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阿里山纪行》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2-10 19:3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题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2、总体把握课文,准确指认课文中描写阿里山美丽风光的语句;3、训练学生用简要语言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5、树立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为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情美景美 人美
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散文,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领略过阿里山的美丽风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地方。
教学后记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了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开始播放学生喜爱的《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感受了阿里山的美景,引起对阿里山的向往,教师自然导入新课。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二、欣赏图片、领略美景1、欣赏阿里山风光片,老师作景物介绍,渲染气氛。学生阅读了课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点,但缺乏直观的感受,这时我打开课前我就设计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个个景点,个个聚精会神,赞不绝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进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环节)学生畅谈观后感,得出结论。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展示)3、学生用两字概括观后感受板书:景美三、感知课文,成果展示1、解决生字词(小组展示:学生交流预习情况(积累的字词),并到黑板上书写自己觉得重点的字词,易错字作结构分解)2、呈现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师生互动,与作者同游阿里山)。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步骤:1、个人大声读课文,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2、小组合作交流 3、师生合作讨论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3、文章写了哪些阿里山美景,学生准确指认(小组展示: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神奇的神木)学生阅读了课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林区,厚密的青苔,无际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点但缺乏直观的感受,这时我打开课前我就设计了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个个景点,个个聚精会神,赞不绝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景        清澈的水潭景        静谧的森林        美        厚密的青苔        画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三、小组合作,交流美景,体味语言1、概括景物特征(出示六幅图片)(小组展示:水清、林静、苔厚、树广、路曲、木神)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个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魏书生语)(教师引导学习小组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 从各个角度进行赏析。(小组展示:品读美景,畅谈感受)四、欣赏人美1、导语:阿里山的景美,阿里山的人美不美呢?(小组展示:外在美 → “美如画” )内在美 → 热情好客 善待环境板书:人美
教 学 过 程 教法提要学法指导关键点拨
五、欣赏情美1、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小组展示:爱国之情)2、视频展示《大海啊!故乡》并共同齐唱,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六、课堂小结(落实本节重点内容) 温馨提示: 在分析本文结构及所记内容中,领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教师归纳: 1、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3、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 现在,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与导语部分呼应) 七、拓展延伸(写——技能训练) 温馨提示:视时间多少,可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同学们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同学们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探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