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的曲辕犁线描图。这说明唐代
A.牛耕技术在全国得以推广
B.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发展
C.二牛抬杠在西北地区流行
D.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
2.周代的井田土地权归周王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个人不得买卖, 只可继承。据此可推知,井田制的推行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客观上加强了周王权威D.反映了土地公有制的瓦解
3.春秋前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制度,规定不论“公田” 还是“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两种税制
A.实际上承认上地的私有权B.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C.体现了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D.标志着封建私有制形成
4.唐初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男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身份低于平民)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该政策
A.遏止了贫富分化B.有利于保护自耕农经济
C.保证了官员俸禄D.旨在落实“农商并重”政策
5.下图是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的分布图。当时的经济中心位于 图中的
6.魏晋以来,因黄河流域风尘比较大,中原人在吃笼饼、蒸饼的时候习惯先去掉皮。到了南宋初年,临安等地居民吃笼饼、蒸饼也开始流行去了皮再吃。这一现象反映出
A江南地区人们饮食习惯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南北文化融合
C.炎热潮湿的江南气候影响了民众生活 D.北民南迁推动了南方民俗的变化
7.西汉把都城定在长安,以图长治久安;隋唐时期仍定都长安,并开通大运河进行南粮北运;北宋则选择汴京作为都城,主要原因在于汴水运输南方粮食比较便捷。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中心的转移B.区域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D.江浙地区人才云集
8.东吴立国后,孙权诏令各地官员劝课农桑,并让其夫人赵氏在公众前亲自纺纱、织绸;东晋末年,在刘裕灭后秦之后,迁关中“百工”于江南,并在首都建康设立被称为“斗场”的官营锦署。 这些举措
A.促进了江南地区丝织业的发展B.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强化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推动南方人口的持续增加
9.下表所示是一些东汉时期的汉赋作品摘录。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冶金行业逐渐兴起B.战争时常发生C.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D.铁器用途广泛
10.春秋早期虽然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总体上仍以官营手工业为主。春秋晚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很快,特别是战国中晚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崛起。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官营手工业者地位降低 B.官营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
C.“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 D.私营手工业得到政府支持
11.元代,摩洛哥旅行家伊本 白图泰描述广州城时说:“隋尼克兰(广州)是一大城市,街市美,最大的街市是瓷器市,由此运往中国各地和印度、也门。”据此可推知
A.泉州是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 B.广州制瓷水平历史悠久
C.瓷器贸易推动了广州的繁荣 D.对外贸易主导岭南经济
12.宋朝,国家通过立法来保护商人的利益,诸如禁止各级官吏借采购之名勒索商人;禁止借履行公务之名盘剥商人;征税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方法;等等。这说明宋代
A.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商人地位得到提高 D商税是财政主要来源
13.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参观当地棉行为背景组创、刻制成棉花图,并在直隶地区大力推广百姓植棉,促进当地纺织业的发展。由此可推知,当时该地
A.官员重视提高农民收人B.传统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新型生产关系有所发展D.地区贸易网络覆盖广泛
14.中英在南京谈判后,条约的英文本、中文本和中文直译本都在《中国丛报》上刊登过,但没有人愿意核查,当时通晓英语的人都被视为汉奸,他们不会以德报怨替清政府操心。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清朝
A.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冲击B.闭关锁国弊端的凸显
C.“天朝上国”观念被削弱D.在战争中未发动民众
15.永乐元年(1403年)十月,明成祖朱棣对礼部大臣说:“帝王居中,抚驭万国,当如天地之大, 无不覆载。远人来归者,悉抚绥之,俾各遂所欲。”下列事件中体现了明成祖这一思想的是
A.实行改土归流B.戚继光平楼C.修筑万里长城D.郑和下西洋
16.早在14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加快了航行的速度。到15世纪,葡萄牙人已能熟练使用源自中国的罗盘定位技术,并改造了阿拉伯测纬仪。在长期的航海生涯中,欧洲水手绘制海图的技术已相当发达。这可用来说明
A.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经济发展助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C.欧洲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领先世界 D.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人走向海洋
17.15世纪后期,葡萄牙政府不仅直接组织航海探险,而且以封授贵族、赐予年金以及授予殖民地管理权等方式激励民众投身海外探险。向海外进发也受到各阶层的推崇,人们探险热情 持续高涨。这表明
A.葡萄牙政府直接领导新航路开辟B.国家政策是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
C.民众和政府追求财富的愿望一致D.开辟新航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
18.据统计,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1640年的150年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走的黄金约875吨,白银45000吨。到16世纪末叶,世界贵金属开采量的83%已经归西班牙所有。西班牙此举
A.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势力的衰落B.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C.促进了西班牙资本的原始积累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9.有学者指出:“1603---166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与殖民地的关系极其密切,难以区分。毫无 疑问,商人在竖立英国国旗,而不仅仅是跟随国旗走,他们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方前进、定 居或建立殖民地。”这反映出
A.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残暴 B.商业资本在英国对外扩张中的重要性
C.殖民扩张为英国的崛起奠定基础 D.产业革命是英国殖民扩张的持久动力
20.荷兰思想家格劳秀斯1609年出版的《论海洋自由》,强烈质疑并批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垄断 海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主张“依国际法所有人均可自由航行”,“每个民族均可与另一个民 族自由地交往,并可自由地与之从事贸易”。这一观点
A顺应了荷兰殖民扩张的需要B.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发现
C.意在加强欧亚间的直接联系D.促进了自由贸易的形成
21. 1500年以前,主要的跨区贸易首推欧亚贸易,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等;到18世纪末,这种数量非常有限的奢侈品贸易已让位于生活必需品。这一变化主要 缘于
A.全球经济联系更加紧密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
C.国际经济结构发生质变I).殖民扩张方式发生变化
22.下图是1750—1850年英国煤炭产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该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内燃机的创制使用B.人口的急剧增加 C.蒸汽机的推广使用D.殖民帝国的建立
23. 18世纪至19世早期,大部分技术发明是对普遍高涨的经济需要的或迟或快的反应,仅当传统方法无法解决问题时,才最后求诸科学。当时的这一现象
A.说明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B.揭示了生产与市场的矛盾突出
C.反映了经济与科学关系紧密D.表明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有限
