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复习:《漫画作文-画中有真意》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作文复习:《漫画作文-画中有真意》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5-02 14:5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2022届漫画材料作文——画中有真意
漫画作文是近年高考中常出现的作文题型。比如2016年全国卷Ⅰ, 2019年全国卷Ⅲ,2021年新高考Ⅱ卷,都是漫画作文。
漫画往往从当前时事或生活事态中取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它常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歌颂(多以讽刺为主)某些人和事,使观赏者在深沉的微笑中得到启迪。
漫画作文也属于材料作文。首先还是概括漫画内容,从漫画得出观点。漫画作文提供的材料,不是以文字为主,而是以画面为主。但漫画材料作文与文字材料作文,在写法上是基本一致的。
在写作时,要立足漫画材料,解读漫画内容,提炼漫画寓意,由此延伸拓展,行文过程也应该结合、照应画面内容。这跟文字材料作文中“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是一样的要求。
漫画的构成
注释(可以没有):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释。
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包括画面和文字。
标题(可以没有):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
技法点拨
第一步:仔细观察,弄清画面内容。
1、看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这“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
2、看画面。漫画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
3、看画中字。漫画为了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语言文字。
4、看夸张处。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第二步:分析关系,理解漫画寓意。抓住形象特征。抓住特征,把握本质,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
第三步:联想类比,联系社会实际。要拓展漫画,依据画面意义及其寓意,展开联想,分别从相关、相似、相对、相反、因果、条件等诸多方面,联系现实生活,找到与画面主旨相对应的现实素材,从画面与现实的“勾连”中,确定话题及立意的方向。
第四步:比较筛选,确立最佳立意。根据题目要求,结合画旨,综合构思成文。
实际操练,以高考真题作文为例
[2021·新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步:仔细观察,弄清画面内容。
这幅漫画展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小汉字,往往有大学问。譬如有人从象形角度解读汉字的内涵,有人从书法角度赋予汉字以灵魂。“人”字的写法因字体不同而各不相同。漫画中的人字写法寓意着做人的学问。
第二步:分析关系,理解漫画寓意。
“起笔”“中锋”“出头”既是书写“人”这个字的过程,同时也正对应着人才的成长、人立于世的经历与过程。逆
锋起笔,藏而不露?强调积累与沉潜的重要性,厚积方能薄发。正所谓“坐足冷板凳,攒够基本功,最后月中折桂是必然”。郑板桥的《画竹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画竹从“冗繁”到“清瘦”、从忠实描摹到表现竹子独特精神的艺术升华过程。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更在强调做人要正直。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意在启示我们,在困难中坚持,在沉潜中奋进,不急不躁,终将有所建树。
练字的描红?意味着做人不越规、不逾矩,在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下踏实做好自己。前三幅图是分支,是“人”字书写的具体要诀;第四幅图是对前三幅图进行的总结。
第三步:联想类比,联系社会实际。
前三幅图分别讲述了“人”字书写的过程,考生可以由此思考人的成长过,做人之道。成长初期努力蓄势,不露锋芒,迎难而上。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是讲中期秉承中正之道,讲正道,不卑不亢。后来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也象征了做学问厚积薄发,以退为进,不能操之过急。
