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2 08: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 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三、教学过程
(一) 关注导语,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四单元。请一起读一读单元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要跨越历史的长河,去寻找文人志士的理想和信念。
2. 单元导语页还提示了我们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请你边读边画下来。
3. 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去感悟诗人的志向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古诗,检查反馈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诗题,思考:发现了什么?对,三首诗都分别写了一种事物。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照自己的经验读出节奏。请三位同学分别来读一读。教师强调易错字的读音。
3.“锤”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怎样才能写得规范、美观呢?
(1)指生说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范写。
(2)学生练写。
4.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感悟志向
1.你们知道吗?马是六畜之首,是进取、勇敢的象征。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诗》。你对诗人李贺有哪些了解呢?
2.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师生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带着理解,再读这首诗。
3.同学们自读前两句,找一找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大漠黄沙”和“燕山月”是边塞诗里的代表景物。
4.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对,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大漠平沙比作一片白茫茫的雪,把燕山月比作弯钩。
5.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脑海中的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是呀,“沙如雪”和“月如钩”让人感受到边疆战场的清冷和悲凉。指生读。教师泛读,学生评价。齐读。
6.如果能骑上一匹骏马在这样广阔的疆场上奔驰,那会多么威武。读一读诗的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匹怎样的马?
7.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引导学会关注“何当”。
8.诗人仅仅是在写一匹马吗?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又是写人。诗人借马喻人,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让我们读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急切。让我们读出诗人不被赏识发出的悲叹。
9.同学们读出了诗人壮志酬的悲壮,试着背诵全诗。
10.诗人李贺的志向不仅表现在这一首诗中,老师还带来了两首诗,生齐读。学到这里,诗人李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李贺的诗,再读一读。
(四)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1.总结学法课件出示:借助注释,联系经验,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事物特点。联系诗人生平资料,体会诗人远大志向。同学们,我们用这些方法,感悟了诗人的志向,这是品读咏物诗的好方法。下面用上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竹石》。你们又能收获到什么?
2.合作学习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我们一起来交流。
(1)你们组联系课文注释,读懂了《石灰吟》这首诗的大意。从“千锤万凿”、“若等闲”等词中想象到石灰在种种磨练下从容不迫的姿态。并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体会到诗人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坚贞不屈的心性。
(2)你们小组联系生活经验,读懂了《竹石》的诗意,从“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中想象到竹子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样子,诗人也正是借竹子表明自己的刚正不阿。
3.总结体会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发现呢 是的,三首诗的诗人都是借事物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这样的写法就是“托物言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品读感悟,体会诗人的志向。(五)积累拓展,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
1.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2.课下读一读王冕的《墨梅》和苏轼的《赠刘景文》,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明白诗人所言之志。
板书设计:
10古诗三首
托物言志
家国情怀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评测练习
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 ) 捶( ) 凿( ) 焚( )洛( ) 锤( ) 函( ) 烫( )
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4.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何当”的意思是_______。
(2)这两句诗中的“_______”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_______”象征受到了重用,“_______”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_______。
(4)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句赞美竹子________的精神品格。
A.无私奉献 B.坚韧顽强 C.硬骨头
5.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又不同。
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________;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动摇的诗句是________;
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参考答案
1.(1)yàn yān (2)jìn jìng
2.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
3.(1)B(2)A
4.(1)何时将要(2)何当 金络脑踏清秋
(3)千锤百炼(4)千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B 5. B C A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体裁多样,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古诗三首》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训练点和课后习题展开教学。初读环节,我将三首古诗放在一起,重点抓住“燕、似、劲”等多音字来指导,教给学生多音字以意定音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学习《马诗》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文意。对于不理解的词句,给学生时间质疑并解决疑问。在学生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沙如雪”“月似钩”“金络脑”等词语进行想象画面,感受大漠的清冷悲凉,马的轻捷矫健。再通过理解“何当”一词,想象马儿的无奈和期盼。为下面教学中品味诗中的情感做铺垫。六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如何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心灵,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是教学本课古诗的困难之处,也是最为关键之处。在感悟环节,我引入了诗人时代背景的介绍和生平经历的介绍,引发学生思考,学生能结合背景资料,感受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心境,学生和我仿佛穿越千年,感悟诗人的情感。学生再带着想象、带着体会去诵读《马诗》,就不再是浮于文字了,而是真正地走进诗人内心,一种满怀期望却又不遇于时的感慨之情油然而生。我还拓展了李贺的另外两首诗,引导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进行补充,将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这三首古诗都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因此,我采用学习方法指导和迁移训练的方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由扶到放,先总结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石灰吟》和《竹石》。每一堂课都是宝贵经验的积累,回顾其中,有进步之处,但也存在遗憾与不足的地方。我们说语文朗读教学很重要,尤其是古诗词的朗诵格外重要。在后面两首诗的交流学习中,朗读的多样化没有体现出来。我觉得还可以在以多种形式进行充分朗读。在小组活动时,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有些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注意方法的总结。其次,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更好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分配小组成员,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重视人人参与。调动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深化。教师的评价要有激励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