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专题攻克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下面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晴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2、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3、下列有关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光的镜面反射
C.“海市蜃楼”——光的漫反射
D.驾驶员看到后视镜中的景物——光的折射
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发生漫反射时,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人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平面镜可以成实像.
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不透光的盒子中央有一个发白光的点光源S,盒子两边装有甲、乙两块可绕O1、O2点转动的平面镜,两平面镜初始位置如下图所示。在盒子上A、B、C三点各开一个小孔并分别用红、绿、蓝滤色片盖住小孔。要使从A、B、C三个小孔射出的光线都汇聚在M点。则两平面镜的转动情况及三束光在M点汇聚后的颜色分别是( )
A.甲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顺时针转动,黑色
B.甲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逆时针转动,黑色
C.甲平面镜顺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逆时针转动,白色
D.甲平面镜逆时针转动,乙平面镜顺时针转动,白色
6、下图所示现象或事例中,应用光的反射定律的是
7、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能用光的反射解释的是( )
A. 楼台倒影入池塘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C. 潭清凝水浅 D. 云生结海楼
8、下列现象中,与其他现象形成原因不同的一个物理现象是:
A、筷子斜插入水中,水下的部分看起来上翘了;
B、古诗“池水映明月”;
C、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
D、观赏水中的金鱼.
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具有较强的荧光效应
B.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C.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D.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物体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10、下面关于一些光现象的说法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小孔成像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B.看到物体成的虚像时,没有光射人我们的眼晴
C.湖水中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D.斜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11、我国有着灿烂的诗词文化,很多诗词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B. “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 “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
D. “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12、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B.人在河边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海市蜃楼”奇观;
D.太阳光穿过茂密的树叶,在地面上留下光斑.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
1、某同学离平面镜4米,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当他以1米/秒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时,那么像的移动速度是________,这时平面镜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而他看到的像大小是________。
2、如图所示是潜望镜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块平面镜均相对水平面倾角45゜角.潜望镜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现有一艘军舰位于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则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像位______(选填序号:“①平面镜1的正上方”、“②与平面镜1等高的正前方”、“③平面镜2的正下方”或“④与平面镜2等高的正前方”).人眼看到军舰所成的像到潜望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大于”、“大于”或“小于”)军舰到潜望镜的距离.
3、光在________物质中传播的路线是直的,但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通常会________,光到达两种物质界面返回原物质中的现象就是________,进入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就是________。
4、一束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为 35°,则反射角为 ________ 如果入射光向法线靠拢 10°,则反射光与入射光之间的夹角为 ________
5、教室前面的黑板的表面不是十分光滑,细微之处凸凹不平,就是防止光在其表面发生 ,教室内各个角度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利用光在其表面发生了______________,白光照射到绿叶上,叶子呈 色。
三、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面高度是3580 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如图有两平面镜夹角为θ,有一束光线从C点射人经过两次反射从F点射出,证明其出射角γ=2θ.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4分,共计14分)
1、学习了光学知识后,爱动脑筋的小桐和小朵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观象。如图所示,她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分析比较甲、丙两图,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__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说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________。
(4)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________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所成的实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 A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解析】
A、“楼台倒影入池塘”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A符合题意;
B、“风吹草低现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池底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云生结海楼”是海市蜃楼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通过诗句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要注意区分。光沿直线传播,比如日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光的反射,平面镜反射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透镜成像、水看起来比实际要浅、海市蜃楼现象、彩虹等都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 C
【解析】A.“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属于平面镜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故A错误;
B.“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在不同的介质中发生了折射,属于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日影化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原理是光的折射,故C正确;
D.“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二、填空题
1、答:8米;1米/秒;不变;变大
2、答:④ 大于
3、答:同一种;改变、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
4、答案:55° 90°
【详解】
入射光与镜面的夹角为 35°, 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则入射角为: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等于 55°;
入射光线向法线靠近 10° ,入射角为 ,反射角也为 45°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等于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和,则反射光与入射光之间的夹角为 .
5、答:镜面反射,漫反射,绿
三、计算题
1、答:0.0239 s
2、答:
【解析】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γ=∠FED+∠CDE
平角等于180°
所以∠FED=180°-2∠DEO
∠CDE=180°-2∠EDO
所以
γ=∠FED+∠CDE
=(180°-2∠DEO)+(180°-2∠EDO)
=360°-2(∠DEO +∠DEO)
在△EDO中,∠DEO +∠DEO=180°-θ
所以,
γ=360°-2(∠DEO +∠DEO)=360°-2(180°-θ)=2θ
所以γ=2θ.
四、实验探究
1、答案:
(1)小孔成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2)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倒立 光的直线传播
(4)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