最后一幅图,则是描红概述整个过程,对照人生,说明人生需要好楷模,由此联系生活谈感受。
第四步:比较筛选,确立最佳立意。
注意审题,“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要求考生合理解读漫画中人字写法的寓意,“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强调考生要写出独立思考后的个人见解,而非千篇一律的说教文,“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则提示考生要以青年人的视角进行论述,须充分体现出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体而言,综合漫画与批注,可得到以下立意方向:①蓄势藏锋,不偏不倚,稳健缓慢出头是人生的处世之道;②人应当遵从:厚积到正道直行,到薄发的人生历程。③做一个堂堂正正、中通外直的人;④做人要学会隐忍潜沉,谨慎持守。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是书写汉字“人”字的起笔。其意为:起笔须用逆锋,轻回笔尖,要隐去锋芒,蓄势而作。如此写出的字形,方有圆润有力的势头。寓意为:做人不应随波逐流,要有“逆”的精神,但也不能锋芒毕露,而应该沉潜蓄力,低调内敛,要学会融入时代。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是“人”字一捺的重要内容,主要谈中锋用笔,应持重不斜。笔锋向中,方正有力,不偏不倚,笔尖劲道。寓意为:做人应三观端正,遵守规矩,要走正道;也可以理解为人生路上要稳扎稳打,谨慎前行,坚守正道;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是“人”字一捺的收笔,须缓提轻送。这收笔前的稍作停顿,应缓缓送出,力量方能到达笔尖。如此收笔则飘逸不放荡,沉稳持重。寓意为:人生要懂得迂回,多停下来思考,遇事三思后行,每日三省吾身,有厚积方能薄发。
最后的“描红”,可以理解为从写字中悟得人生道理,确定榜样,认真学习,持之以恒,熟能生巧。
总体而言,综合漫画与批注,可得到以下立意方向:
①蓄势藏锋,不偏不倚,稳健缓慢出头是人生的处世之道;
②人应当遵从:厚积到正道直行,到薄发的人生历程。
③做一个堂堂正正、中通外直的人;
④做人要学会隐忍潜沉,谨慎持守。
从写“人”到做人
一撇一捺书“人”字,起承转合写人生(概述漫画内容/引材)。书法写“人”有三宝,起笔藏而不漏、中锋不偏不倚、迂回缓慢出头,这三层功底缺一不可;做人有三重境界,早期韬光养晦、发展期不卑不亢、成熟期克己守正(揭示寓意/点评漫画)。这三种人生态度,即为做人之道
(亮观点)。
范文一
写“人”起笔藏而不露,做人之初需韬光养晦(分论点①)。古今中外,善于隐藏才能,等待时机的人比比皆是。越王勾践吞吴前,用十年时间勤练兵技,才攻打吴王阖闾;诸葛亮出山前,熟读史书典籍二十余载。藏而不露是本事,藏起了锋芒,保护了自己(举例论据)。收敛了傲相,守住了傲骨。藏,是为了更好的露。低调处世是哲学,也是做人之道。“笑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伟人带领中国人民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走过技术封锁、三年灾害、十年革命等多重困难,无不彰显了我们党和人民的韬光养晦精神(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初出茅庐的我们,在学习与工作中,会遇到大量的沟通与合作,我们何不多一份低调,多一份沉稳呢?
写“人”中锋不偏不倚,做人需要不卑不亢(分论点②)。不卑不亢的基础便是做人要公正(阐释句)。《周易》里提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道理论据)此语意指不谄媚不轻视,失人心者,亡;得人心者,昌。很多名人飞黄腾达后,开始得意忘形,最终落得个凄凉下场。李斯当权后傲慢骄奢,最终成为阶下囚。李绅早期悯农感怀,后来侍奉于权贵远离初心(正反对比论据)。企业不得人心必然崩毁,民族不得人心必然灭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写“人”停笔迂回出头,做人需要以退为进(分论点③)。迂回是为了出头停笔,人生道路遇到波折,暂停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阐释句)。“超人”李开复在病房中思考人生意义,用闲下来的时光进一步诠释人生。疫情给地球人按下了暂停键,但中国人民经历了短暂休整后,开始重构生活,提高卫生意识,学会与病毒共存。同时,疫情也让中国人更团结有序,积极融入世界。西方哲学家说过,“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从个人到民族,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厚积薄发、以退为进、久伏高飞,不可不为智。
写好“人”字不简单,走好人生更难。王羲之尚且从描红起步,我们何不以感动中国的贤人志士为楷模,以优秀事迹为范本,临摹之、慎思之、笃行之,不亦快哉!
