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一个密集的地方,比如说商场,突然遇到了火灾,在这样一个紧急情况下,如何尽快的找到出口呢?
?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上课的主题,感知标志给我们生活的帮助,体会标志的作用.
自然我们会找到代表紧急出口的标志,也就是这节我所要讲的标志设计欣赏。
认识图形标志
——标 志 设 计
认识下列标志
走进标志前,猜一猜老师所画的标志,利用白板预留位置红笔绘制以下标志 :
麦当劳
奥迪
危险
禁止掉头
耐克
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表明某种事物、事件 意义与特征的象征性符号。
以精练之形传递信息,是人们相互交流的视觉语言。
简单的说标志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传达符号。
图 像
符 号
我们大家每天可在不同的场合见到一些标志,请仔细回想,你都见到过哪些标志?这些标志各有什么作用?
标志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适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标志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用,成为一种文化。
标志的分类
先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到白板前拖动图片自己分类。
2010年
南非世界杯
美国
雀巢咖啡
拐弯
禁烟
残疾人通道
澳门回归
大嘴猴
中国红十字会
政府和国际组织机构标志
标志的分类--
公共信息标志
品牌标志
请一位同学到白板前拖动图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分类。
标志的组成形式--
分析这个标志,让学生到白板前拖动图片将这个标志进行划分。
标志的组成形式--
图形
文字
图形、文字相结合
抽象图形
具象图形
组成形式
把事先藏起来的文字拖过来,请同学到白板前拖动图片进行组成形式分解,将其分为三个部分 。
具 象 图 形
图 形
标志的设计形式--
教师边讲解边拖动白板上的图片,将具象和抽象图形分开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抽 象 图 形
图 形
标志的设计形式--
荷兰隐形眼镜
讲解具象和抽象图形的不同感受,抽象图形更多的是表达抽象含义、象征意味或神秘感 。
文 字
标志的设计形式--
中国文联
图 文 结 合
标志的设计形式--
以上同学们认识了标志的类别,但怎样区分标志设计的优劣,是否需要有一种评判的标准呢?而这种标准也正是标志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在创作中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够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标准,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白板展示三个代表性的优秀标志:节约用水、联合国会徽、北京申奥标志。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标志,总结设计标志时应遵循的原则。
标志的设计原则
1905
1906
1950
美国百事可乐饮料公司标志的五次变革说明标志设计从繁到简的过程
1962
1969
移动聚光灯将每次变革的标志分别展示
标志的设计原则
准:内容准确、形象直观
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寓意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节约每一滴水。
标志的设计原则
联合国标志由北极上空的俯瞰图环绕地球的橄榄枝组成,象征联合国是一和平,友好,合作协调的宗旨
美: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符合大众普通的审美情感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
申办标志
1.五大洲的和谐发展
2.主办国的地位象征
3.吉祥图腾“盘长”预示申奥如意
4.传统体育太极人形
标志的设计原则
设计思路:
奇:不能与其他标志雷同、有自己特色
标志的设计原则
4.标志设计不能与其他标志雷同,还要体现出时代精神、民族特点。
3.标志形象要美,即除了外型要美,还要寓意丰富,给人美的感觉。
2.标志形象必须和具有指示内容机能。
1.标志形式必须简洁、洗练,具有强烈的视觉 效果,易认、易记,能被越多人记住越好。
(简、准、美、奇)
在白板上用红笔功能圈出概括性的文字:简、准、美、奇 。
优 秀 标 志 欣 赏
设计思路:
1.中国古代青铜器鼎
2.鼎上的饕餮纹
3.“中”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4.“史”字表示诉说历史展现历史是博物馆永远的中心内容
用拉幕挡住字幕,请学生猜猜是什么标志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优 秀 标 志 欣 赏
设计思路:
采用手护烛火的图案,取意人到晚年已是“风烛残年”的象征意义,表示应该有生活保障的必要,体现出保险所具有优点的深刻含意,既是宣传又是机构的标志。
德国人寿保险公司
用拉幕挡住字幕,请学生猜猜是什么标志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设计标志
给学校各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如:形体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各种实验室等等
训练要求:完成标志设计的铅笔稿,要求简练、传递信息明确、艺术形象独特、美观
今天同学们看到了很多优秀标志作品,了解了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过程,作业中也掌握了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标志的形状各不相同,标志的颜色的选择也不统一,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公共信息类标志上,那不同的形状代表什么含义,不同的色彩又给人怎么样的作用呢?我们下一节课会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