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第四单元第18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第四单元第18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9 10:2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公语之故  故:旧事
B.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弟弟
C.孝子不匮,永赐尔类 类:同类的人
D.未尝之羹,请以遗之 遗:赠送
解析:选A。故:缘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C项,两个“遗”均为“送,赠与”。A项,第一个“克”是“战胜”,第二个“克”是“能,能够”。B项,第一个“隧”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挖地道”;第二个“隧”是名词,“地道,隧道”。D项,第一个“完”是“整治齐备”;第二个“完”是“保全,存在”。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C。C项,第二人称代词。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颍考叔;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庄公发誓,继而悔之这件事。B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第二个“以”是介词,“拿,用”。D项,第一个“及”是“到达,到”;第二个“及”是“延及,到。”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2)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二、语言运用
5.请你为《郑伯克段于鄢》写书评,续写上句或下句。
文似刀,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叹三唱骨肉情。
答案:百折千回恩仇事   字如歌
6.学完本课接着学习《报任安书》,请你据此写一个连接两课的导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左丘明用春秋笔法把一个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兄弟相残、母子反目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司马迁高度赞美左丘明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的毅力让司马迁为之敬佩,今天,我们再从司马迁身上,学习那种遭遇苦难也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寤生(wù)   亟请(qì)
虢叔(ɡuó) 不义不暱(nì)
B.遗之(wèi) 祭仲(zhài)
泄泄(xiè) 具卒乘(chénɡ)
C.恶之(wù) 百雉(zhì)
繄(yī) 共叔段(ɡōnɡ)
D.施及(yì) 城颍(yǐnɡ)
荥阳(xínɡ) 克段于鄢(yān)
解析:选B。“泄”应读yì,“乘”应读shèn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给,替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法度
B.①请以遗之 遗:赠送
②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贰:两属
C.①姜氏何厌之有 厌:满足
②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亲
D.①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恶:讨厌
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故:原因
解析:选A。A项,“为”是动词,解释为“做、担任”。“度”也是动词,解释为“合乎法度”。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请”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请京   B.亟请于武公
C.为之请制 D.臣请事之
解析:选D。D项中的“请”是表敬副词,“请允许我”的意思;其他三项是动词,“请求”的意思。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今京不度,非制也 B.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C.闻之,有献于公 D.段不弟,故不言弟
解析:选C。A、B、D都是名词作动词,而C项是动词作名词。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8题。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5.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承受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所:处所
C.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D.大叔完聚,缮甲兵 缮:包裹
解析:选D。D项,“缮”的意思是“修整”。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②不如早为之所
B.①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②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②姜氏何厌之有
D.①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②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
解析:选A。A项,“为”介词,替、给。B项,“以”,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C项,“之”,①助词,的;②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于”,①介词,表对象;②介词,表处所。
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庄公对共叔段“欲擒故纵”的一项是(  )
