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芳菲 斐然 缠绵悱恻 蜚短流长
B.寂寞 蓦然 厉兵秣马 相濡以沫
C.记载 装载 千载难逢 怨声载道
D.应允 楹联 义愤填膺 脱颖而出
解析:选B。B项,均读mò。A项,依次读fēi/fěi/fěi/fēi;C项,依次读zǎi/zài/zǎi/zài;D项,依次读yīnɡ/yínɡ/yīnɡ/yǐnɡ。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入高三,考生们进入紧张的备考阶段,长时间复习功课过度用脑,长此以往大脑便积重难返,学生的记忆力也有所下降。
B.在今年冬天还没来临前,“千年极寒”之说已经被炒得满城风雨。如今,这个冬天已经过去一小半了,北方的冷空气常常来,但是并没有像大家所预想的那样寒冷。
C.该镇制订了《关于规范村务重大事项工作程序的意见》,要求杜绝“一言堂”,还权于群众。
D.先生临行前送了我几张写有赠言的涂鸦小作,几笔丹青惟妙惟肖,几句短语情真意切。能得此知音,琴瑟相和,真乃快哉之事啊!
解析:选C。A项,“积重难返”:指长期存在的恶习、弊端已经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此处望文生义。B项,“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一般指坏事。感彩不符。C项,“一言堂”:旧时商店表示不二价的匾;现比喻领导缺乏民主作风,独断专行,一个人说了算。用于此处恰当。D项,“琴瑟相和”:琴和瑟两种乐器一起合奏,声音和谐,用来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妻。此处是使用对象错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韩国在距朝韩军事分界线仅25公里的京畿道抱川举行的规模空前的陆地、空中联合军事演习,使得朝鲜放出“狠话”回应称,朝方已经做好了开展核圣战的准备。
B.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大约有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C.新一代的心脏起搏器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的要求而自动增加或降低起搏频率,从而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D.成都国际影像艺术基地迎来了70多位“国际小姐”,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佳丽们在这里参加主题为“让美丽留在成都,让成都带给世界”的成都影像艺术之旅系列活动。
解析:选D。A.缺少主语,删掉“由于”或者“使得”。B.语意重复删掉“大约”或“多”。C.“增加”与“频率”不搭配。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事实上,大众是需要媒介的理性力量的。正如________。尽管与那些热闹的娱乐文化相比,《大国崛起》在绝对收视率上显然还有差距,但是,________,它所带来的那种将我们从庸庸碌碌的感性生活中挣脱出来的理性的尊严,却用一种媒介传播的“质量”升华了媒介传播的“数量”,________,从而体现了媒介理性的影响力。
①媒介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平衡一样,人类生活也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②人类生活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一样,媒介也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③它所唤起的人们对民族、对历史、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热情关怀
④它所唤起的人们对历史、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和命运的热情关怀
⑤用一种媒介传达的“深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广度”
⑥用一种媒介传达的“广度”置换了媒介传达的“深度”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解析:选A。A项②④⑤最恰当。选②,“人类生活”是用来作比较的,而后面重点要谈“媒介”,所以“媒介也需要感性与理性的平衡”这一点后置,以便引出下文;选④,排列上,“对历史”要置前,“民族”和“国家”不可分割,中间不能插入“历史”;选⑤,“深度”和“广度”对应前面的“质量”和“数量”,同时,“深度置换广度”也对应后面的“理性”。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22分)
怒蛙说
陈傅良①
日有乌,月有蛙②。蛙与乌相遇,乌戏蛙曰:“若,脔肉耳。跃之高不咫尺,焉能为哉!”蛙曰:“吾已矣,若无靳③我!”乌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翘吾腹,翳太阴之光;呀吾颐,啗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辉:奚而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吾怒以示若。”其望,月果无光。
他日,蛙遇乌曰:“曩吾怒,得毋惕乎?”乌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阳之光;肆吾咮④,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宁而居。吾视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其朔,日果无光。啬人伐鼓⑤,驰且走焉。
又他日,乌遇蛙曰:“吾怒也何如?”蛙曰:“始吾谓极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日之驭曰羲和,傍闻之曰:“噫!何谓威!吾疾其驱,六龙不敢稽吾辀;吾赫其燥,云不敢云,雨不敢雨,风不敢风;八土之埏,吾能赫其肤;万壑之阴,吾能充其毛;百川之流,吾能杜其液,且彼与若敢言怒哉!若不吾信,吾怒以示若。”于是果旱暵半载。凡天地之间病之。
他日,羲和遇乌曰:“吾怒也,何如?”乌吓然曰:“始吾谓极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飞廉、丰隆、屏翳者闻之,相与造羲和,诮焉曰:“若矜而怒邪吾当威示若吾三人焉吁其气足以幂乾坤之倪⑥噀吾沫足以赭嵩华之峰。啸吾声足以簸四海掀九州而覆之也果尔若乌能威。”言未既,丰隆吁焉,屏翳噀焉,飞廉啸焉。莫昼莫夜,弥山漫谷者,亦半载。
呜呼!司造化之权而私以怒竞,民物奚罪哉!