[2019·Ⅲ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一步:仔细观察,弄清画面内容。
漫画描述的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两位学子埋头苦读,课桌上书堆成山;一位老师背着手(手握一张卷着的试卷)站在旁边,深情地望着他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第二步:分析关系,理解漫画寓意
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深情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
立意
老师角度:
爱心浇灌,育人情长
真正的教育当有温度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学生角度:
最后一课才读懂你
课堂有界,师恩无疆
师生情缘永难忘
综合角度:
铭记师恩,扬帆远航
师恩永难忘,奋斗记心间
乘着师恩的展翅飞翔
求学日短,师生情长
第三步:联想类比,联系社会实际。
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四步:比较筛选,确立最佳立意
根据漫画内容,可从学生、老师和社会三个角度,审题立意。
1、学生的角度:感念师恩,赞美师情,毕业感言,展望未来等;
2、老师的角度:教育情怀、师生情谊、期待祝福、眷恋不舍等;
3、社会的角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
思考角度 思考方向和追问问题 所得思考
漫画题目 题目蕴含了什么道理 无题目
漫画形象 相关人或物的状态和细节 老师在叮嘱,学生在聆听,画面温馨和谐
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有什么启示 最后一节课:坚守;再看看你们:不舍;你们再看看书:期待祝福
褒贬倾向 漫画的褒贬倾向是什么 这是一幅饱含褒奖的漫画,褒奖教师的爱心与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漫画布局 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暗示了什么 老师面向阅观众,同学只是背影,可见突出的人物是老师
漫画夸张 夸张处想强调什么 最后一课的叮嘱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情怀、春风化雨的爱
联系生活 漫画对应了何种生活现象 师生情深;学生带着感恩前行;铭记师恩,勿负韶华
社会意义 从深层次思考,社会意义何在 教师有深情,教育有温度,社会需要这样的教师和教育
综合思考立好意:
1.教师角度:社会呼唤有温度的教师;知识传播者,人生摆渡人。
2.学生角度:在款款深情下扬鞭远行;铭记师恩,勿负韶华。
3.师生角度:师恩难忘,师爱情长;师生情,
尊师重教,时代大道
一眼凝望,一句叮咛,一生守护,这是师者情怀,教育根脉!漫画里一位老师在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给学生们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概述漫画内容/引材),这让多少人唏嘘,多少人感慨(揭示寓意/点评漫画)!是的,是时候了,唤醒我们尊师重教的传统,走出一条时代的大道(亮观点)!
分论点①:尊师重教,是要懂得松软心土,迎接老师那份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的滋养,让脚步里才会蓄积爱,让生命的每一步行走都有温度。
分论点②:尊师重教,是要懂得体味老师那份无私的呵护,那份责任的坚守,让我们拥有精神的母本,也要做一个能奉献敢担当的人!
分论点③:尊师重教,是要懂给老师减压松绑,营造绿色的教育生态,让我们民族拥有健硕根脉,真正走向创新走向强盛。
总结论点: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强!唯有尊师重教,我们民族才能走上强盛的时代大道。
列提纲
怀源思恩,回望深情
高考前夕,老师面对学生深情告白: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概述漫画内容/引材)漫画之景就在昨日,我在书海徜徉,你在背后默送。行至万里,不忘师恩;常怀师训,德才且存(揭示寓意/点评漫画)。我们以青春之名书写园丁赞歌,用一生光阴模效师范之行(亮观点)。