①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②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③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④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⑤公曰:“无庸,将自及”
⑥不义不暱,厚将崩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解析:选D。②是祭仲对国事的担忧,不是庄公的言行。
④是共叔段的做法,也不是庄公的行为。排除这两项即可。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庄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给共叔段。制邑形势险要,姜氏居心何在,庄公是十分清楚的,因此没有得到允许。
B.当祭仲提出京的制度不合规定时,庄公却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等到祭仲再次提醒他时,他才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话。
C.庄公设下的陷阱,就是养共叔段之骄,纵共叔段之欲,使其不断膨胀,逐步发展到自我毁灭的地步。可见庄公既狠毒又狡猾。
D.庄公直到共叔段完成了进攻国都的准备,并得知姜氏开城做内应的时间之后,才万不得已下令让子封讨伐共叔段。
解析:选D。D项,分析错误,从上文可以看出,庄公一直知道共叔段的行为,只是时机不成熟才没有攻打他,并非“万不得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秦之始伐赵也,魏王问于大夫,皆以为秦伐赵,于魏便。孔斌①曰:“何谓也?”曰:“胜赵,则吾因而服焉,不胜赵,则可承敝而击之。”子顺曰:“不然。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今又属其良将,何敝之承!”大夫曰:“纵其胜赵,于我何损?邻之羞,国之福也。”子顺曰:“秦,贪暴之国也,胜赵,必复他求,吾恐于时魏受其师也。先人有言:燕雀处屋,子母相哺,呴呴②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今子不悟赵破患将及己,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子顺者,孔子六世孙也。初,魏王闻子顺贤,遣使者奉黄金束帛,聘以为相。子顺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为治世也,虽蔬食饮水,吾犹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禄,吾犹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请,子顺乃之魏;魏王郊迎以为相。子顺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诸丧职者咸不悦,乃造谤言。文咨以告子顺。子顺曰:“民之不可与虑始久矣!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子产相郑,三年而后谤止;吾先君之相鲁,三月而后谤止。今吾为政日新,虽不能及贤,庸知谤乎!”文咨曰:“未识先君之谤何也?”子顺曰:“先君相鲁,人诵之曰:‘麛③裘而芾,投之无戾;芾而麛裘,投之无邮。’及三月,政化既成,民又诵曰:‘裘衣章甫,实获我所;章甫裘衣,惠我无私。’”文咨喜曰:“乃今知先生不异乎圣贤矣。”子顺相魏凡九月,陈大计辄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见用,是吾言之不当也。言不当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谓子顺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将何之?山东之国,将并于秦。秦为不义,义所不入。”遂寝于家。新垣固请子顺曰:“贤者所在,必兴化致治。今子相魏,未闻异政而即自退,意者志不得乎,何去之速也?”子顺曰;“以无异政,所以自退也。且死病无良医。今秦有吞食天下之心,以义事之,固不获安;救亡不暇,何化之兴!昔伊挚在夏,吕望在商。而二国不治,岂伊、吕之不欲哉?势不可也。当今山东之国敝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燕、齐、楚已屈服矣。以此观之,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五)
【注】 ①孔斌,即后文的子顺,子顺是他的字。②呴呴:形容小鸟的叫声。③麛:mí,幼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又属其良将 属:交给
B.若徒欲制服吾身 徒:白白地
C.陈大计辄不用 辄:总是
D.意者志不得乎 意:猜想
解析:选B。徒:只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魏王问于大夫
②可以人而同于燕雀乎
B.①则吾因而服焉
②呴呴焉相乐也
C.①使者固请,子顺乃之魏
②诸丧职者咸不悦,乃造谤言
D.①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
②三晋割地以求安
解析:选D。D项,“以”都是表目的,用来。A项,于,向,介词/和,介词。B项,焉,代词,它/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乃,转折连词,才/顺序连词,于是。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子顺睿智而有治世之才的一组是(  )
①今又属其良将,何敝之承 ②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 ③古之善为政者,其初不能无谤 ④裘衣章甫,实获我所⑤食人之禄,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 ⑥不出二十年,天下其尽为秦乎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解析:选A。③是说他不惧诽谤的原因;④是百姓所歌的孔子功绩;⑤指子顺因计不被采用发出的感叹。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打赵国时,魏国大夫认为这对魏国有利,而子顺则持不同意见,并以燕雀不知祸之将及为喻,批评他们见识短浅。
B.子顺最初被聘时,并不以爵禄为意,而是想施展才华。但他做相之后,所提出的大政方针不被魏王采纳,所以他又辞职而归。
C.文咨提醒子顺遭到了一些人的诽谤,子顺就以子产相郑和孔子相鲁为例,说明真正有才干的人做相,永远也免不了被人诽谤。
