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没有运用说明方法的一项( )。
A.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B.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D.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致密(zhì) 两栖(qī) 骨骼(gé) 臀部(diàn)
B.岛屿(yú) 褶皱(zhě) 彗星(huì) 地壳(qiào)
C.劫难(jié) 撞击(tóng) 携带(xié) 潮汐(xī)
D.衍射(yǎn) 二氧化硅(guī) 追溯(sù) 陨石(yǔn)
3.《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4.对下列选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相信自己”是动宾短语,“风和日丽”是并列短语,“标致极了”是补充短语。
B.继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此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C.“雪地观鹤”冬季旅游项目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摄影爱好者。此句句子主干是:项目吸引了爱好者。
D.“第20届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队逆转夺冠。中国女足踢出了自信,踢出了骨气,踢出了精气神。”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是1923年的“二七”大罢工,还是后来的打击日寇、迎接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武汉铁路工人的红色基因都在苦难辉煌中代代相传。
B.旅游旺季即将来临,各地文旅部门要加强对疫情形势预判和风险评估,科学动态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C.“十三五”以来,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这一可喜成绩是得益于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取得的。
D.中国已经提出,要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让各国人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
6.【语段探微】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阳光洒在身上时,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
②不久,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渐渐地,种子变成了嫩芽。
③虽然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暴雨的侵袭,但是它依然努力地生长着。
④从此,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
⑤种子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并不那么顺利,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
A.①⑤②④③ B.①④②⑤③ C.⑤④③②① D.⑤③②①④
二、综合性学习
7.“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从两个方面概括出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21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2)阅读下列校团委对学生进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表,说说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恐龙无处不在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⑤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⑥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⑦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⑧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⑨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⑩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8.选文按照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首先提出说明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总领全文;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都有发现的事实,阐释_________,用具体事例证明开篇提出的主旨;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证据。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涉及的地质学和生物学虽处于不同的领域,但这两个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板块构造”理论为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问题提供了不解之谜。
C.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南极也有恐龙化石。
D.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10.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二)说明文阅读
“朋友圈”的前世今生
①近年来,微信风头正健,男女老幼皆会在“朋友圈”里晒晒个人私事,传传八卦新闻。实际上,“朋友圈”并不是21世纪的专属产物,早在几个世纪前,甚至更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②“朋友圈”的雏形其实是名为albaamicorum的纸书(拉丁文直译为“朋友书”,英文可译为Friends’Books,即“友人之书”),它堪称当今各类社会媒体的老祖宗,寿龄已高达几个世纪。