范文一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师者纯粹,两袖清风,一韧脊梁,顶得起一方天地(分论点①)。社会进步在科技,创新人才靠培育,尊师重教,孔礼深久,放之今日愈加不可少(阐释句)。
我们书写,写下老师无名无欲无追求,无拘无束无遮掩。有人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我说他们因为无私所以无畏,因为低到尘埃所以耀眼如辉。你也许不知道“最美教师”张丽莉是怎样不计后果地扑向失控的汽车,但你一定牢记班主任每天早中晚三次到教室核对人数的情景;你也许淡忘了汶川大地震中舍命保护学生的谭千秋,但你一定不会忘记临考前各科老师的一遍遍叮咛(举例论证)。没有豪言壮语,就是这样甘于平凡的老师,用默默耕耘奠定我们人生之基,镌刻下青春岁月最难忘的回忆。当我们离去,他诚然欢欣,用低头掩饰难过,用长叹忍住泪水(分析论证)。转过身去,再绽笑颜,忘记了春秋流转,仍坚守三尺讲台(重申论点)。
我们模效,学着老师严以律己德先行,敬业奉献学以诚(分论点②)。敦品励学,以诚以坚,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老师,如明灯照亮我们前方之路(阐释句)。翟天临学术造假、北大学子弑母案令人唏嘘,让人慨叹:“何颜面其师?无德难以立!”十几载求学之路,良师益友常伴在侧,常思其夜间伏案,或带病上课,又或在心结之时言语如春风拂面,善良睿智,言行垂范,岂不感化你我?身边有师如此,幸之。再谈大国之师,叶嘉莹耄耋之年传播中华诗词,捐款千万不以自夸;黄大年心系祖国毅然而归,学术领衔科技报国(正反对比论证)。为国而教,为生而育,皆称楷模,高德仰止(重申论点)。
青年一代,铭记师恩,学海求索,我们在老师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品德(分论点③)。海伦凯勒遇见了一位好老师,她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和为人的活法;我们遇到了人生路上的好老师就更应该懂得尚品德,学在勤的道理(类比论证)。在所学所研的领域,创新开拓,用知识造就人生,助力时代。让高尚的人格馨香传递最真挚的思念和祝福,送给起点处那个默默相守,“再看看”我们的人(扣画之内容)。
羔羊跪乳,鸟雀反哺,无声的祝福,有声的教诲。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者念吾师。坐于考场,书写师情,将感恩铭记,把青春留存(总结论点)。
[2016·Ⅰ卷]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一步:仔细观察,弄清画面内容。
人、分数、唇印&掌印
第二步:分析关系,理解漫画寓意
人:学生、员工、其他群体、抽象的人类概念
分数:学业成绩、工作业绩、社会/国家的进步程度
唇印&掌印:生活实际中的亲吻&掌掴、一般意义的表扬和批评/鲜花&臭鸡蛋
这幅四格漫画,自然存在纵横两个方向几层比较。一是各自纵向的:左边的学生经历的是从奖到罚,因为分数从100到98分,相当高的分数,只因为退步了;右边的学生经历的是从罚到奖,因为他的分数从55到61,进步了。
再就是横向彼此对比:上面的一个得100分的被吻一口,一个得55分被掴掌,似乎可以“理解”,下面的一个得98得掴掌而得61分的被亲一口,就很难让人理解了。画面的对比背后,需要运用原因结果分析的思维来使漫画的含意明确化:原来这施加奖惩的人对人奖惩的理由就是分数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就是学习成绩是提高了还是退步了,根本不考虑这数字的背后的具体情况。
第三步:联想类比,联系社会实际。
在阅读漫画材料时,从褒贬肯否的角度去确立思维的方向,是思维走向正途的关键。通过四格漫画纵横对比,可见确定,这幅漫画基本是批判式的。那么,再往下思考,它批判了什么呢?
考生最直接可以联想到的,是与自身相关度最高的教育。当然,这教育背后有施与他人奖惩大权的无非是家长和老师两个人群,而以家长更直接,毕竟亲一口或打一掌,只有家长最有可能;但是,如果把这吻痕和掌痕虚化,虚化为对人的奖惩,对人的奖惩以分数作为唯一的理由,那么,这幅漫画的批判对象就可以扩大到当下的“分数至上”式的教育或唯重数字式的奖惩之下社会现实。所以有人说,这道高考作文也是命题人跟自己过不去——现今的高考本身就是分数论英雄。眼里只有分数,没有人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倒可以让鲁迅先生重写一次《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亲》,成为妙笔生风之大作,也是毫无悬念的。