【注】 ①陈傅良:字君举,号止斋,浙江瑞安人,宋孝宗年间进士,有《止斋文集》。②日有乌,月有蛙:传说太阳里有三只脚的乌鸦,月亮里有蟾蜍。③靳:嘲笑、侮辱。④咮(zhòu):鸟的嘴。⑤啬人伐鼓:啬人,古代主管钱币的官。凡发日食,乐官击鼓,啬人跑去取钱币祭祀天神。⑥幂乾坤之倪:幂,掩盖。倪,边际。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翘吾腹,翳太阴之光 翳:遮蔽,遮住
B.其望,月果无光 望:望见,看见
C.日之驭曰羲和 驭:驾驭,这里指车夫
D.相与造羲和 造:拜访
解析:选B。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若亦能怒邪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B.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否,吾何快于是
C.且彼与若敢言怒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吾视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解析:选A。A项的“若”都作代词。B项的“于”虽都是介词,但前句相当于“在”,后句相当于“对”。C项前句的“且”作连词,相当于“况且”;后句的“且”作副词,相当于“将近”。D项前句的“为”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后句的“为”表被动,相当于“被”。
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某些人或物“司造化之权而私以怒竞”的一组是(3分)( )
①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②啬人伐鼓,驰且走焉 ③于是果旱暵半载 ④万壑之阴,吾能充其毛 ⑤始吾谓极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 ⑥弥山漫谷者,亦半载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选A。②讲的是“啬人”,主体不是“司造化之权”的“乌鸦”,也不是“直接”表现。⑤是“乌鸦”在羲和面前承认自己本领小的话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寓言的形式,将自然界的乌鸦和青蛙以及神话中的风、雨、雷诸神拟人化,成功运用排比手法,逐层递进,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讥讽和嘲笑。
B. 文章巧妙地把自然界的现象契合到人世间来,表达了现实社会中主宰国家命运的权贵们为逞私欲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主题。
C.本文竭力渲染天上诸神发威给人间造成的惨烈景象,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对统治阶级不爱护、体恤老百姓的胡作非为的控诉和警告。
D.本文用乌鸦、青蛙、羲和以及飞廉、丰隆、屏翳等为喻,揭示了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能骄傲,不要在人前夸耀自己的特长。
解析:选D。文章的结尾表明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此。
9.断句并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若 矜 而 怒 邪 吾 当 威 示 若 吾 三 人 焉 吁 其 气 足 以 幂 乾 坤 之 倪 噀 吾 沫 足 以 赭 嵩 华 之 峰 啸 吾 声 足 以 簸 四 海 掀 九 州 而 覆 之 也 果 尔 若 乌 能 威。
(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吾谓极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矜而怒邪/吾当威示若/吾三人焉/吁其气/足以幂乾坤之倪/噀吾沫/足以赭嵩华之峰/啸吾声/足以簸四海掀九州而覆之也/果尔/若乌能威。