③荷兰历史学家苏菲研究了这段有趣的历史细节,发现从1560年起,一些北欧年轻人就开始用这种纸书记录朋友圈的种种,不过鉴于17世纪的社会风俗,男孩和女孩运用这些书刷“朋友圈”的目的各不相同。在当时,男孩通常会被送去欧洲著名的大学机构镀金,拜谒当时的思想巨头、学术大家,“朋友圈”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今天的职业社交网站,其目的是求教方家。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少年在周游欧罗巴大陆的过程中,就留下了一册极为典型的“朋友圈”纸书。除了记录在各处的旅行见闻外,还包括与贵族会面的图片。这样的插图不仅博人眼球,且彰显身份。另外,他还在纸书上面形象地诠释了他对一些古老问题的见解,就像我们在朋友圈上发表观点一样。
④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虽然不能像男孩那样到处去旅游,但她们也有自己的友谊书。如果说男孩版朋友圈填满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笔录,那么女孩版的则更像脸书和微信,晒晒与朋友、钦慕者的通信往来,记点圈内笑话,描绘社交事件的细节等。当然,它不会像日记那样被锁在抽屉里默默珍藏,而是要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这给当时社交圈子非常狭窄的女孩们带来了莫大的乐趣。
⑤这些装饰精美的“朋友圈”记录册和我们熟悉的微信非常相似,区别只在技术层面。“照片”是被画出来的——这比拍照难度大多了,各账号不是转发阅读文章,而是在留言页上写下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诗歌等。这样的“朋友圈”可以帮助历史学家逼真地还原当时的风土人情,甚至还能拼凑出长达400年的关系网络。若再把视线放远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在一千多年以前就热衷于用纸笔搜集好友、同僚的图文信息,并广为分享了。且不说皇亲贵胄、达官名士游历名山大川,即使平民百姓近处郊游、赶集等,也会把这一天感受最深的事情涂鸦记录下来,然后供街坊邻居传看,兴味十足。
⑥古人旅游途中还喜欢在崖壁山石、亭台楼阁等地方题诗刻字,这也是发朋友圈的一种方式,既能体现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获得许多陌生朋友点赞,是颇为风雅的一件事,许多诗词碑刻就是这么成为经典的。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⑦正如《圣经》中所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代人自以为时髦的“朋友圈”,在几百年甚至千年前就已经被中外古人们抢先体验了。
(选自《知识窗》)
12.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朋友圈’的前世今生”为题有何好处。
13.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女孩则往往被送去修道院,或者去宫廷做仕女,这有助于她们将来成功成为名媛淑女。
14.第⑥段画线句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分析表达作用。
传说1400多年前,李白登黄鹤楼,目睹眼前之景,再看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大为折服。于是提笔在黄鹤楼上怅然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应该算是历代文人墨客朋友圈里最有面子的“点赞”了吧?
(三)说明文阅读
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
①在今天的科幻小说或影视剧里,人类和人工智能发生爱情或亲情关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段了,譬如《AI》《机械姬》《真实人类》《西部世界》……故事中的机器人或优雅美丽,或风度翩翩,实在比一般人可爱得多。即便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迷上虚拟人物,比如游戏的主角,甚至 Siri 之类的助理程序。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忧虑:这么下去,人会不会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移到机器上呢?如果人不再爱他人,只爱机器,又会如何呢?
②这种忧虑有其道理,不过许多人认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不容被低下的机器玷污——这不免有点狭隘。人类之爱并不是天赐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为了保障种族的延续和进化才产生和发展的。
③动物进化到比较高的阶段,很难在胚胎阶段就发育完全,无法一出生就独立生活,因而需要一定的照料。所以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母亲对子女一般都有强烈的爱。譬如袋鼠从小住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小熊长期跟着母亲学习求生和捕猎技能。有时候还需要父亲,如很多鸟类都是父母一起孵化和喂食的。对于群居动物,因为必须作为共同体生存,所以爱的表现更加普遍和丰富,影响也更为深入。狼(狗)可以为首领奋不顾身地冲杀,猿猴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示慰问,大象甚至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某种“葬礼”……没有这样一种相互的关爱,群体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④人也是群居动物,人类社会的庞大和复杂程度是任何其他动物群体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所需要的爱也就更多,类型更加丰富。所以人真正的爱是指向同伴的,是对他人安全和幸福的关切,而不是对于物件的贪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许多人很爱小动物。这种爱基本上还是来源于亲子之情——我们觉得很可爱的猫、狗以及大熊猫(当然这个没法自己养)等“萌物”,都是因为与幼儿的情态相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豢养它们又比养孩子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把宠物当成孩子或同伴,仍然是当成某种“人”去爱。
⑤而说到机器,人类很难真心去爱它们。外观就是一个重大的障碍。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罗在1930年做了一个关于恒河猴的实验。哈罗和助手设计了两只假的母猴:一只是用铁丝编成的,安有一个橡皮奶嘴,一只是仿真的布偶猴。他们发现小猴非常喜欢后者而疏远前者,即便前者有奶汁可以吃,小猴也会在吃完奶后回到后者的怀抱。所以笨重冰冷的金属机器人,诸如《星球大战》中的C-3PO和R2-D2,虽然因为故事情节的编排而显得很可爱,但这种造型的机器人恐怕得不到人类多少情感寄托。