当然,如果再进一步虚化,可以扩大至现实生活中很多与对人、对事“奖惩”有关方面。我们一路走高的“GDP”,我们只准好不准差的“绩效考核”等等。当然,学生要联想到这些,那是真正懂得漫画的体裁特点,有触类旁通的能力。不过,对于这一点,我不报有太多期望,毕竟是高中生,又是在考场上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之下进行阅读和写作。
第四步:比较筛选,确立最佳立意:
批判指向:唯分数奖惩让人很受伤;反对虎马狼爸式的教育方式;
呼吁指向: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不以分数论英雄,进步均有可取处;
相关联想:唯数字奖惩的社会化表现,也可批判与呼吁两个方向。如奖惩者不要“唯数字论”,要综合评价,全面考察,不只重“绩效评估”,要看见数字背后人的存在,多些正面激励,多些人性化管理。
这幅漫画绘画作者的本意就是在讽刺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数论的问题。这应该是绝大多数考生能想到的。
思考角度 思考方向和追问问题 所得思考
漫画题目 题目蕴含了什么道理 无题目
漫画形象 相关人或物的状态和细节 巴掌是惩罚,吻是奖励,分数标示着进退,分数变化便奖罚
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有什么启示 无文字
褒贬倾向 漫画的褒贬倾向是什么 批判了唯分数论;应该多元评价
漫画布局 上下左右的层次顺序暗示了什么 横向纵向比较,可见进步便奖,退步便罚,片面追求分数,无理性
漫画夸张 夸张处想强调什么 巴掌和吻痕突出了奖罚的简单粗暴化,需要科学的成才观引领教育
联系生活 漫画对应了何种生活现象 评价人才唯看业绩,经济发展唯看GDP
社会意义 从深层次思考,社会意义何在 摆脱单一评价机制,尊重个性差异,多元化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综合思考立好意,优秀标题
莫唯分数论,多元评价乃教育正道
奖罚不是教育的终极武器
教育者要注重多元评价方式
暴力教育要不得
“吻痕”或“掌印”,我不想印在脸上
“亲与打”,也算是有着中国传统的了。亲一口表示喜欢,可能是父母的天性;而打孩子,却是中国特色吧,有地方俗语说“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生而为中国父母的孩子,单是挨打这一项,就可怜得很;看了这幅漫画又觉得,被亲一口,也不一定是什么幸运的事。(由中国传统的“亲与打”含义解读漫画材料,确定观点:被亲不一定是幸事)
因为这亲一口或被掴掌,理由太简单:亲一口是因为进步了,打一巴掌是因为退步了。进步退步的标准就是卷子上的数字的变化方向,而这方向背后又只是家长的期待。进步得赏,因为与家长的期待一致;退步得罚,是因为与家长的期待相反,自己“不争气”,不打你不长记性,怪谁? (针对漫画“亲与打"分析理由:进步退步均与家长期待有关)
范文一
可是,这毕竟是考试,考试就有发挥超常、正常与失常三种情况,原本就不可能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也不可能“飞流直下三千尺”,它往往是“在曲折前进”,“在前进中曲折”。先说这题目有难有易,老师改卷时的心情也时好时坏;再说这考试状态也不各不相同啊,上次考试头脑来得特别灵光,这次却一团乱麻。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却被“家长们”忽略不计,试卷上的数字比上次高些,亲得让人要死要活;这次数字比上次低一点,打你一个“五指山”!(再进一步分析理由:考场上变术之大,家长们不换位思考,考生仍遭“亲与打"的奖惩)
这种有违常识和常理的奖惩方式,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受奖惩者。那位从100分退步到98分的最可怜,可怜不是被掴掌,是下次重返满分的可能性的难度,难得几乎让人绝望;那位从55分进步到61分的可高兴不到哪里去,要想让老师把卷子出到下次再提高几分,在一天一小考、两天一大考的当下,要想保持进步,除非有别的办法,单是努力,可能性不会太大。(回归材料具体分析,此次奖惩会带来更大麻烦,影响不容乐观)
问题倒不在于下次能不能多考些分数,而在于这操奖惩大权的人,他的眼里只有他喜欢看到的数字,就如同曾经流行的“GDP”思维,“绩效考核”,数字有提高,“亲一口”,数字有倒退,“赏你一巴掌”!才不管你这数字进步背后有什么原因和理由。“动口”与“动手”兼用,看来“君子”与“小人”同体;“喜上不喜下”,也与中国的官本位思维高度一致。
真是可怜天下被“奖惩”的人。(跳出材料,谈及奖惩制度的单一性、片面性,并自然而然引入同质例)