(2)①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在月末那天,我展示一下强盛气势来给你看。②开始我以为我很有威力,然而并不知道您的威力比我更厉害。
参考译文:
传说太阳里有一只三只脚的乌鸦,月亮里有一只青蛙。青蛙和乌鸦相遇了,乌鸦嘲笑青蛙说:“你,只不过是一块肉而已。用劲一跳也高不过咫尺,你能干什么呢?”青蛙说:“尽管我不行,还是请你不要嘲笑我!”乌鸦说:“难道你也能有强盛的气势吗?”青蛙说:“我用力翘起我的肚腹,能够遮住太阳的光芒;用力张开我的两颊,能够咬住土块;用力睁大我的眼睛,天上的星宿也不能再显出光辉:哪里能说我没有强盛的气势呢!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等到十五月圆那天,我展示一下强盛气势来给你看。”到了十五那天,月亮果然失去了光芒。
一天,青蛙遇到了乌鸦,说:“前几天我气势强盛的时候,你难道不害怕吗?”乌鸦说:“你哪里能让我害怕!我振动我的双翅,能够遮住太阳的光芒;张开我的嘴巴,能够衔起土地;只用我的三只脚慢慢一踏,天下的老百姓就不能安宁地生活。我看你那点气势太弱小了,哪里会怕你呢!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在月末那天,我展示一下强盛气势给你看。”月底那天,太阳果然没有了光芒。乐官赶紧击鼓,啬人赶紧跑去取钱币祭祀天神。
又一天,乌鸦遇见青蛙,说:“我的强盛气势,怎么样?”青蛙说:“开始我以为我很有威力,然而并不知道您的威力比我厉害。”太阳的车夫叫羲和,在旁边听见了说:“唉!什么叫威力!我让我驱赶的车快跑,拉车的六条龙不敢让我的车停留;我发怒冒火时,云不敢在天上形成云,雨不敢下雨,风不敢吹风;四面八方的广袤大地,我能把地面烤得炽热;即使千山万壑朝北的地方,我也能让那里的草木长得很旺盛;大大小小的河流,我能堵塞住他们的流水;你和他们还敢谈什么振奋发威吗?你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我振奋发威给你们看。”果然干旱了半年。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因此受害。
另一天,羲和遇见了乌鸦,羲和对乌鸦说:“我的振奋发威,怎么样?”乌鸦害怕地说:“开始我以为我很有威力,然而并不知您的威力比我更厉害。”风神、雷神、雨神听见了,约在一起到羲和那里去,讥笑羲和说:“你夸耀你振奋发威的情况吗?我们应当把我们发威时的样子给你看。我们三人吹一口气,就完全能够掩盖到天地的边际;我们三人喷一口唾沫,就完全可以染红嵩山和华山的山峰(指摧毁掉嵩山华山上的所有树木);我们三人只需吟啸我们的声音,就能够翻江倒海淹没九州。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你这只乌鸦又怎么能振奋发威呢!”他们话还未说完,雷神嘘气,雨神喷沫,风神吟啸。就这样没有昼夜之分,雷声、大雨、大风充满整个山谷,延续了半年时间。
唉!掌管着自然和人间社会的权力, 却因为个人的意志而比赛振奋发威,老百姓和自然万物有什么罪过呢!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赋得蝉
褚
避雀芳枝里,飞空华殿曲。
天寒响屡嘶,日暮声愈促。
繁吟如欲尽,长韵还相续。
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蝉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秋蝉躲避黄雀,不得不逃向芳枝,逃至华殿一角。秋风起,寒霜降,蝉的鸣声日益幽咽短促。往日繁复的歌声难以为继,只是凄清的调子依然保持。写寒蝉的一生,是扣住“清”和“悲”二字描写的。
(2)此诗以蝉喻寒士(或兼自喻),表达寒士(自己)不为世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全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共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2)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4)挟飞仙以遨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佛教西来?
