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5-04 15:0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如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 )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2.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但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等则主要控制在国家手中。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脱离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 B.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
C.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 D.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4.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述政策中的“苏联的胜利”是指( )
A.将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C.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D.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
5.“(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相信,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这种办法”是指( )
A.推行农业集体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某学者指出: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材料表达了(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B.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D.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7.尽管美国人老福特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他还是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他对这笔有利可图,有钱可赚的生意颇为满意。老福特有钱可赚是因为苏俄政府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农业集体化 D.赫鲁晓夫改革
8.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的建立
C.《和平法令》的颁布 D.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9.如表是苏联1928-1937年的一组经济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1937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A.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10.以下示意图呈现了某一时期苏俄(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素。其中①处探索的主要作用是(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B.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C.推动了商品经济持续繁荣 D.使苏联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11.“注重实际的列宁……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2.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滋味吧!”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二、综合题
13.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8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1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苏联时期。——冯绍雷《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二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8—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材料四 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认为彼得大帝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理由是什么?“苏联”这个国家名称开始出现于何时?
(2)材料二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主要战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何成果?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什么?它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相关史事
① 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步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时俄国远远落在了后面,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全面推行改革俄罗斯“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向近代;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摘编自《大国崛起》
② 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这些都使俄国工业的“起飞”实际上比欧洲任何地方都难以实现。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摘编自《世界通史》
列宁 当战时共产主义陷入危机之时,他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理解和发展马克恩主义,从实际国情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危机迅速化解,国民经济得到了重建。——摘编自《大国崛起》
(1)写出表格中①②处对应的人物。
(2)据表格内容,用图示法表示三位人物在俄国(苏俄)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3)请再选取该国历史上的一位人物,写出他在该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就会失败。
材料二 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 自1958年开始一直到1975年,由于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在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一个无奈的低谷阶段。自1976年至2003年前后约28年时间,主要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恢复阶段。自2004年起至工业化实现,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前的腾飞阶段,也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即实现工业化前期的国民经济必然出现的高增长阶段。
——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大林有关苏联工业化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苏联采取的工业化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75年中国工业化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建设呈现出怎样的显著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它严重影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导致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开始实行,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与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由材料“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但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而国民经济中银行、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等则主要控制在国家手中”可知,这表明新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来恢复和发展经济,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脱离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也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排除A项、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经济政策极大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从题干中的时间看,当时美国正经历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之中,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一五计划的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济危机之下,苏联没有影响,特别是苏联通过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A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C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所以作者所述政策中的“苏联的胜利”是指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项正确;将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是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府的经济措施,排除A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指的是“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排除B项;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是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
根据材料“代表大会正用这种办法来调整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关系,并且相信,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关系”指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和了阶级矛盾,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1929年开始,排除B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开始斯大林模式,排除B项;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要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
根据材料“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一旦落后,就必然挨打,甚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学者认为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当时苏联国内工业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必须进行工业化建设,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排除A项;苏联工业化开始的时间是1926年,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不符题意,排除;苏联模式是指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
根据材料“……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苏俄政府……”及所学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A项正确;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排除B项;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改革,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8.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项正确;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排除B项;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图为苏联1928-1937年工农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说明苏联在“二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D项正确;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表格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排除B项;经济增长率体现不出苏联的经济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据材料“1928---1937年的苏联”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苏联进行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五年计划,尤其是1937年完成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变成强大的工业国,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之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以指令性计划代替了“市场”,C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时期实行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26年开始,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十月革命后,为了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俄迫不得已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改变这种情况,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是在新经济政策以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13.(1)彼得一世的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或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922年;
(2)政策:新经济政策。理由: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3)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5)启示: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或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或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或要尊重市场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上要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等。(任答一点)
(1)
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彼得一世的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922年苏联建立。
(2)
政策: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理由:根据“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得出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
(3)
战略:根据“重工业发展战略”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果:根据“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
苏联“高度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建立。
(5)
启示:综合材料,可从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要符合国情;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尊重市场规律;经济发展要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上要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等角度总结回答。
【点睛】
14.(1)①彼得一世 ②亚历山大二世
(2)
(3)示例:斯大林。他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1)
根据“当欧洲列强正满载着航海大发现的丰厚收益……年轻的他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可知①是彼得一世,根据“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他所进行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饥饿和所学可知,②是亚历山大二世。
(2)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画出以下图示:
彼得一世——通过改革开启俄国近代化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通过改革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
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巩固苏维埃政权
(3)
如选择人物:斯大林。根据所学可知,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15.(1)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任答一点即可)
(2)途径: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问题: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任答一点即可)
(3)原因:在经济上犯了“左”的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任答两点即可)特征:工业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4)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等。(言之有理即可)
(1)
根据“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发展重工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据“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国家。
(2)
途径:根据“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得出牺牲农业,忽视轻工业,片面发展重工业。问题:根据“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得出形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根据“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概括得出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等方面进行总结。
(3)
原因:根据“由于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结合所学,可从在经济上犯了“左”的错误,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文化大革命”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等进行总结。特征:根据“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工业化的成效十分显著……也是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冲刺阶段”,得出工业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
(4)
可从必须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