可是,一个人,一个有生命的人,天生就是为了数字的高低而活着的吗?人,他的优秀或不优秀,难道就是一张纸上那几个数字能代表的吗?对一个人的奖惩,难道就是凭着那几个冰冷的数字,让人接受你简单的亲一口或掴一掌吗?如果你单凭那几个数字实施你的奖惩,那只能说明你与你的奖惩对象隔膜很深,在你的眼里,就只有冰冷死寂的数字的存在,没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所以,你才会轻易给以亲吻,轻易给以掴掌!(进一步分析奖惩制度的弊端,用假设论证让说理委婉入情。)
人并不是不需要奖惩,不仅仅是孩子。但是,在奖惩之前,你能先听听被奖惩者的想法吗?你能让被奖惩者有一个选择吗?请你正眼瞧我一下,我就会把“吻痕”或“五指山”印在心底了,但,我不想把它们印在脸上。(总结奖惩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温暖的交流沟通)
唯分赏罚,教育之殇
漫画中,一个孩子考了100分,脸上赏了一个吻;另一个孩子考了55分,脸上罚了一个掌印。而当第一个孩子只考了98分之后,便由“吻”变“掌”;第二个孩子考上61分,由“掌”变“吻”(概述画面的内容)。这一简单粗暴的赏罚举动的背后,或许正是我们长久以来唯分论英雄的人才培育制度的体现(揭示寓意/点评漫画)。可叹,教育之殇!(亮观点呼应标题,并以此统领全篇)
范文二
唯分赏罚,反映出社会中急功近利教育思想正“深入人心”,毒害着许多跟风的家长们(分论点①)。此风不止,将直接影响每个孩子的教育成长。第一个基础稍好的孩子由100分变为98分,其中原因是什么?是考试难度大了,还是孩子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抑或是上课时不专心所致?第二个基础薄弱的孩子由55分考到61分,是正常发挥,还是方法上的改进,抑或只是猜测蒙对?家长们不由分说,直接玩“变脸”---晴转过云或多云转晴,孩子呢?或愁眉苦脸或盲目高兴。而家长们就做了孩子人生舞台上的“幕后导演”,简单粗暴地左右了他们的人生。急功近利,不明就里的赏罚,带来的后果必然是造就了一批同样“不明就里”的家长和孩子!
唯分赏罚论英雄,也许是我们整个教育界都应该警惕反省的(分论点②)。一个巴掌拍不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如果都只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思考实践教育的真谛,那将是教育的一场灾难。教育之殇,源于单一单薄的教育评价体制。两个孩子的综合素质的高低评价,除了分数这一个结果,还应该与其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同学协作的情况,表达交际能力的强弱,特长的发挥等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给学生正确而全面的“吻”与“掌”,否则教育将走向死胡同,会逼疯多少个“范进”,庸常多少个“方仲永”,埋没多少个“韩寒、马云、钱钟书”?而那些虎妈狼爸们,巴掌下又教训毁灭了多少“优秀有潜力”的孩子们?可叹,教育之殇!
猜想,这幅漫画给小学生们目睹,怕也会会心一笑,更何况历经了大大小小考试的我们。不管学生或是各行各业的人士,都能深切体味这分数背后给自己一生带来的影响。它犹如当头棒喝,敲醒了“陶醉”于唯分是举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专家们?图中两个小孩的人生不是简单的“98”和“61”能决定的。我们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或许只是更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更多维深厚的文化熏陶,更理性明晰的人生规划,更正确适当的一个“吻”和一个关键犯错时候的“掌印”。 明晰赏罚,不唯分论英雄,教育之殇才有可能变为教育之幸(分论点③)!遥想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面对个性化的学生,给予的评价各不相同,有默许的“吾与点也”,有大赞的“贤哉,回也”,也有委婉否定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想要我们的教育不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便要明白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图画小儿赏与罚,应由社会明眼察。不囿分数殇教育,喜怒哀乐皆人生”。希望一幅轻松幽默的漫画,能敲醒更多沉醉不知归路的“大家”,还教育一个包容博大的天地,给孩子一个快乐完满的明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