许多的历史书,都把张骞通西域算成是中外交通的开端。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大宛列传》里。而他从长安出发到中亚、西亚的道路即丝绸之路,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交通道路。后人读《史记》、《汉书》,知道了这条路延绵几千里,途经现在的新疆、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一直南到印度,西到地中海。后来凡是一提到汉、唐帝国和外部的文化往来,就会想到这条道路。
从汉代到唐代,有很多西域人经过这条道路到过中国,特别在唐代,那个时候在长安、洛阳可以看到很多胡人,他们是各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景教徒、袄教徒、摩尼教徒,所以带来了西方的各种文化,包括唐代流行的胡旋舞、《菩萨蛮曲》以及胡人相貌的镇墓天王,在这里面,最多的当然是佛教徒。由于在西晋以前,汉人基本上是不能出家的,所以早期佛教徒主要是这些外来和尚,在考察早期中国佛教最重要的资料《高僧传》里,记载最早来华的一些僧人,以及早期佛教译经的译者,确实多半是来自康居、安息、天竺、大月氏的异国人。古代佛教徒里面,凡是姓康、安、竺、支等的,大体上就是那边的人。其中,姓支的来自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处,姓安的来自安息,在今伊朗,姓竺的是天竺人,即今印度,姓康的是康居人,在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阿塞拜疆一带,都是“中亚、西亚或南亚的胡人”。所以,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相信,佛教传入,也主要是经由西边这条路径来的,这些人一定曾经经过西域到达敦煌,然后再进入中原。
从1930年后期出版的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到1957年出版的荷兰人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再到1980年任继愈的《中国佛教史》,连同日本人写的很多中国佛教史,都接受了这种说法。而大家都熟悉的,像南北朝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经的历史更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佛教从西方来”这一说法。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关于“浮屠”和“佛”的语言学研究,也证明早期中国关于“浮屠”的称呼和中亚古代语言有关,那么,佛教肯定是经过中亚一带传来的。
看来,这个佛教西来说没有什么疑问了。历史常常就是这样的,人们一次次地叙述,事情一次次地被强调,后来的人一次次地听到,于是,这种事情就成了确凿不疑的“定论”。其实,有时候仿佛是“定论”的历史,却是有疑问的,历史常常变成故事,故事常常变成历史。在佛教传来的问题上,就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些疑问:第一,西汉、东汉之间天下大乱,中国与西域的交通在王莽时代前后曾经断绝,直到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才恢复,传说中的汉明帝求法,佛教传来,大约在公元第一个世纪的50~60年代,恰好就正是隔绝的这一时期,佛教真的可以顺利地在道路断绝的时代进入中国吗?佛教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来呢?第二,《史记》、《汉书》、《后汉书》里都讲到西域,这些根据从张骞到班超多人出使记录写成的史书中,都缺乏西域佛教的记载,而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西域人好像并不相信佛教,倒是相信其他宗教的可能性大。当然,20世纪初,在和田也就是于阗故国一带发现过怯卢文佛经,在和田的买力克阿瓦提佛寺遗址还发现过泥塑的小佛像,民丰的尼雅遗址中也发现过棉布上的小菩萨像,大谷探险队也曾经在吐鲁番的吐峪沟发现过292年译的佛经《诸佛要集经》汉文写本。不过,这些东西的年代都很晚,大约已经是在2~3世纪了。
那么,为什么在1世纪的时候,佛教不会从海上传来,从南方传来,而一定要从西面过来呢?一个说法如果没有反驳的意见,就说明它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或者换个说法叫“定论”,一件历史事件成了“定论”,就说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山穷水尽,有个词叫“盖棺论定”,就是说死了进了棺材了,才可以有定论,其实,可能有时候死了也不一定可以论定。相反,如果还有言之成理甚至是持之有故的质疑,那么说明这个问题还有继续讨论的余地,这个领域还有研究的必要。尽管佛教从西域传入的路线得到相当多的文献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存在,但是这个问题远没有到画句号的地步。近来一些学者的研究使我们注意到,早期中国与印度之间还可能存在着另外的通道,那么,随着商人贸易,佛教这种信仰可能会从各种途径,而不是一个途径向中国渗透。
