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1.积累“因”、“焉”、“固”、“绝”等一词多义的用法。
2.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二、文言知识:
1.正音正字
钟磬( ) 莫夜( )
栖鹘( ) 鹳鹤( )
2.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含糊,重浊而模糊。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扣--叩,敲击。
(3)至莫夜月明:莫--暮,晚上。
(4)汝识之乎:识--志,记住。
3.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并指出活用类型。
(1)微风鼓浪--鼓,吹起,名词作动词。
(2)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舟,乘船,名词作状语。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
(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4.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而大声发于水上: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三、基础要点
1.重点实词
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逢)
③空中而多窍(窟窿)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
④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用文字表述,记载)
2.重点虚词
(1)而: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业,而况石乎?(递进关系,更)
②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志(承接关系,不译)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夜,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转折关系,可是)
④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并列关系,不译)
⑤徐而察之(修饰关系,地)
⑥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果关系,因而)
⑦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关系,并且)
⑧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
(2)焉: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兼词,在那里,句末语气词也可)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焉(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样子)
③微波入焉(代词,相当于“之”,这,指代穴罅)
④如乐作焉(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3.古今异义
①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义:实际上,副词)
②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
③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古义:一种乐器;今义:计时器)
④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古义:支流的入口处;今义:可停泊大船的江海口岸)
④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古义:船工;今义:水军)
4.通假字
①扣而聆之(“扣”通“叩”,敲击)
②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
③至莫夜月明(“莫”通“暮”)
④汝识之乎(“识”通“志”,记住)
5.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着船)
②目见耳闻(目,用眼睛;耳,用耳朵)
③以小舟夜泊(夜,在夜里)
(2)名词活用做动词
①微风鼓浪(鼓,鼓动,吹动)
②而此独以钟名(名,取名、命名)
(3)动词的使动用法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鸣)
6.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余是以记之(介宾短语前置)
(2)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得双石于潭上。
②而大声发于水上。
(4)省略句
①今以钟磬置( )水中。(省略介词“于”)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省略宾语“之”)
(5)判断句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
②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四、达标检测
一、重点语句翻译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1 / 4