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2 16:47: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1.了解作者作品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胸怀。(难点)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走近作者
诗人这时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将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资料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创作背景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交代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文题解读
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读感知意蕴美
1、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抓壮丁的差役
在夜里
越过;翻过

诉说,叫喊
多么
对……说
服役
捎信回来
姑且,暂且
苟且活着
永远完了
正在吃奶的孙子
改嫁
离开
请求
跟从,跟随
还能够
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
译读感知意蕴美
(2)齐读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思考问题
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中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两个,老妇人和石壕吏。
2.差吏抓丁为什么在夜间进行?
表现差吏的冷酷,暗示战事紧张。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3)
第三部分(4)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写老妇诉说遭遇,并以老迈之身应征。
作者独与老翁告别的情景。
初读课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征兵”“招兵”而用“捉人”?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诗的总纲,“捉人”二字为诗眼。
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于如实叙写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思考探究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两句极其概括、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张牙舞爪、凶神恶煞,老妇苦苦哀求、逆来顺受的形象,为下文老妇的诉说营造出悲愤的气氛。
听妇之苦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
  困窘之苦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在表现官吏时,你认为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捉、呼、怒
夜、夜久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试补出吏的逼问
观吏之怒
石壕吏: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你家男人都到哪去了?快交出来!
难道你家再没别人了?快交出来!
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快交出来!
交出来!快交出来!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主题归纳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文本特色
1.虚实相间,构思奇巧
诗歌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只用“吏呼一何怒!”点出其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而明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诗中“暮投石壕村”“听妇前致词”的“我”,是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见证人、旁听者,是诗歌叙事的线索,“我”的出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
2.用语精练,感情深沉
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句句叙事,无抒情议论语,而将深沉的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诗歌简洁洗练,却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如“老翁逾墙走”一句,透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现了当时民不聊生的惨况。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故事开端——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听妇前致词
同情人民
故事结局——独与老翁别
三子亡二子
有孙母未去
请从吏夜归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体会
有什么感想
收获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