(选自葛兆光《中国古代文化讲义》,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A.丝绸之路是唐王朝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当时流行的胡旋舞和《菩萨蛮曲》就是由此通道传入的。
B.据中国佛教资料记载,最早来华的佛教僧侣多半来自印度,他们主要经由丝绸之路到达敦煌再进入中原。
C.“佛教西来”一说历来为人们所认可,人们也据此认为,丝绸之路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必由之路。
D.虽然在和田地区发现不同文字的佛经和小佛像、小菩萨像,但不能据此就认定早年的西域人相信佛教。
E.在公元1世纪,中国和印度之间还存在另外的交流通道,因此,佛教还可以从南方,通过海上传入中国。
解析:选AD。B项,原文是“多半是来自康居、安息、天竺、大月氏的异国人……姓竺的是天竺人,即今印度”。“多半来自印度”的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据此认为”是因果关系颠倒。“佛教西来”是依据“丝绸之路”的存在而推断的。E项,原文说的是“还可能存在”,而非“还存在”。
13.下列不属于“佛教西来”说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史记》中有关张骞通西域的记载。
B.唐代流行的胡旋舞、《菩萨蛮曲》。
C.《高僧传》有关早期来华僧人的记载。
D.荷兰人许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国》。
解析:选B。B项,这只能说明西域文化的传入,而西域文化不等同于佛教文化。
14.第三段段末说“佛教肯定是经过中亚一带传来的”,第四段段首又说“看来,这个佛教西来说没有什么疑问了”。这样说,是否有重复赘余之嫌?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作用的理解。可以从结构和表意角度综合分析。
答案:第三段主要通过列举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说明中外学者认可了“佛教西来”说,段末“佛教肯定是经过中亚一带传来的”一句,是对文段内容的总结。第四段的内容是对“佛教西来”说提出质疑,段首的“看来,这个佛教西来说没有什么疑问了”一句,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两句话所起的作用不同,因此,这样说并不重复赘余。
15.对“佛教西来”说,本文作者持何态度?其依据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与态度,作者对“佛教西来”的说法持否定态度是比较明显的。结合文章的第4、5两段的内容问答即可。
答案:持怀疑态度。其依据如下:①西汉、东汉年间,天下大乱,中国与西域交通断绝,佛教难以进入中国;②在历史记载中缺乏西域佛教的记载;③近年的研究发现,早期中国与印度之间可能存在着另外的通道。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失去的森林
[台湾]许达然
你大概还记得我那只猴子阿山。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我带你上楼看它,它张大着嘴与眼睛凶狠瞪着你的友善。我说你常来,它就会很和气了。
那时我在台中做事。薪水用来吃饭买书后已没有剩钱回家,回家对我来说是一种奢侈。即使有钱回家,也难得看到为了养活家跑南跑北的父亲与为了点学问背东背西的五个弟妹。即使看到,也难得谈谈。即使谈谈,谈东谈西也谈不出东西来。阿山因为跑不了,总是被关在楼上。但我因太久没回家,它看到我时,张大着嘴与眼睛陌生瞪着我的亲切。即使它还认得我,我也只能和它一起看天,而不能和它聊天。猴子就是猴子,和人比少了些“组织化的噪音”——语言。这些噪音竟然是很长的文明。它不稀罕文明,但却被关在文明里,被迫看不是猴子的人,看人和人争挤。
记得从前有人问卡夫卡是不是和某某人一样寂寞,卡夫卡笑了笑说,他本人就和卡夫卡一样寂寞。阿山就和阿山一样寂寞;它的世界在森林,但我不知道它的森林在哪里。而我又不能给它森林,我不但没有一棵树,我连种树的地方都没有。我就知道它在一个不属于它的地方,一条不应属于它的铁链内活着。我们给它铁链,它戴上后才知道那就是文明。我们强迫它活着,它活着才知道忍受文明是一回事。我们既自私又残酷,却标榜慈悲,不但关人也关动物。
后来两个冷冷的礼拜,它都静坐在一个角落,不理睬任何人。有一次要给它洗澡抱起它时,才发觉铁链的一段已在它的颈内。兽医把阿山颈内那段铁链拿出来的时候,血,从它颈内喷出,从铁链上滴下……
我仿佛又看到它无可奈何的成长。长大不长大对它都是一样的,只是老而已;但我们仍强迫它长大。颈上的铁链会生锈却不会长大。它要摆脱那条铁链,但它越挣扎铁链就越摩擦它的颈,颈越摩擦血就越流,血流越多铁链就越生锈。颈越破越大,生锈铁链的一段就渗进颈内了。日子久了,肉包住了铁。它痛,它叫,可是没有人能听到。偶尔有人听到它叫,听不懂,就骂。
后来,它也就不叫了。可是不叫并不表示不痛。它痛,却只好坐在那里忍受。人忍受是为了什么,它忍受是为了些什么?它忍受,所以它活着;它活着,所以它忍受。
如果铁是寂寞,它拔不出来,竟任由血肉包住它。用血肉包住一块又硬又锈的寂寞只是越包越痛苦而已。也许那块铁是抗议,但拿不出来的抗议却使它越挣扎越软弱。也许那块铁是希望,那只能使它发脓发炎发呆的希望。