⑥不过,也有高度仿真的机器人。这种用生化材料制成、外貌拟人的机器人,今天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将来很可能出现拥有和人难以分辨的容貌、仪态甚至可以对答如流的机器人。如果这样的“人”问世,我们的理智虽然可以分辨,但是感性上发生情感的羁绊是完全可能的。说不定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爱”这样的造物,就像我们爱宠物一样。
⑦不过这种爱仍然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我们对于人的爱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伴侣和子女,即便你知道有其他更好的对象,也不会选择去换掉他们。但假如有一个更高级、升级版的机器人问世,你会想要换掉原来的那个吗?恐怕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替换吧。
⑧另外一方面,机器人是出于商业目的制造出来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和取悦人类。人类爱上对自己好的他人,是因为人理解他人是和自己不同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但对于机器人忠心地服务于自己,我们会视为理所当然,因为感受不到它们的人格和独立性,也就很难有真正的爱。当然,假如像科幻小说或影视剧中那样,出现真正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拥有了人的灵魂,我们当然也就可以去真正爱它们了——不过那时候它们爱不爱我们,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⑨爱是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出的高级情感,有了它人类才能发展到今天,但今天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科技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确定的答案,唯愿对于人类的爱给我们以找到答案的勇气。
(摘编自《南方周末》)
15.下列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典型的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
B.文章第一段用科幻小说和影视剧中的桥段来引出话题,能很好地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文章认为人真正的爱是指向同伴的,所以对宠物不会有真正的爱。
D.文章最终并没有给题目提出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却希望人类有寻找答案的勇气。
16.人类很难真心去爱人工智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选文分析。
17.本文⑤—⑦段是如何做到逻辑严密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A.举例子;
B.打比方;
C.列数字;
故选D。
2.D
A.“臀”读tún;
B.“屿”读yǔ;
C.“撞”读zhuàng;
故选D。
3.A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中的句子统领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故答案为A。
4.B
B.此句中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双奥之城”指的是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
故选B。
5.C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C.句式杂糅,应将“得益于”改为“在”,或者删掉“下取得的”;
故选C。
6.C
通读所有语句发现,本语段围绕“种子的生长”展开;⑤句引出主体“受到排挤的种子”,⑤句为首句;④句“从此”中的“此”指代⑤句“周围的各种杂草都嘲笑它,排挤它,认为它只是一粒平凡的种子”,种子面对“生活”环境,④句中“它变得沉默,只有它知道自己在努力,在默默地汲取土壤中的养料”,写种子的变化与种子做出的努力,④句为第二句;③句“它经受着黑暗的恐惧”,说明种子还在土壤里,②句“它从泥土里探出了小脑袋”“种子变成了嫩芽”,写种子钻出泥土,变成嫩芽,①句“它更坚定了心中的信念要开出一朵鲜艳的花”,点明种子的梦想“开花”,按照③②①的顺序排列,符合种子的生长变化;故排为:⑤④③②①;
故选C。
7.(1)减缓海平面升高淹没陆地的速度,抑制水体污染引发的疾病。
(2)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开展宣传活动意义重大。
8. 逻辑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大陆漂移学说
9.B
10.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及其冰的含量之多。
11.(1)“几乎”有十分接近、差不多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2)“似乎”有仿佛、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种假设,“似乎”表示并不十分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2.标题点明了文章说明对象——“朋友圈”的历史和今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往往”是“通常,经常”的意思,表频率。写出了为了能够成为名媛淑女,女孩通常会被送去修道院或是去宫廷做仕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举例子、引资料。举例子:列举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赞语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人旅途中题诗刻字发朋友圈,既体现文化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资料:引用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崔颢题写的赞语诗句,说明了中国古人旅途中题诗刻字发朋友圈,既体现文化品位,又获得陌生朋友点赞的情趣,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5.C
16.机器人笨重冰冷,外观是一个重大的障碍;我们对于人的爱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换性,而机器人可以随意换掉;机器人不具有人格和独立性。
17.第5段先用“而”承接上一段,指出人类很难爱上人工智能的一大障碍是外观原因;第6段用“不过”一词加以转折,说明随着高度仿真机器人的出现,人类也有可能会爱上机器人,从而使第5段的结论避免了绝对化;第7段用“不过”再次转折,说明即使人类会爱上仿真机器人,这种爱也是有限制的,从而对第6段的内容作了补充说明,使行文逻辑严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