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第三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必修5电子题库:第三单元第12课知能优化演练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19 10:2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锈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
【朝天子】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1.“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与后面哪两句相照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2.“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两句,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让它系住情人的马,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让它挂住渐渐西沉的太阳,这一奇特的想像表现出人物相依难舍之情。
3.《端正好》这支曲子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意象:云天、黄花、西风、大雁、霜林。
意境:用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个委婉深沉、悲戚萧瑟的凄凉意境。
4.“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莺莺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温热的美酒在莺莺看来清淡如水,毫无滋味,这表现出其因离愁而厌饮的心情,而把杯中酒看作离人泪,更现其相思意迷、悲愁欲绝的情态。
二、语言运用
5.下面一组句子中,全都属于化用或改选唐宋名句的一项是(  )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②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③“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④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⑤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C。①出自北宋范仲淹词《 苏幕遮(怀旧)》。②出自古东府《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之句和李商隐诗《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③“未饮心先醉”,出自刘禹锡诗“未饮心先醉,临风思倍多。”④出自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⑤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答案:雷雨震荡,埋葬了旧中国一个错乱的时代;爱情悲壮,谱写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赞歌
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妇孺/懦弱 料峭/刀鞘 打折/折本
B.惊蛰/真挚 喟叹/称谓 着陆/着急
C.蜗牛/女娲 灼热/斟酌 风靡/奢靡
D.簇拥/箭镞 倚靠/绮丽 纤细/纤维
解析:选B。A项,分别读rú/nuò,qiào/qiào,zhé/shé;B项,分别读zhé/zhì,kuì/wèi,zhuó/zháo;C项,分别读wō/wā,zhuó/zhuó,mǐ/mí;D项,分别读cù/zú,yǐ/qǐ,xiān/xiān。
2.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杯盘狼藉   蝇头微利   相见恨晚
 鸿雁传书   不服水土
B.司马青衫   举案其眉   娇娇滴滴
 重重叠叠   棒打鸳鸯
C.状元及第   功名利禄   望穿秋水
 难忘今霄   夕阳古道
D.衰柳长堤   衣带渐宽   一时半刻
 白头偕老   金榜提名
解析:选A。B项,“举案其眉”应为“举案齐眉”;C项,“难忘今霄”应为“难忘今宵”;D项,“金榜提名”应为“金榜题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著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解析:选B。“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经离乱或变故又团圆。这里用错对象。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
①晓来谁染霜林醉
②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③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④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①反问 ②夸张 ③借代 ④对偶
B.①比拟 ②夸张 ③借喻 ④对偶
C.①比拟 ②对偶 ③借喻 ④夸张
D.①比喻 ②对偶 ③借代 ④夸张
解析:选C。①句中的“谁”,指眼泪,把眼泪作可以染色的其他事物来写,是比拟。②句中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③句花草比喻美女,但不出现本体,所以是借喻。④句既是对偶,也是夸张,夸大了泪和恨的作用;这一句也是比拟,把无形的“恨”当作有形有重量的物体来写。
5.下列对有关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案齐眉”用的是孟光的典故。传说,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B.“望夫石”,是一个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竟变成了石头。后人用望夫石来比喻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
C.“红泪”一典出自王嘉《拾遗记》,传说薛灵芸选入宫时与父母相别,以玉壶盛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之泪为“红泪”。
D.“伯劳东去燕西飞”,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人常用“劳燕分飞”比喻兄弟姐妹离散。
解析:选D。D项,“劳燕分飞”不是比喻兄弟姐妹离散,而是比喻夫妻离散。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9题。
【五煞】 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 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
【一煞】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
【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6.对这几段曲词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五煞】【二煞】是崔莺莺叮嘱张珙的话,其中充满了关切和担忧。
B.【四煞】是崔莺莺揣摩张珙心迹的话,想象他内心的悲愤和别后的情况。
C.【一煞】写两人分手后,张珙已远去不见,惟闻马嘶而莺莺不忍离去。
D.【收尾】写莺莺启程返回的失落、孤寂的感觉和内心无限的愁苦。
解析:选B。“四煞”所写的是莺莺内心的独白。
7.下列四组中表现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C.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柳》)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解析:选C。A、B、D三项都把无形的描写对象作了形象化、具体化的夸张。