铁是铁,不是寂寞,不是抗议,不是希望,所以拿出来后,它依旧无力和寂寞坐着和抗议坐着和希望坐着。生命对它已不再是在原地跳跳跑跑走走的荒谬,而是坐坐的无聊。荒谬的不一定无聊,但对于它无聊不过是静的荒谬而已。往上看,是那个怎样变都变不出什么花样的天;就算晚上冒出很多星,夜虽不是它们的铁链,它看着老是在那里的天,已无兴趣叫它了;就是向它鼓掌,天无目也看不见。往下看,是那条吃血后只会生锈的铁链,可是它已不愿再跟圈住它生命的文明玩了。从前它常和铁链玩,因为它一伸手就摸到它,如果不和铁链玩,它和什么玩?和铁链玩是和自己玩,和自己玩是欺负自己;后来它连欺负自己的力气都没有了。往前看或往后看对它都是一样的,它看到自己除了黑以外没有什么意义的影子。但那黑不是颜料,它不能用来画图。而就连它这点影子夜也常要夺去。夜逼不了它睡,而它醒并不是它要醒。时间过去,时间又来。时间是它的寂寞,寂寞是它的铁链,这长时与铁链坐着与无聊坐着的文静决不是从前阿山的画像。
不久,阿山就死了。
(节选自《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有删改)
16.猴子阿山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猴子阿山是一个羁囚形象:它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自由,非常寂寞、痛苦,它在无奈、无助、无望中寂寞地活着,直至死亡。
17.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1)猴子就是猴子,和人比少了些“组织化的噪音”——语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山就和阿山一样寂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猴子不懂人的语言。“组织化的噪音”讽刺人类语言是无用的废话,其实只是经过组织的噪音。(2)阿山的寂寞是有其典型特点的,阿山的世界应在森林,它在一个不属于它的地方,被一条铁链束缚着,失去了自由。这象征着现代社会的人们被冷酷压抑的文明束缚着,失去了自由。
18.有人评价:“猴子阿山”这个囚徒形象是现代人的真实反映。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篇富于象征意蕴的散文,猴子阿山这个囚徒形象正是现代人的真实反映。它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被压抑情感的变形,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哲理思索的象征性表达。它象征着生存于冷酷压抑的“现代文明”中愤怒、悲哀而无助的现代人。父亲“为了养活家跑南跑北”,五个弟妹“为了点学问背东背西”,一家人“即使看到,也难得谈谈。即使谈谈,谈东谈西也谈不出东西来”,“人和人争挤”,人在“非我”的一切的挤压中被异化、被扭曲。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边官柳宗元
广西柳州市的“柳侯公园”内有“柳宗元衣冠墓”,这一景观,把我带到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这年,唐宪宗将柳宗元谪为柳州刺史。身处逆境的柳宗元,四年之内,在柳州区域,解放奴婢,禁止巫术,兴办学堂,垦荒打井,推广医方,栽植树株,种植草药,修建船只。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四十多岁的朝廷命官,竟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实干家。他教沙塘人栽柚子,他给柳江人打水井,他帮瑶山人觅草药。至今文艺界蕴承着他的书法艺术,文学界借鉴着他的文学造诣,医学界验证着他的神奇发现。他有资格在中国历史上有一辉煌席位。
他出身官宦门第,然而凭着他的谦逊好学、聪明才智,20岁即考得了进士,置身于治国安邦实践场上。在坎坷仕途路上,视贬谪为动力,视坎坷为财富,视边疆开发治理为己任,把百姓的脱贫致富视为目标,把国家的安定团结视为目的。正由于此,他不留恋京城内地,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走在坎坷崎岖的道途上。他丝毫不觉得是被贬被谪被罚而来的,他丝毫没有垂头丧气、消极怠慢的表现。事实上,朝廷和官府的说客们,在动员他赴任边境时,也决不讲他是贬谪而去的。柳宗元顾不得这么多,对此也无所谓。不管是湖南的邵州、永州,还是广西的柳州,都是需要自己大显神才的地方,愈僻远、凄凉、冷落,愈是他高兴去的地方,他要把被遗忘的角落催醒激活,因为那里的百姓更苦,治安更差,边境的江山更要稳定,更要发展与开发。正如他把广西灌县的清秀明澈的冉溪定为“愚溪”一样,他把自己当为“愚人”,心甘情愿地超越常人置身贫境之中,这对他是解脱,是安慰,是幸福。他如一只忙蜂,在短暂的时间内,做了许多兴利除害的事情,他在柳州的几年内,竟写出了那么多光辉耀世的散文和书法艺术之作,超负荷地做出了那么多前无古人、后世无双的令人敬佩流泪的业绩。毫无疑问,正是恶劣的环境、动乱的社会、腐败的朝政才把为数不多的清官廉吏凸现出来,才成全和造就了一代文豪巨匠和艺术大师。
