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和“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运用对比、映衬表现手法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习重难点】
1.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和“其、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和运用对比、映衬表现手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作者名片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一起参加了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他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身不幸的感叹。在哲学上,他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二、背景探寻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中期后,开始走下坡路。“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等现象愈演愈烈,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也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缴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朝廷的苛征重税,使得民不聊生,百姓不堪重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文学常识
本文虽题为“传”,但并非是实录性的记传性文章,而是一篇寓言体传记。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单纯有趣。寓言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机生物或无机生物。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对某种社会现象做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 病偻( )
② 郭橐驼( )
③ 勖尔植( )
④ 硕茂( )
⑤ 木寿且孳( )
⑥ 早缫而绪( )
⑦ 窥伺( )
⑧ 早织而缕( )
⑨ 遂而鸡豚( )
⑩ 其莳也若子( )
吾小人辍飧饔( )
答案
① lǚ
② tuó tuó
③ xù
④ shuò
⑤ zī
⑥ sāo
⑦ kuī sì
⑧ lǚ
⑨ tún
⑩ shì
sūn yōnɡ
2.通假字
① 既然已,勿动勿虑 通________,
②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通________,
③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通________,
答案
① “矣”、了
② “繁”、繁殖,繁衍
③ “尔”、你,你们
3.古今异义
① 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
今义:
② 既然已
古义:
今义:
③ 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
今义:
④ 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
今义:
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古义:
今义:
⑥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
今义:
答案
① 古义:两个词,故,所以;乡,乡里。今义:家乡。
② 古义: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用“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③ 古义:两个词,其,它的;实,果实。今义:副词,表示讲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的意思。
④ 古义:两个词,不,不是;过,过多。今义:一是副词,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深,或者指范围,往小里说;二是连词,表示转折。
⑤ 古义:两个词,其,这;实,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讲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的意思。
⑥ 古义:小民,地位低的人的自称。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4.一词多义
① 其
② 以
③则
④本
⑤性
答案
① 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代词,它、它们/表推测语气,大概
② 表递进关系,而且/表目的关系,来/介词,把
③ 那么/就是/却
④ 树根/树干
⑤ 本性/方法/身家性命
5.词类活用
① 名我固当:
② 驼业种树:
③ 且硕茂,早实以蕃:
④ 非有能硕茂之也:
⑤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⑥ 其筑欲密:
⑦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答案
① 名词用作动词,起名。
② 意动用法,以……为业。
③ 名词用作动词,结果。
④ 使动用法,使……硕大茂盛。
⑤ 使动用法,使……早,使……多。
⑥ 捣土用的杵,名词用作动词,捣土。
⑦ 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⑧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文言句式
① 故不我若也:
② 移之官理:
答案
① 宾语前置句(“故不若我也”)。
② 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
②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译文:
③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译文:
答案
① 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也没有能耐使树木结果早且多。
② 虽然说这是爱护它,实际上是伤害了它。
③ 又怎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并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我们又困苦又劳乏。
8.文学文化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____________”。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其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的文学成就最高。
答案:柳河东、山水游记、寓言
(二)词句梳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 有类橐驼者:
② 名我固当:
③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④ 隆然伏行:
⑤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答案
① 动词,似,像。
② 副词,确实、本来。
③ 动词,极,尽。
④ 动词,弯着腰。
⑤ 使动用法,使……多。
(三)疑难突破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本性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答案
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写其他种树人有什么作用?
答案
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写“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一是用对比、映衬的方式表现郭橐驼,二是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做了充分的铺垫。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答案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5.柳宗元写这篇文章,运用“养树”与“养民”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学习本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答案
一是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三是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6.有人评价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简洁而生动”,试举例分析。
答案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样文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文本深读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揭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郭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民”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民”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又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学习小结】
1.结构图解
郭橐驼 他植者 长人者
其果 无不活、硕茂、早实以蕃 莫能如也 不得暇、病且怠
其因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然 好烦其令
其法 舒、平、故、密、勿动勿虑、若子、若弃、不害、不抑耗 拳、土易、不过、不及、太殷、太勤、抚、爪、摇 呼、聚、召
构思
2.中心主旨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责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3.写作特色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