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1 学年第二学期宁波六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一、单选题
1.2022 年 1 月 31 号,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下图所示)亮相中国虎年春晚舞台,
可谓“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这件青铜面具宽颐广额,面庞夸张,眉、眼、鼻、唇、耳等线
条流畅,棱角分明,距今已有 3000 多年历史;同址出土的还有铜尊、铜壘、玉璋、玉琮等众多文物,
这显示出蜀地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联系紧密。这些文物可用来说明( )
A.古蜀国宗教礼仪较发达 B.巴蜀地区的手工技艺国内领先
C.巴蜀文明的圆融内敛性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2.西周时,天子统帅诸侯,到春秋时,霸主纷起,一些中小诸侯不向周天子纳贡,甚至出现了“陪
臣执国命”的情况。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诸侯争霸斗争的加剧
C.等级制度的解体 D.周王室统治已经瓦解
3.“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
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
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秦朝“构筑统一”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D.设刺史制度巡视地方
4.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1页(共 8 页)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
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
5.隋唐时期,冰雪活动几乎遍布北方的室韦、回鹘等各个游牧民族。明朝时,“皇太子自宫中往见,
即绝河冰坐拖床而过”;皇城内外的百姓,在河水冰冻处拉床糊口,冰床往来不绝。这体现了( )
A.中国具有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 B.冰床作为代步工具开始于明朝
C.民族间生活习俗交流加强 D.冰雪活动在民间全面普及
6.有关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杜佑说“自是天下利于传输”“运漕商旅,往来不绝”;中唐后,韩愈说“今
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由此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 )
A.满足了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C.使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D.是为隋完成统一的政治需要
7.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
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下列皇帝使之彻底“寿终正寝”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清太祖
8.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是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恪守的治国准则。下列属于清朝前期
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事件是( )
A.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 B.戚继光台州九战九捷
C.击溃漠西的准噶尔部 D.平定西突厥汗国叛乱
9.乾隆十六年,清廷颁布上谕关闭泉州港、淞沪港,只留下宁波、广州口岸;乾隆二十年,又增加
宁波港赋税,所有洋行及来往中国的海外商人皆被赶到了广州;乾隆二十二年,撤宁波贸易港只留
下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这一做法( )
A.是君权强化的体现 B.意在防范西方侵扰中国
C.维护了领土的完整 D.促进了外贸的持续繁荣
10.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指出: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海国图志》)者有
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许多守旧官吏的骂声
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
A.顽固势力的逐渐分裂 B.天朝上国的自大意识
C.新思想超越现实需要 D.维新思想传播的艰难
11.据统计,长江流域原有的大中型帆船 16000 只左右,承担着长江客货运业务。1860 年之后几年
时间,“数千艘帆船便被逐入支流”。到同治年间,已是“长江轮舶横行,价贱行速,民船生意日
稀,调零日甚”。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内河航运主权遭破坏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2页(共 8 页)
C.长江流域经济的萧条 D.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12.20 世纪初,人们在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过程中,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塑造新国民”
的救亡运动。该运动为( )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3.如图为 1926 年以广东省农民协会名义印制的漫画宣传单,这一漫画旨在( )
A.声援护国战争 B.号召国民革命 C.推动土地革命 D.抨击封建主义
14.1935-1936 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略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又通过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实现了“联蒋抗日”。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促进战略转移的顺利进行 D.聚焦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15.2010 年,为庆祝中国与印度建交 60 周年,中国在印度举办“中国节”,印度在中国举办“印
度节”。下列事件与中印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
A.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会议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1964 年,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国家共投
入约 2052 亿资金和近千万人力,建设起了近 2000 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据此可知,
三线建设( )
A.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 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优化了我国经济布局 D.理顺了内地和沿海的关系
17.某班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A.商品的互通 B.民族的交融 C.文明的交流 D.宗教的传播
18.西欧封建社会中,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庄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3页(共 8 页)
园法庭不仅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杀人故火、盗窃之
类的重大案件。这说明( )
A.封君封臣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B.庄园具有一定的基层自治色彩
C.政府和非政府共同治理基层 D.普通民众致治参与度得到提升
19.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其中包括( )
①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②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③新兴城市就是封建国家 ④中世纪后期王权开始逐渐加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1565 年开始,欧洲商人把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生丝等从马尼拉运往美洲换取金银,形成繁盛的
“丝—银”对流,这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经营该贸易的是( )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荷兰
21.以下为哥伦布《航海日志》的摘录。据此,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哥伦布的航线受到地圆说影响 ②哥伦布对金银的渴求促使他远洋航行
③哥伦布远航到达了泉州和杭州 ④传播基督教是哥伦布探险的动因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18 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提高,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
了维生素。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 B.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C.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23.17 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