D.子顺辞去相位的原因,除了魏王不肯纳谏,还因为他已经看出,在秦灭六国的大势已十分明朗的形势下,兴化致治已办不到。
解析:选C。C项中“永远也免不了被人诽谤”错,“永远”应改为“起初”。
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之初,魏王征求群臣对此事的对策,大家都认为秦国进攻赵国,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孔斌却质问:“为什么这样说?”回答是:“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就趁它疲惫不堪予以攻击。”孔斌反驳说:“不对。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没打过败仗,现在又重用良将白起,哪里有疲惫可让我们趁?”有个大夫说:“即使秦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魏国有什么坏处呢?邻国的羞辱难堪,正是我国的幸运福气啊!”孔斌又反驳道:“秦国,是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要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我担心那时魏国就将面临秦军的攻击了。古人说过:燕雀筑窝在屋檐下,母鸟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都很快乐,自己以为很安适。灶上烟筒忽然窜起火苗,高大的房屋即将被焚,而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灾祸就要殃及。现在你不明白,赵国一旦灭亡,灾难就会降临魏国的形势,难道人和燕雀一样吗?”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世后人。当初,魏王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绸缎,聘请他为相。孔斌说:“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方针,可以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愿意。如果只是让我穿上一身贵服,供以丰厚俸禄,那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魏王哪里会缺少一个老百姓呢!”使者再三邀请,孔斌才前往魏国,魏王亲自出城迎接,拜他为相。孔斌便撤换了一批靠关系受宠的官员,代之以贤良人才;剥夺去不干事者的俸禄,转赐给有功之臣。那些失去职位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出谣言。文咨把这些话告诉了孔斌。孔斌说:“从来不能与老百姓共商创业大事!古代善于治理政事的人,起初时都免不了被诽谤。子产在郑国做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做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的。现在我每日改革政事,虽然赶不上前代圣贤,难道还考虑诽谤之言!”文咨问:“不知道当年对尊祖上有什么诽谤?”孔斌说:“先祖在鲁国任相,有人唱道:‘穿鹿皮袍的权贵,抓起他来没有罪;权贵穿着鹿皮袍,抓起他来都叫好。’等到三个月以后,风气教化逐渐调养成型,百姓们又唱道:‘穿皮衣,戴殷帽,我们的心事他想到;戴殷帽,穿皮衣,一心为民不为己。’”文咨高兴地赞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与古圣贤相比也不差。”孔斌在魏国任相共九个月,每次提出重大的建议都不被魏王采用,于是喟然长叹:“建议不被采纳,是我的建议有不合适的地方,建议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禄,是不做事白吃饭,我的罪过也太大了!”说完便称病辞去职务。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处去呢?”孔斌回答:“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的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的行为不仁不义,我决不去那里。”于是在家休养。新垣固问孔斌:“圣贤所到之处,必定是振兴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国做相,没听说干出什么特殊的政绩就自行引退了,猜想你是不是不得志?否则为什么那么快就辞职呢?”孔斌说:“正因为没有特殊的政绩,所以自己引退了。而且在不治之症面前,显不出好医生的本领。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用仁义之道去事奉它,自然是得不到什么安全;所以,当今拯救危亡都来不及,还侈谈什么振兴教化!当年伊尹曾做过夏朝的官,吕望曾做过商朝的官,但这两个王朝最终无法救药,难道伊尹、吕望不愿意吗?实在是因为大势已不可挽回。现在崤山以东各国都疲惫不堪、萎靡不振,韩、赵、魏三国争相割地以求偷安,二周折腰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屈服了。由此预见,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将归秦国所有了!”
三、语言表达
13.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用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生活是一杯茶,
平淡是它的本色,
苦涩是它的历程,
清香是它的馈赠。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生是一艘船,
奋斗是它的双桨,
挫折是它的风浪,
理想是它的彼岸。
14.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的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基础上制定的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的经济合作发展规划表示欢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世贸组织最不发达国家小组委员会最近通过了一项经济合作发展规划。
②这一规划是在多哈宣言有关条款的基础上制定的。
③其目的是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④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对该规划的通过表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