司马迁痛的是李陵举事一遇不幸,就遭到一些大臣的恶意诬陷。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2)假如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比泰山还重;假如守义活着的价值比死的价值大,死就比鸿毛还轻。
(3)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决不惜死。
参考译文:
(甲)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到了这件事。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皇上就这件事问司马迁,司马迁为他说好话:“李陵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与士卒相处很讲信义,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现在起兵一遇不幸,那些保全自己妻儿的大臣随后就对他构陷诬蔑,实在是痛心啊!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全部弓手一同围困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了尽头,士兵们张开空弓,冒着白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竭尽他们的力量,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天下的。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有人说:“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回答说:“假使李陵不苟且求生,在兵尽援绝之时英勇牺牲,就必然奖赏延及后代,刑罚不会累及亲人;战功当时谁也不能比拟,悲壮的节操就成为后代的楷模。忠、孝、智、勇四方面都树立了榜样,虽死也将永垂不朽,又有什么流言蜚语能中伤的呢?”
唉!我听古人说过:“人人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假如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比泰山还重;假如守义活着的价值比死的价值大,死就比鸿毛还轻。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决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决不惜死。可惜呀!李陵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三、表达与交流
15.请把下面的语句整理成一副对联,以概括廉颇、蔺相如的事迹和性格。
凭智勇 能屈伸 完壁归赵 袒背负荆 真乃英雄本色
无愧丈夫品格 谋可强国 使不辱命 戍能安邦 退而让颇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本色(蔺相如)
能屈伸,袒背负荆,谋可强国,戍能安邦,无愧丈夫品格(廉颇)
16.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富有韵味。阅读下面的例句,从你的积累中选择两个量词妙用的例子加以揣摩赏析。
钩:一“钩”月亮。静穆的夜空中,升起弯弯的月亮,如同银色的帐钩一样小巧轻灵,洁白如玉,使人生发出亲切而美好的联想和想像。
泓:一“泓”清泉。清澈的泉水从泉眼里流出,是那样的充盈而明亮。它不仅写出了泉水水量的丰沛,而且写出了泉水水质的明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挂”:一挂飞瀑。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示例2)“叶”:一叶扁舟。用“叶”字不仅写出了船的小而轻,而且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潇洒与悠闲。一只小船自由自在地飘荡在茫无边际的水面上,任意东西,多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