柳侯公逝世后,他的灵柩是由他的朋友河东人氏裴居行悄悄由广西跋涉数月行程数千运回山西运城家乡的,安葬费用是由他的朋友解囊支付的,这与利用公款耗费巨资、惊天动地的大操大办形成明显的对比。他的名声赫赫而远扬,他的廉政闻名天下,沿途的匪盗歹人无有一人去阻劫。柳侯公那么一言不留地匆匆离去,柳州百姓无不震惊,似乎是场突如其来的天塌地陷的灭顶之灾,使他们极度痛苦与无奈,他们含着热泪,从四面八方赶来,捧着他遗下的衣服帽子,自发地像悼念亲人那样,挥泪隆重举行了他的衣冠安葬仪式。
我默默站在“柳宗元衣冠墓”前,脑海中浮现了他做人当官的理念,浮出边官柳宗元在南疆身先士卒,亲自动手惩贪官、治邪恶,栽树打井、行医垦荒等一系列催人泪下的画卷。我似乎看到他给壮人韦中立悠悠谈论做人为师的场景,仿佛听见给好友韩愈风平浪静地阐明当官做事的原则标准和申述朝政如何选用人才和治国安邦的高见。
我静静地听着、听着,慢慢地两眼湿润了,眼前竟出现当年柳州一方的黎民百姓面对失去亲人“愚人”的悲壮场面。
19.“正由于此,他不留恋京城内地,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走在坎坷崎岖的道途上”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此”指的对象。
答案:“此”指的是:在坎坷仕途路上,视贬谪为动力,视坎坷为财富,视边疆开发治理为己任,把百姓的脱贫致富视为目标,把国家的安定团结视为目的。
20.文章第三自然段写柳宗元逝世后,灵柩送回家乡的路上,沿途的匪盗歹人无有一人去阻劫,柳州百姓挥泪隆重举行了他的衣冠安葬仪式。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为塑造柳宗元廉洁、爱民形象服务的。
答案:这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出柳宗元的名声赫赫而远扬,廉政闻名天下。和朝廷中腐败的官吏,和利用公款大操大办的现象形成明显的对比,突出了柳宗元清正廉洁、为民造福、深受百姓爱戴的形象。
21.为什么说柳宗元“有资格在中国历史上有一辉煌席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文章第1自然段有相关表述,分条概括即可。
答案:柳宗元这位四十多岁的朝廷命官,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实干家。他教沙塘人栽柚子,他给柳江人打水井,他帮瑶山人觅草药。至今文艺界蕴承着他的书法艺术,文学界借鉴着他的文学造诣,医学界验证着他的神奇发现。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社会公信力”。(不超过45个字)(6分)
“民无信不立”,国家机关或社会公共服务部门也应如此。国家机关或社会各种公共服务部门在处理公务中必须能够妥善解决问题,考虑其政策与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与公益性,考虑公民的心理因素和利益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自己的一切行为必须让民众认同,让民众信任,让民众满意。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把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机关或公共服务部门(2分)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中(2分)所具备的为社会公众所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2分)。
23.在大学自主招生面试时,你有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时间,请你从下面提供的语言素材选择得体的必须要说的内容,按照连贯、通畅、合乎逻辑的要求排出顺序。(只写序号)(6分)
①××大学学术氛围浓厚②我叫××③我盼望自己能够通过面试,成为××大学的一员④男(女),今年18岁⑤我的家乡风景优美,欢迎老师有时间去做客⑥老师,您好!⑦我爱好音乐,也喜欢运动⑧我身高175厘米,是一名阳光的男孩(女孩)⑨这次自主招生我一定能通过,我绝对相信自己的实力⑩是我一直向往的名校?我的父亲是一名公务员,我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我坚强、乐观,不怕困难?错过我这样的苗子,相信老师您会后悔的?谢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⑥①⑩⑦③(⑥后加上②也可,⑦和?换位也可以)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今,什么事似乎都可以讲个技巧,如官场有怎样“做官”的技巧,商场有怎样“推销”的技巧,职场有怎样“公关”的技巧,等等。技巧是严肃的,是讲方法讲规律的,就像真理再向前迈出一步就是谬论一样,技巧多迈出一步就成了欺骗。现在相当多的技巧是鼓励人大胆作假,以假自欺,以假骗人,都是把真实去掉,将自己伪装起来。要知道,真实是成本,失去了成本,天下必然生乱。“技巧”用得太多的人可要小心!
上面这段话使你想到了什么?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剧本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