24.鸦片战争后,乡村手工业品逐渐被洋货取代,大量失业者涌向本已劳动力过剩的土地。失去手工业支撑的农民再也无力支付高额的地租,于是地主和农民之间相对平衡的关系被打破。 这主要说明
A.“闭关锁国”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侵略促进农村经济商品化
C.自然经济解体激化了社会矛盾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唐代北方移民带来的复栽技术,使江南地区土地利用率从50%提升到100%。宋代北 方移民南下,在向南方扩展冬小麦种植范围的同时,发展了稻麦轮作制,将农作物种植制度 从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进而将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至200%。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材料二 两宋时期,浙北地区是桑蚕种养业和丝织业的重要区域。明太祖二十八年(1395年), 如嘉兴府崇德县已有桑地16万亩,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增至20余万亩。湖州乌 程县,“公家赋税,亲党酬酢,老幼衣食,唯蚕是赖”。湖丝产量巨大,不仅供应给本地丝织生 产,而且也大量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国内许多地区丝织业所仰给的重要原料。
——摘编自姚培锋等《论明清时期浙北农村桑蚕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至明清江南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至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常住的封建主和官僚对商品和服务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商业活动增加的一个有力促进因素。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贸易,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类型的青 铜货币的流通而更加方便。不仅如此,商人们还掌握了由少数独占的生产者(有些独占生产 者本人就是商人)生产的盐、铁,直接把产品供给消费者,这个事实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一种 新的动力。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根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明英宗年号)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江南的一些地区性的商帮,如徽州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等借助工商业市镇的崛起,以会馆为联系场所,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形成了一支支颇有活力的主力军,操纵着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 谱写了极其光彩的一页。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商业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商品 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并完成于英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长期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进入到以工业化、技术化和城市化为主的现代工业社会。它极大地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建立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是近代社会各种关系存在的条件,它使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开始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力量的增长,资产阶级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引起了各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也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资产阶级最终在各个领域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世界通史 近代史卷》
材料二 1860-4914年,美国制造业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羊毛和毛纺织品在1870年 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5%,而在1910年仅占2. 9%;棉花和棉织品在187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7. 29%,而在1910年仅为1.8%;皮革和皮革制品行业的就业人数也下降了一半。而这些都是1860年以前的主导工业。另一方面,钢铁业就业人数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7. 58%增长到15. 19%。在运输设备生产方面,这个数字由5. 63%增长到8. 88%。
——摘编自[英]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14年美国制造业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背景。(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情况。
——摘编自《人民版必修二历史学习图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拟定 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C3.A4.B5.B6.D7.B8.A9.D10.C11.C12.B13.B14.B15.D16.A
17.D18.A19.B20.A21.A22.C23.D24.C
25.(1)表现:农业技术进步;小麦种植面积扩大:耕作制度革新: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
面积扩大。(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巩固了江南的经济地位;改变了江南农村的经济结构:促进了江南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推动了全国
经济交流:一定程度上使江南农民处境恶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6.(1)原因:封建主和官僚对商品和服务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诸侯国之间货币的流通;“工商食官”的束缚被
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城市的兴起与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新特点: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白银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长途贩运发达:农副产品大量
进人市场: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4分,答出两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未能实现社会转型。(4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影响:改变了英国经济结构,使其实现了工业化;提高了英国生产力水平,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
发展:推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增强了英国国力,加速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步伐:改变了
英国社会阶级结构,促进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并日益壮大;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6分,答出三
点即可)
(2)主要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2分)
背景: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美国内战期间奴隶制被废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新产生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
28.示例
论题:19世纪60~90年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2分)
闸述:我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鸦片战争以后,沿海地区较早地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在沿海地区侵略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些地区的自然经济也较早地开始逐步解体,人们的思想
观念也较早地受到冲击;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在外资的刺激下和洋务企业高额利润的诱导下,民族资
本主义企业逐渐在我国沿海地区产生并缓慢地发展着。(8分)
总之,19世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这种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
物。(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