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17 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
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24.恩格斯说:“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材
料中的该人物( )
A.是“美术三杰”之一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其作品宣扬人性的自由 D.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5.伏尔泰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
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伏尔泰的看法表明( )
A.宗教改革动摇神学信仰 B.启蒙思想孕育革命观念
C.近代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D.天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
26.《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这样评价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4页(共 8 页)
其中“大立”主要是指启蒙运动( )
A.反对专制主义 B.反对教权主义
C.主张天赋人权 D.构建理性王国
27.1688 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由于国王的权力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来自
于议会,所以国王也随之走下了神坛,其地位与普通民众平起平坐。如果他违法乱纪,同样会受到
法律的制裁。这表明( )
A.英国代议制开始确立 B.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C.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28.到 1900 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阿尔及利亚进
口铁矿石。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国外市场也为欧洲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由此可见( )
A.列强的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B.世界各地产品已打入欧洲市场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29.下图所示的形势图,可用来说明( )
A.一战前军事集团紧张对抗 B.一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C.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D.二战后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30.下表是关于十月革命这一事件的不同记述。据此判断( )
记述 出处
工人赤卫队和士兵冒着枪林弹雨,高喊着“乌拉”
1937 年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冲向冬宫,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我们的士兵、水兵、赤卫队在没有冲突的情况下,
《托洛茨基自传》中本人的口述
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各个机关。
“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
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 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的报告》
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
A.历史叙述不能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 B.影视作品中的描述毫无价值
C.对于武装起义的形式存在较大争议 D.文献史料比影视作品更可信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5页(共 8 页)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31.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出于外交活动的需要,国歌从无到有,又
随着政权的变更几度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巩金瓯》,由清政府于 1911 年 10 月 4 日发布上谕,颁行全
国。歌词如下:
巩金瓯[ōu],承天帱[dào],民物欣凫 [fú]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 [hào],帝国苍穹
保,天高高,海滔滔。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二册,卷一百九十九﹒乐十二
材料二 近代中国第二首正式的国歌《中华雄立宇宙间》,发布于 1915 年 5 月。歌词如下:
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湖浩荡山绵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
——《政府公报》第 1095 号,1915 年 5 月 26 日
材料三 近代中国第三首正式的国歌《卿云歌》于 1921 年 7 月 1 日正式发布。(此歌为 1913 年南
京临时政府应征作品,后经重新谱曲)歌词如下: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
人之天下也。
——《众议院汪荣宝送国歌函》,载《教育部编撰处月刊》1913 年 5 月,第 1卷第 4 册
(1)《巩金瓯》发布时,清政府正在进行王朝自救,这一事件是什么?结果如何?(2分)
(2)《中华雄立宇宙间》问世时也引来众多批评和质疑。结合时代背景和歌词内容,分析原因。(4
分)
(3)从《中华雄立宇宙间》到《卿云歌》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举造成这种变
化的社会因素。(6 分)
32. 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6页(共 8 页)
(1)将上述图片所示文明成果放入示意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字母)(5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16 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
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
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
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
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达边的地区。航海探险唤
醒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求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
世界的海港码头。到 18 世纪中叶,他们已经建立起环球贸易
和交通网络。——摘编自[美]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2)指出推动 16 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的重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分析该事件
带来的影响。(7 分)
33、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19 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出现了以英国欧文、法国圣
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
专门化,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替代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替代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19 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国家的工人运动已经从经济领域发展到独立的政
治斗争。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摘编自凌唯钊《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探究》
材料二 一战中,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人类历史上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制
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凡尔赛和约)和约中关于经济的条文,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德
国被宣判必须缴付惊人的巨额赔款。实际上,要掠夺一个战败国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所需要的、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7页(共 8 页)
可以搬动的东西运走,和驱使战败国一部分人担任永久的或暂时的劳役。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6分)
(2)材料二中说到一战“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试从“国际秩序”入手,分析一战对
国际秩序的影响。(6分)
(3)说明材料三对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的史料价值。(4分)
高一历史学科 试题 第 8页(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