8.与【四煞】构思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B.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尽染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
C.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
解析:选C。A、B、D三项与“四煞”一样,都是运用艺术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愁”具体化,而C项属于直接陈述。
9.选出对下列各句台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该句点明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刻画出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B.“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这两句虽是淡淡景语,其实正表达出主人公的心愿,来年能早日在此相聚。
C.“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抒发出主人公不愿分离而不得不分离的痛苦心情。
D.“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此句采用比拟和反问,不仅点明愁苦之深,同时也留下了绵绵余韵。
解析:选B。唱词是“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前两句绘景,后两句抒发深深的愁苦之情,可见写景的两句是用来烘托情绪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琵琶记·寻夫(改本)
【胡捣练】 (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免哀求。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奴家昨日,独自在山筑坟,正睡间,忽梦一神人,自称当山土地,带领阴兵,与奴家助力;却又嘱咐,教奴家改换衣装,径往长安寻取丈夫。待觉来,果然坟台并已完备,这分明是神道护持。正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今二亲既已葬了,只得改换衣装,扮作道姑,将琵琶做行头,沿街上弹几个行孝的曲儿,抄化将去。只是一件,我几年间和公婆厮守,如何舍得一旦撇了他?奴家自幼薄晓得些丹青,何似想象画取公婆真容,背着一路去,也似相亲傍的一般。但遇小祥忌辰,展开与他烧些香纸,奠些酒饭,也是奴家一点孝心。不免就此画描真容则个。(描画介)
【三仙桥】 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够。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前腔】 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带厚,他可又饥荒消瘦。我待要画他个庞儿展舒,他自来长恁面皱。若画出来,真是丑,那更我心忧,也做不出他欢容笑口。不是我不会画着那好的,我从嫁来他家,只见他两月稍优游,其余都是愁。那两月稍优游,我又忘了。这三四年间,我只记他形衰貌朽。这真容啊,便做他孩儿收,也认不得是当初父母。休休,纵认不得是蔡伯喈当初爹娘,须认得是赵五娘近日来的姑舅。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拜辞介)
【前腔】 公公,婆婆,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苦!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我出外州。天那,他兀自没人看守,如何来相保佑?这坟啊,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奴家既辞了坟墓,只得背了真容,便索去辞张太公。呀,如何恰好张太公来也。
(末上)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旦)奴家适间拜辞了坟茔,正要到宅上来告别。(末)呀,五娘子,你几时去?(旦)太公,奴家今日就行了。(末)你背的是什么画?(旦)是奴公婆的真容,待将路上去,借手乞告些盘缠,早晚与他烧香化纸。(末)是谁画的?(旦)是奴家将就描摹的。(末)五娘子,你孝心所感,一定逼真,借我看一看。咳,画得像,画得像。(作悲介)老员外,老安人,(鹧鸪天)死别多应梦里逢,谩劳孝妇写遗踪。可怜不得图家庆,辜负丹青泣画工。衣破损,鬓鬔松,千愁万恨在眉峰。只怕蔡郎不识年来面,赵女空描别后容。五娘子,我听得你要远行,将几贯钱与你路上少助些盘缠。(旦)多多定害公公了,奴家又有不识进退之恳:奴家去后,公婆坟茔,早晚望太公可怜见,看这两个老的在日之面,与奴家看管则个。(末)这个不妨。你但放心前去,老夫少不得如此。(拜辞介)
【注】 《琵琶记》写蔡伯喈新婚两月,受父命上京赶考,高中状元,他虽再三请求回乡尽孝道,但皇帝不准,只得勉强带上乌纱帽。牛丞相要招他为婿,他再三推辞不下,无可奈何,只好入赘,却时时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妻子。蔡伯喈上京后,其妻赵五娘独力撑着家庭重担,受尽辛苦,后家乡大灾,公婆皆饿死,赵五娘葬了公婆进京寻夫,沿途弹琵琶卖唱为生。后来历尽磨难,终与丈夫团聚,并得到朝廷的旌表。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戏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节选部分的标题,因为标题是内容的概括。
答案:赵五娘上京寻夫, 行前绘公婆画像为念,并在坟前哭别公婆。
11.谈谈这段曲词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元杂剧的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自然,易懂。
答案:曲词宾白浅显易懂,很少用修辞,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12.据说高明的《琵琶记》曾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赏识,并诏令推广,试结合这段戏的内容,简单谈谈明太祖为什么这么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太祖这样做的原因与赵五娘的孝心有关,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答案:明太祖认为这出戏宣扬了忠孝仁义的儒家道德标准,有利于他的统治,像这段戏中赵五娘对公婆可谓至孝,公婆死后,画像以供纪念,这正符合统治者的胃口。
三、语言表达
13.请根据下面一句话,扩写一个画面。不少于50字。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暮色苍茫,远远近近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残阳挂在西边的群山之间,鲜红的颜色像离人眼中的泪。瘦马踏着古道,一声一声敲打着心房。从此后,漫漫羁旅一人独行;从此后,将是两地的相思,无休止的牵挂!打起鞭儿,催马前行,茫茫山色,满怀愁情。
14.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段文字。
示例: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赶考的人,我可能会遇到一个轻衣罗衫的女子,她家就在驿馆的旁边,曾倚门,回首嗅一枝青梅,我会把诗题上墙壁,或者写在宣纸上。
如果是在古代,你可能是一个正在做什么的人呢?漂泊江湖的游子,还是被贬谪流放的官员?是寄情山林的隐士,还是执手相看的离人?
请你从上一段中选择一种角色,恰当化用古诗文(可回忆教材中学过的诗词文章),写一段文字,不必完全仿照例句的句式。
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审明题干要求:在“我”或“你”中选择一种角色(游子、官员、隐士、离人)这是隐性要求;而化用古诗文是显性要求。
答案:示例:①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游子,我可能在仰看那枯藤老树上的昏鸦,也可能正投宿在小桥流水边的人家。当然,我也可能正牵瘦马行走在西风古道上。我有充足的时间,为每一段路程填一首诗。
②如果是在古代,我可能是一个离人,寒蝉凄切,长亭正晚,我可能正与柳七郎执手话别于江畔,想明晨醒来,我该在另一段晓风之中残月之下的杨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