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标志着( )
A.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2年,国家经济得以全面恢复,社会的经济运行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营经济占据了市场的主动权。于是,中国盛行一个政治名词,叫“一化三改”。“一化”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目标,是主体;“三改”就是对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了
A.资本主义制度 B.社会主义制度
C.新民主主义制度 D.封建制度
3.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如图票据所见证的历史时期是
A.土地革命时期 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4.20世纪50年代的纪录片《五亿农民的方向》,讲述了河北省农民王玉坤等3户贫农家庭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走合化道路的真实事件。下列描述不符合合作社情况的是( )
A.分散的农户被组织起来 B.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C.土地所有制为私有制 D.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合作社
5.把握正确时序是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②三大改造完成 ③土地改革开始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③②①
6.“到1959年时,比解放前夕的1948年,(同仁堂)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39人……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密制丸药由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万丸………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这么多的“增加”是因为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进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C.实施了公私合营 D.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7.“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阶级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一“基本国情”开始于(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8.以下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形成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进行
9.上个世纪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主要依据是( )
A.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消灭,剥削制度不存在了
C.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D.颁布了反映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曾抽样调查了农民家庭平均占有(含所有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情况。据右表判断,此项调查的时间大致在( )
农户户均占有生产资料情况表
类别 耕地(亩) 牛(头) 犁(只) 房屋(间)
数量 19.48 0.43 0.73 4.17
A.土地改革开始前 B.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前
C.人民公社化运动普遍展开后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后
11.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里的“换了人间”主要是指( )
A.召开了中共八大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D.正在进行三大改造
12.1956年1月,毛泽东在某会议上说:“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这表明( )
A.生产合作社适应了生产的发展 B.赎买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
C.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D.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3.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的新形式,并迅速在全国掀起公私合营的浪潮。“浪潮”是指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
14.1953 年春,河南安阳县一个村的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18户农民誓不向困难低头,坚持“非叫鸡毛上天不行!”他们经过一年齐心协力的苦干,实现了“鸡毛也能绕天飞”的奇迹。这说明当时( )
A.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B.土地革命初见成效
C.公私合营的效果 D.包产到户改革的成就
15.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 B.公私合营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取这种和平方式,使全国工商业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
(1)材料一中的“和平方式”是指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
(2)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何时完成的?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通过“一化三改”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3)材料三提到的“一化三改”中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17.左图右史、图文互证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左图历史事件成功召开的时间及意义。右图中,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喜悦,来自1954年哪一法律文献,这一文献的意义是什么?
材料二 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它使全国的各项工作得以在一个新的制度基础上前进。离开这个起点,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言,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可言。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分别是什么?这一“根本改变”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什么制度的建立?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B项;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标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票据上的“公私合营、50年”等字样,这是三大改造时期,故D符合题意;土地革命的时间是1927-1937年,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时间是1950-1953年,B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时期的时间是1953-1957年,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
“讲述了河北省农民王玉坤等3户贫农家庭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走合化道路的真实事件”反映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我国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我国在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同时农业合作化也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ABD排除;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C符合题意。故选择C。
5.B
【详解】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③①②,B项正确;ACD项时间顺序错误,排除。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到1956年,同仁堂实施了公私合营,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产量剧增,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完成,同仁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是手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失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A排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B排除;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C排除;故选D。
8.C
【详解】
根据材料“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所给数据可知,1956年,公有制经济占据了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进行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经济占据了社会的主体,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政治角度,题目考查的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行与“国民经济比例”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项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C。
9.C
【详解】
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消灭,剥削制度不存在了不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的主要依据,排除B项;1954年颁布了反映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我国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初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根据题干“农民家庭平均占有(含所有权和使用权)生产资料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化改造完成前,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耕地、牛、犁、房、屋等生产资科,农业合作化改造完成后,土地归集体所有。因此,这项调查的时间大致在农业合作化改造完成前,B项正确;土地改革开始前,农民占有很少土地,与题干表格“农民占有许多土地”不符,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后,土地归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均与题干表格“农民对土地等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
根据题干“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到1956年底,是我国进行三大改造的时间,故1954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D项正确;召开了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排除A项;三大改造 是1956年完成的,排除B项;武汉长江大桥是1957年10月15日建成通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1956年1月”“用和平方法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过去几个月来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意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创新出和平的赎买政策,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B项正确;对农业、手工业实行生产合作社,排除A项;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并创新出了赎买政策,推动了公私合营浪潮的出现,A项正确;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排除BC两项;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春”“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团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因此题干内容说明了当时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A项正确;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排除C项;包产到户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C
【详解】
根据材料“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其中,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互助合作,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当时的农户将女儿取名为“互助”“合作”,C项正确;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国家尚且没有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排除A项;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与“互助”“合作”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与“互助”“合作”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赎买政策。
(2)1956年底。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
(1)
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通过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现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举。因此和平方式”是指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赎买政策。
(2)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为了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公有制,从1953年-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建设社会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因此1956年底完成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历史任务。这一历史任务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
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公有制。
【点睛】
17.(1)1949年;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手段: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化。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共同目的:建设社会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左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可知其成功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中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意义为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右图“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拿到选民证”,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喜悦,可知来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文献,这一文献的意义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手段:根据材料“建国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数量上仍居多数,广大农村的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更占绝对优势……(这些现象)到一九五六年已经根本改变,中国选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公私合营、农业合作化、手工业生产合作化改变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农村个体经济的手段。标志:这一“根本改变”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3)
综合以上材料可知涉及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等,可以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40、50年代的政策与制度设计的共同目是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